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成果產業化

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高技術產業既要重視技術源的建設,積極推動技術研究開發工作,更要重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工作。充分發揮省內外科技優勢積極組織研究開發。

立足點: 我們的討論所站的角度並非技術持有者或者資本持有者的任何一方。我們討論的目的是想建立一種新的模式,這種模式能較好地調動技術持有者和資本持有者合作雙方的積極性,以使科技成果能在最短時間內高效地進入產業化的道路,最終目的是讓最新的科技成果能夠最快地造福於人,推動社會的發展。
分析:技術持有者和資本持有者的共同目標是: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
長期合作前提:雙方共同促進,達到雙贏的局面,均擔風險,共享利潤。
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的發展過程化分析
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模式如下圖:

技術成果產業化
技術成果產業化
這種模式即:由技術持有方將技術直接賣給資本持有方,資本持有方對技術進行商品化投入市場。對技術方來說,這種交易方式基本上沒有風險,當然了這樣的交易方式技術轉讓所得不會太高,並且所得是一次性的。同時,技術方本來對其轉讓技術的進一步提高改進有較強的研發能力(這應該說是技術方的一種無形資產,套用得當應該還能為技術方帶來收益),但是一旦資本方對此項技術失去興趣或者經營不當而導致技術商品化困難,技術方對這一技術進一步研發的能力將白白浪費。
另一方面,對於資本方來說,這是一種風險極高的投資方式,一旦此項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效果不佳,資本方將不得不獨自承擔一切損失。同時,由於技術方已將技術轉讓給資本方,技術方很有可能轉向其他技術的研發,經過一段時間後當資本方需要推出此項技術的升級產品時,原有技術方可能已經不能提供此類技術要求。而這將直接導致資本方在競爭中因推不出新產品而失去市場。因此,這種模式對技術方和資本方都是不利的。而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技術方對原有技術未能做進一步研發將是極大的科研資源浪費。
由此經過改進,為了避免以上的諸多不足,一種新的模式出現了,如下圖:

技術成果產業化  這種模式歸納起來就是由技術方自己創辦公司,資本方對其進行投資,由該公司直接對技術進行商品化推向市場。這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種做法,很多科研人員都下海創業,自己對技術進行商業化。其中不乏許多成功的例子。這種模式能消除第一種模式中的諸多問題,但它依舊存在不少問題。技術持有者精力有限,在花大量精力進行科研的同時,還要承擔創業的艱辛。這必然導致了技術持有者精力分散,不能專心進行科研工作。這實際上又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同時,作為非專業的公司經營者,技術持有者經營管理公司的風險也是較大的。
現在許多科研工作者下海創業,人們更多地只是看到欣欣向榮的一面,只是看到了媒體廣泛宣傳的成功的那一部分人,並以此當作此模式成功的見證。但他們卻沒有看到,現在那些當初創業的科研人員,基本上都已不再從事一線科研工作,他們更多的是在做“拉資金,經營企業”的工作。而這無疑是對其自身科研能力的極大浪費。同時,作為科研工作者搞經營不可能像一般企業家那樣老練,難免會有栽跟頭的時候。調查表明,現在這種創業成功率是極低的(本來高科技創業成功率就很低,連美國矽谷的創業成功率都達不到20%,更別說國內起步不久的高科技創業)。同時,這種模式下資本方與技術方只是一種投資關係,一旦雙方理念上有所分歧或者公司經營出現問題,資本方很有可能不再追加投資,甚至把資金抽走(大家應該明白王志東從新浪退出的原因吧,這對創業者是很殘酷的),最終技術方將承受極大的損失。在這種模式中,為了讓自己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方付出了很多汗水,但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他們失敗的淚水。綜合這些原因,這種模式還遠算不上成功。而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說,它的缺陷是明顯的,科技人才資源將受到極大的損失。
技術成果產業化
針對模式2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提出了第三種模式,如下圖:

技術成果產業化  概括起來,就是資本方以資本入股,技術方以技術入股,創辦新的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管理經營公司。這樣做可以消除模式2中由技術持有人直接管理公司而出現的問題。同時,由於公司是雙方共同投“資”的,這將使兩者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共進共退,讓雙方能夠保持積極地長久合作。這種模式應該說相對比較完善,但在國內目前的形勢下卻遇到不少困難:首先,對技術的價值定位,這直接關係到技術方在公司經營中所應承擔風險和所應獲得利益的多少,但目前國內還缺乏判定技術價值的權威機構。其次,目前國內還缺乏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專業經營企業的人才很少。但是,這些問題還是可以逐漸克服的。在目前的情況下,關於技術入股的價值大小可以由投資雙方談判協商解決。而職業經理人的問題有條件的話可以暫時聘請國外的優秀人才(這樣做只是暫時的,不過它可以促進國內職業經理人素質的提高,以後就能依靠國內的職業經理人了)。
技術成果產業化
目前國內模式的綜合分析:目前國內還有不少科研院所由於各種因素限制還在用模式1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效果不佳,不利於技術轉讓雙方的進一步合作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這種模式弊端,這種模式正逐漸被其他模式所取代。模式2是目前國內最熱衷的模式:無數的科技人員帶著自己的項目下海創業,各高校也紛紛建立自己的高科技企業,甚至像中科院這樣的國家科研單位也自己建立了不少企業。但是,這樣的企業真正能獲得成功的並不多。實際上能像楊桂生那樣成功的能有多少人?而“傑事傑”在中國又真有幾家呢。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目前中國熱衷於實行模式2。很主要的原因在於模式3目前還體現不出其優勢。目前很多成功的企業的經營者都是理工科出身的,而學經濟的那些人在經營企業方面並沒有體現出太大的優勢。也就是說,我們目前還做不到能像國外那樣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經營企業的專業人才。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認定我們的模式2就是成功的,畢竟模式2客觀導致的科研人才的浪費對社會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同時,要讓我們的高科技企業在未來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培養優秀的專業經營人才是必需的,目前僅靠的這種模式只能說是一種權宜之計。
結語:鑒於目前國內發展的實際情況,模式2不可避免地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流模式。但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發展,也為了各種資源的合理套用,將來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應該是建立在各類專業人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的。因此,目前國家應該有計畫地培養各類高素質的企業經營人才(在這過程中不妨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建立競爭機制,作為培養過程的引導)。相信在未來大環境較好的情況下,科研人員主攻技術創新,資本方尋找投資對象,雙方分別以技術和資本入股建立公司,交由專業經營人員進行經營。這樣的模式中各項工作都交由專業人才進行,它才是真正高效的,也最有利於合理配置社會資源。
BTW:曾經的一些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