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綏中國上龍

扶綏中國上龍

1975年,侯連海等在廣西扶綏發現的幾個牙齒化石,定名為扶綏中國上龍[Sinopliosaurus fusuiensis]。到2008年進一步發掘研究和實驗鑑定,扶綏中國上龍被重新命名為扶綏中國棘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扶綏中國上龍
  • 拉丁學名:Sinopliosaurus fusui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棘龍科
  • 分布區域:現中國廣西一帶
  • 起始時期:白堊紀
外貌特徵,分類疑雲,

外貌特徵

由於僅有牙齒化石,扶綏中國上龍外貌以棘龍為參考。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7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棘龍的頭顱骨長1.4~1.9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分類疑雲

1975年,侯連海等在廣西扶綏發現的幾個不完整的牙齒化石,由於證據不足,將其認定為蛇頸龍的牙齒,並定名為扶綏中國上龍。
2011年,又有新的牙齒化石出土。這顆牙齒化石是由中國、法國和泰國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發現的,地點位於扶綏山圩鎮平搞村六榜屯。廣西自然博物館副館長莫進尤參與了當時的發掘工作。莫進尤介紹說,從2008年開始,中、法、泰三國古生物學家幾乎每年都會來扶綏進行野外考察和試掘。不過在此之前,同類的化石一直被認為是上龍科。
自1975年首次在扶綏發現棘龍牙齒化石,到2008年進一步發掘研究和實驗鑑定,扶綏中國上龍被重新命名為扶綏中國棘龍,成為棘龍科的新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