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異同

才性異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教育哲學命題。《世說新語·文學》劉孝標註《魏志》:“‘(鐘會)論才性同異,傳於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尚書傅嘏論同,中書令李豐論異,侍郎鐘會論合,屯騎校尉王廣論離。”主同者認為性是本質,才是外觀,兩者應一致。主異者認為性是操行品德,才是智慧才能,兩者宜區別。

該命題反映東漢後人才標準的變化,據儒教傳統,完美人格須集操行、才能於一身,但此一理想模式在實踐中已呈分裂。東漢選舉制在原則上即分操行與才能二類,孝廉重德行,秀才重才能。至三國時曹操倡言“唯才是舉”,更是對才、性分離現狀的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