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七(扣子七)

疙瘩七

扣子七一般指本詞條

疙瘩七(學名: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是五加科人參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匍匐,稀疏串珠狀;根纖維狀,不膨大成肉質。莖高30-50厘米。掌狀複葉3-6輪生莖頂。傘形花序單個頂生,其下偶有一至數個側生小傘形花序。果扁球形,成熟時紅色,先端有黑點。

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緬甸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湖北、陝西及甘肅。生長於海拔1900-3200米的森林下。

乾燥根莖可以入藥,具補肺、養陰、活絡、止血的功效,主治氣陰兩虛、煩熱口渴、虛勞咳嗽、跌扑損傷、吐血、外傷出血等症。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疙瘩七
  • 學名: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
  • 別稱:珠子參、大葉三七、竹節人參、扣子七、疙瘩七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傘形目
  • 五加科
  • 人參族
  • 人參屬
  • :疙瘩七
  • 同義名:Panax pseudo-ginseng var. bipinnatifidus (Seem.) Li
  • 同義名:Panax japonicus var. major (Burkill) C.Y.Wu & Feng
  • 命名者及年代:Seem.,1868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採收加工,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匍匐,稀疏串珠狀;根纖維狀,不膨大成肉質。莖高30-50厘米。掌狀複葉3-6輪生莖頂;小葉5-7,薄膜質,長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長5-9厘米,寬2-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下延,上面脈上疏生剛毛,下面通常無毛;小葉柄長至2厘米。
傘形花序單個頂生,其下偶有一至數個側生小傘形花序;花小,淡綠色;萼邊緣有5齒;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2室,稀3-4室;花柱2,稀3-4,分離,或基部合生,中部以上分離。果扁球形,成熟時紅色,先端有黑點。

產地生境

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緬甸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西藏(聶拉木、亞東、錯那、米林)、雲南(花甸、昭通德欽、玉龍、大姚和永仁等)、四川、湖北(巴東)、陝西(太白山)及甘肅(西和)。生長於海拔1900-3200米的森林下。喜冷涼氣候和陰濕環境。

繁殖方法

選地與整地:疙瘩七根莖在土中呈水平生長,根系分布淺,主要集中分布於5-10厘米的土層中,對土層深度要求不嚴;喜濕潤忌積水,要求選擇土壤疏鬆、排水性良好地塊進行種植,以緩坡地最好。理高墒,墒高20-25厘米,墒面寬50厘米。
根莖選擇與處理:栽培中選擇1-3年生根莖作為繁殖材料。疙瘩七呈鏈珠狀,每年只產生一段膨大的根莖,4年生以上根莖萌芽率低,不宜作為繁殖材料。將1-3生根莖從愈縮莖的節間處切斷,形成作為繁殖體的獨根莖,為促進獨根莖早萌芽和提高發芽率可採用0.1‰赤黴素浸泡根莖30分鐘,稍涼乾後播種。
播種方法:根莖播期選擇在9-10月為宜,種將1年生、2年生和3年生根莖分別播種,播種深度5厘米左右。在50厘米寬的墒面上種2行,“丁”字型打塘,株距20厘米。播種蓋土後在墒面上覆蓋松毛或稻草,以不露墒面為宜,澆透水。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水分管理: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少澆勤澆為宜,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墒面積水從而導致根莖腐爛。雨季需及時排水。
除草:根據田間雜草發生情況除草2-3次。疙瘩七根莖及鬚根在土中分布淺,用農具除草易傷根,最好採用人工拔除田間雜草。
施肥:疙瘩七4月初出苗,集中生長期短,地上部分只有1個月左右的時間,施肥以苗高3-5厘米時集中一次性施肥效果好。每畝施複合肥(氮:磷:鉀=10:10:10)20-30千克。
搭建陰棚:疙瘩七喜陰忌強光。當田間零星出苗後及時搭建陰棚,棚高2米,中海拔地區栽培需要選擇遮光率為75%的遮陽網進行遮陰。
摘花:疙瘩七具有莖、葉、花同時形成的特點,花序在土中形成,苗帶著花序出土,為集中養分供給地下根莖生長,見花序後立即摘除花苔。

採收加工

疙瘩七根莖直播種植4年後,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地上部莖葉枯萎時採收。選晴天挖起全株,除去泥沙,剪去莖桿和鬚根,洗淨,曬乾或烘乾。

病蟲防治

疙瘩七常見病害有莖腐病,主要由於高溫季節土壤積水引起,防治的關鍵措施是做到少澆、勤澆和及時排水;少部分地區發生是由土壤中真菌引起,當田間零星發生時用800倍液的綠亨1號灌根。
常見害蟲以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為主,發生時用500倍液辛硫磷灌根。

主要價值

乾燥根莖可以入藥,具補肺、養陰、活絡、止血的功效,主治氣陰兩虛、煩熱口渴、虛勞咳嗽、跌扑損傷、吐血、外傷出血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