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翻托法

手翻托法為古代正骨手法名稱,治療肘關節脫臼和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整復手法。現代《中醫骨傷科學》根據其原理,將手法復位分為坐位復位法和臥位復位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翻托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傷科彙纂》
  • 概念:正骨手法,用於肘關節脫臼的整復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手翻托法為古代正骨手法名稱,適用於肘關節脫臼的整復。具體操作描述為:醫者一手把定患肘,另一手牽拉其前臂,然後向上翻折以使肘關節復位。亦可用於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整復。
現代《中醫骨傷科學》根據以上手法機理,對肘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分為坐位復位法和臥位復位法,對橈骨小頭半脫位採用坐位復位法。

中醫套用

一、肘關節脫位
1、辨證
(1)肘關節後脫位
肘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肘關節有明顯畸形,肘窩前飽滿,可摸到肱骨下端,尺骨鷹嘴向後突出,肘後三點骨性標誌的關係發生改變,前臂明顯縮短,關節周徑增粗,肘關節呈彈性固定在45°左右的半屈位。若有側方移位,則肘關節變寬,還呈現肘內翻或肘外翻畸形。X線攝片可明確診斷。
(2)肘關節前脫位
肘關節畸形明顯,腫脹,活動功能障礙。前臂較健側顯長。肘關節屈曲部隆起,呈彈性固定。
2、手法復位
1、坐位復位法:患者正坐,助手立其身後,用雙手握住患側上臂中部,術者站在傷側,一手握住患者手腕,置前臂於旋後位,另一手放在肱骨髁上,與助手相對拔伸數分鐘,並順勢屈肘,然後一手的拇指把肱骨下端往後推,餘四指抵住鷹嘴向前端提,當肘關節屈曲至一定程度時,肘部發出滑入的響聲,便已復位。
2、臥位復位法:患者仰臥,上臂外展90°,術者一手按壓其下段,另一手執握第2、3、4指,施行拔伸牽引,通常在數分鐘內即可復位,復位過程中必須將肘關節維持在130°左右的位置,以避免關節周圍肌肉進一步被撕裂。
3、注意事項
(1)新鮮肘關節後脫位:新鮮肘關節後脫位病史短(24小時內)者,一般無需麻醉;如患部筋腱緊張,可選用臂叢麻醉或血腫內麻醉。
(2)新鮮肘關節前脫位:前脫位復位手法簡單,但前脫位者,多伴有骨折,故復位時須兩者兼顧。
(3)陳舊性肘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超過2~3周者,手法復位前可作尺骨鷹嘴牽引1周左右,然後在臂叢麻醉下,作肘關節屈伸、旋轉及左右搖擺活動,力量由輕而重,範圍由小漸大,通過牽引舒筋與活動解凝這兩步驟後,肘關節周圍的纖維粘連和疤痕組織即逐漸解脫,待肘關節鬆動後,才可進行手法整復。令患者仰臥,術者立於患側肘後,用一條寬布帶繞過患側肱骨下端的前面,布帶兩頭繫於術者腰間;術者兩手把住肘關節,兩拇指頂住鷹嘴窩,余指握住肱骨下端,兩助手分別握著上臂與前臂,徐徐拔伸牽引;術者兩手大拇指頂住鷹嘴向前、向下推擠,余指把住肱骨下端向後拉;助手慢慢地將肘關節屈曲到90°,當尺骨鷹嘴向後突出的畸形消失,聞到入臼響聲,說明脫位已整復。
(4)對整復失敗或不宜手法復位的患者可採用手術切開整復。
4、復位後的檢查
檢查肘部外形與健側對比是否正常,仔細觀察肘部的骨性標誌,即觀察肘後部肘三角的正常關係,以及肘外側部橈骨頭與肱骨外上髁的正常關係是否已恢復。攝肘關節正、側位X線片,並注意有無肱骨內髁、尺骨鷹嘴或喙突骨折。
5、固定方法
復位後,用繃帶或直角托板固定患肢於屈肘90°位,並用三角巾懸吊患肢於胸前,固定時間2~3周。
6、練功活動
肘關節損傷後極易產生關節僵硬,故脫位整復後,應鼓勵患者早期活動肩、腕及掌指等關節,拆除固定後,將上臂置於枕墊之上,進行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後等活動。必須避免肘關節的粗暴被動活動,以防發生損傷性骨化。
二、橈骨小頭半脫位
1、手法復位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時復位手法簡單,不需麻醉。以右側脫位為例,術者左手握住患肢肱骨下端,拇指放在橈骨小頭外側,右手捏住腕關節上方,然後將前臂逐漸自然伸直,並慢慢地將前臂微微過伸與旋後,此時即微聞滑入之響聲,示已復位,亦可屈肘至90°,向旋後方向來迴旋轉前臂,也可復位。
2、復位後處理
復位後患兒一般立即停止哭鬧,屈肘自如,並能上舉取物。如無顯著腫脹一般不用外敷藥物,可用三角巾懸吊2~3天,並囑家長為小兒穿脫衣服時多加注意即可,一般在4~5歲以後即不易再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