技術解釋學

技術解釋學

《技術解釋學》是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趙樂靜。

基本介紹

  • 書名:技術解釋學
  • 作者趙樂靜
  • ISBN:9787030256782
  • 類別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自然科學總論
  • 頁數:237頁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名:科學技術哲學文庫
  • 版次:1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技術解釋學》從本體論解釋學視角,探索了解釋學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適用於技術的問題。在強調意會理解的前提下,考察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解釋學基礎上統一的可能,認為兼具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的技術有著顯著的人文科學特徵。《技術解釋學》以家族相似談論和描述技術研究了技術知識、技術活動和技術人造物的解釋學,對工具的“上手”、“在手”狀態以及技術理解的“前結構”與解釋學循環進行了討論。在肯定當前正在發生的“技術認識論轉向”積極意義的同時,強調了技術知識與技術理解意會的重要性;在將社會行為視做本文的條件下,對技術建構論進行了解釋學闡釋;從廣義對稱原則出發,以技術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為依據,形成將技術人造物看做本文的理論與分析方法。
《技術解釋學》可供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參考,適用於工程技術、設計人員閱讀,對有興趣思考、探索人文與科學“視界融合”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其他思想者也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價值。

目錄

總序
導言: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
第一章 解釋學在何種意義上適用於技術
第一節 技術哲學的興起與發展
一、技術哲學的興起
二、當代技術哲學中的經驗轉向
三、技術的價值負荷與工具論
第二節 技術哲學的本質追問
一、本質主義及其技術理論
二、非本質、反本質與後本質主義
三、技術的含義與家族相似
第三節 技術的解釋學意蘊
一、解釋學的源流
二、科學解釋學的興起
三、技術理解的“前結構”
第四節 技術解釋學的探求
一、工具的“上手”與“在手”
二、知覺與技術解釋
三、“人一機”解釋學關係
第二章 技術知識的解釋學
第一節 作為知識的技術
一、技術並非套用科學
二、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
三、技術知識的獨特地位
第二節 地方性知識
一、理解地方性知識
二、地方性知識的哲學意蘊
三、實踐中的地方性技術知識
第三節 意會知識的解釋學反思
一、不可言說的知識
二、技術理解的意會性
三、技術知識的意會性
第四節 意會知識與技術傳播
一、意會知識與明言知識
二、意會知識與技術擴散
三、不可失而復得的知識
第三章 技術活動的解釋學
第一節 技術建構的解釋學向度
一、從科學知識社會學到技術的社會形成
二、技術建構論的解釋學策略
三、技術風格
四、行動者網路
第二節 技術設計的解釋學
一、兩種技術設計模型
二、技術設計與解釋學循環
三、技術設計的“問答邏輯”
第三節 技術代碼的解釋學意義
一、作為前見的技術代碼
二、技術的“社會意義”
三、技術的“文化視域”
第四章 技術人造物的解釋學
第一節 作為本文的技術人造物
一、廣義對稱原則
二、技術調控
三、技術“正本”
四、技術創新與“多重正本”
第二節 技術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
一、技術的道德“授權”
二、技術的政治“場景”
三、技術的“可用性”
第三節 性別化技術正本
一、技術女性主義
二、技術的“性別正本”
三、技術的“馴化”
結語 可選擇的技術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怎樣認識、理解和分析當代科學哲學的現狀,是我們把握當代科學哲學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推進它在可能發展趨勢上獲得進步的重大課題,有必要將其澄清。
如何理解當代科學哲學的現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明尼蘇達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於2000年出了一部書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書中有作者明確地講:“科學哲學不是當代學術界的領導領域,甚至不是一個在成長的領域。在整體的文化範圍內,科學哲學現時甚至不是最寬廣地反映科學的令人尊敬的領域。其他科學研究的分支,諸如科學社會學、科學社會史及科學文化的研究等,成了作為人類實踐的科學研究中更為有意義的問題、更為廣泛地被人們閱讀和論爭的對象。那么,也許這導源於那種不景氣的前景,即某些科學哲學家正在向外探求新的論題、方法、工具和技巧,並且探求那些在哲學中關愛科學的歷史人物。”①從這裡,我們可以感覺到科學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或某種視角上地位的衰落。而且關鍵的是,科學哲學家們無論是研究歷史人物,還是探求現實的科學哲學的出路,都被看做是一種不景氣的、無奈的表現。儘管這是一種極端的看法。 那么,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科學哲學在近30年的發展中,失去了能夠影響自己同時也能夠影響相關研究領域發展的研究範式。因為,一個學科一旦缺少了範式,就缺少了綱領;而沒有了範式和綱領,當然也就失去了凝聚自身學科,同時能夠帶動相關學科發展的能力,所以它的示範作用和地位就必然地要降低。因而,努力地構建一種新的範式去發展科學哲學,在這個範式的基底上去重建科學哲學的大廈,去總結歷史和重塑它的未來,就是相當重要的了。
換句話說,當今科學哲學是在總體上處於一種“非突破”的時期,即沒有重大的突破性的理論出現。目前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歐洲大陸哲學與大西洋哲學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之間的彼此借鑑與交融;常規科學的進展與一般哲學解釋之間的碰撞與分析。這是科學哲學發展過程中歷史地、必然地要出現的一種現象,其原因就在於:第一,從20世紀的後歷史主義出現以來,科學哲學在元理論的研究方面沒有重大的突破,缺乏創造性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