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冷

打冷

“打冷”源自潮汕的方言,50年代在香港賣夜宵、滷味的潮汕人多肩挑扁擔、籮筐,沿街叫賣。同鄉人見到要買。就用潮汕話招呼一聲“擔籃啊”(擔籃子的,音近粵語發音的“打冷”)。操粵語方言的人不解其意,也依樣畫葫蘆,發諧音招呼叫賣的小販。後外延為“吃潮州菜”。

所謂“打冷”本意是打人,其實是錯誤的。潮汕話稱“打”為“啪”,根本不會說“打”。港人對潮汕話的了解較少,所以產生這樣的誤會和種種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冷
  • 叫法由來:潮汕的方言
  • 別稱潮州打冷
  • 用途:招呼叫賣的小販
  • 延伸:吃潮州菜
釋義,叫法由來,

釋義

又稱潮州打冷,指潮州大排檔經營的大眾化冷盤熟食。這些食物不同於潮州筵席常見的燕翅鮑參肚等高檔菜餚,多數是潮州風味鄉土菜式,通常由如下幾類組成:一是滷水類,如滷鵝鹵豬腳滷豆乾等;二是魚飯類,常見的有巴浪魚、大眼雞和紅鸚哥魚等,按照潮汕的食俗,薄殼米、紅肉米和凍紅蟹、凍小龍蝦等貝殼蝦蟹均屬此類;三是醃製品,常見的有醃膏蟹、醃蝦姑、鹹血蚶和菜脯、鹹菜等;四是熟食類,如豬腸鹹菜、豬尾燉豆仁、春菜煲等。這些菜式全部都以明檔方式擺放出來,或大鍋慢火煮著,客人站在攤前,無需詢問菜名,看見喜歡的用手一指,旁邊點菜的人便會記錄下來,有時剛坐到位子上,所要的菜餚已然送到餐桌。潮州打冷,就是這樣一種潮式快餐。
至於為什麼要稱為“潮州打冷”,至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名稱源自香港,是粵語的叫法,若用潮汕話或國語講出來,聽者往往不知所云。而粵語“打冷”一詞,傳說是由潮州話“打人”演變而來的。原來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黑道人物常到餐館吃霸王餐,但潮州人也不是好惹的,香港第一大幫派“新義安”便是潮州幫。當年餐館夥計一旦發現有人前來吃霸王餐,便會大喊“打人”以召集夥伴和鄰近的老鄉一起對付吃白食的人。慢慢的香港人就將這種大排檔稱為“打冷檔”,比如香港潮籍美食家蔡瀾在《至上香腸》一文中就說:“香港打冷檔做的紅腸……”將打冷檔經營的潮式食物稱為“打冷”。

叫法由來

傳入香港的時間大約是二十世紀中葉,五十年代。
為什麼把“打冷(打人)”歸意為“去吃潮菜”呢?話得從二十世紀中葉講起,那時香港時局混亂,幫會爭鬥厲害,經常有吃“霸王餐(吃飯不給錢)”的客。當時皇后街有許多潮州小食店,潮州人非常團結,如果遇上“霸王客”。各店之間就會很快的聯合起來揍這些人。於是習慣中就把“打冷(打人)”與潮菜館聯繫起來了。不過,現代繁華的香港,“打冷”失去了“打人”的原意而意義外延為“吃潮菜”了。
「冷」即潮州話的「人」,因此早期廣州人都稱潮州人為潮州冷;而「打」則是「光顧」之意。久而久之,廣州人便把「打冷」約定俗成為吃潮州菜的意思。此說亦有一定可能,那個較正確就不知了,但我問一些潮州人,兩種說法都有人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