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碗碗腔皮影戲

扶風碗碗腔皮影戲

扶風碗碗腔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流傳於陝西寶雞。皮影班一般由七人組成,一人挑線,一人配線,一人主唱(生、醜、淨、旦全演)其餘人拉弦、敲鼓,執各種樂器,一專多能,身兼數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風碗碗腔皮影戲
  • 遺產編號::IV-23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級別::省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藝術特徵,歷史淵源,主要價值,學術價值,實用價值,相關器樂,傳承譜系,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寶雞·扶風縣
遺產編號:IV-23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扶風縣文化館

內容介紹

以“滿兒娃”當年演出為例:全班只有五人,其中班首滿兒娃主唱,還要敲鼓、打手鑼,齊俊乾拉板胡兼吹嗩吶、打鈸、李起秀挑線,王五敲燈碗,篩板子,拍鉸子,敲大鑼,杜玉傑吹笛子,五個人唱一本戲。現在增添至七八人。皮影戲劇目很多,適合於各種場合演唱,現在,碗碗腔皮影班裡,可以唱50多出大戲,劇目有:《全家福》、《告御狀》、《泗水關》、《龍鳳燈》、《淮河營》、《三上墳》、《李翠蓮還陽》《雙報恩》、《四賢冊》、《草橋關》、《九華山》、《群雄關》等,碗碗腔皮影戲在演唱時,分三個調式,大調、二調、三調,主要唱腔曲調分為尖板、大板、二板、二六板、飛板、滾板,板式雖不多,由於調式不同,靈活多變,喜、怒、哀、樂表達得淋漓盡致,唱起來婉轉悠揚,非常動聽。
開賽前準備工作開賽前準備工作

藝術特徵

西府碗碗腔皮影戲早年在本地廣泛流傳,且班社眾多,可見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皮影戲動用人手少,箱底不多,移動方便,舞台簡易,以影代人,演譯的故事曲折離奇,頭尾完整,有許多場面是真人無法表現的,體現了其自身的優勢。碗碗腔這一獨特的唱腔,委婉動聽,音樂滲透力強,在大力普及推動秦腔發展的同時,亦因搶救保護碗碗腔這一藝術形式,使它能像秦腔一樣保存流傳下去。

歷史淵源

據老藝人齊俊乾介紹,皮影戲的祖師爺為孔子,傳說孔子當年講學時,嫌自己的容貌醜、不好看,聽講的人都走了,就用羅面的羅兒遮住面目,後來將羅兒改為亮子,側著臉,隔亮子講課,為了生動傳神,孔子又以影人表達手勢、身段,在此基礎上演變成了皮影戲。關中皮影分東路、西路兩種,扶風皮影屬西路風格,以碗碗腔為主,20世紀四五十年代,扶風縣境內有10多個皮影班,名氣大的有“滿兒娃”、“順勁娃”、“韓家娃”、“省兒娃”、“本兒娃”等,十年“文革”,皮影戲銷聲匿跡,倖存的滿兒娃也因人員流失不能演出,經席宗虎聯繫組織後,才恢復起了扶風縣唯一的一個碗碗腔皮影班。

主要價值

學術價值

A、皮影戲有它自己的演出唱本,多為藝人自己傳抄本,代代相傳,極為珍貴。
B、皮影戲的影人製作,工藝要求高,工序複雜,其中有多個環節上的秘傳工藝,色彩的運用也十分講究。
C、影人的造型美觀,樣式繁多,傳種生動。
D、碗碗腔腔調獨特,婉轉優美。

實用價值

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雖然有眾多的娛樂形式和藝術門類,但都取代不了皮影戲,尤其是碗碗腔皮影戲,中華民族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下來的這一藝術形式,至今仍為觀眾喜愛。在不少廟會祭祀活動中,都能見到皮影戲的身影。

相關器樂

碗碗腔皮影戲的樂器,分文武場面,武樂器有鼓、鑼、手鑼、燈碗、鈸、鉸子、梆子、板板等,文樂器有板胡二胡笛子三弦苟琴等,以笛子為主樂器,武樂器起板後,由笛子領頭接板,笛子在演奏時,要運用三種指法,適應大調、二調、三調的變調,所以很不容易學成。皮影戲裡用的板板,用棗木作成,分上下兩頁,上頁固定在大拇指上,用皮條將上頁與下頁連在一起,演奏時,甩動手腕,上下板發出顫音,脆亮動聽,碗碗腔中使用的還有一種樂器。枸琴,用枸樹木料掏空做成琴筒,琴柱較短,構琴用的是皮弦,演奏時要戴上鐵皮做的指套,此樂器已經失傳了。

傳承譜系

扶風碗碗腔皮影戲班的主要成員名叫齊俊乾,自小喜愛演唱,一九五六年加入扶風縣劇團戲校學習,曾在劇團當演員,後拜李有才為師學皮影戲,李有才藝名“滿兒娃”,已於1990年去世,據李有才的兒子李毛旦介紹,李有才從8歲起,就跟父親、爺爺學藝,祖孫三代人輩輩相傳,現在扶風碗碗腔皮影戲班的成員之一李毛旦,已是第四代傳人。現在,李有才的徒弟齊俊乾又培養他的兒子齊鎖銀為徒,齊鎖銀吹笛子、挑線已很嫻熟,曾隨團去法國演出。
扶風碗碗腔皮影戲(3)扶風碗碗腔皮影戲(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