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古蘭經

手抄本古蘭經

手抄本古蘭經,國家級文物。現珍藏於街子清真大寺珍藏館內。是伊斯蘭教的根本法寶,是全世界穆斯林的行動綱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手抄本古蘭經
  • 館藏地點街子清真大寺珍藏館
  • 類別:書籍文物
  • 宗教:伊斯蘭教
歷史,意義及價值,小故事,

百科名片

國家級文物。現珍藏於街子清真大寺珍藏館內,距循化縣城6公里處,距青海省西寧市147公里,是伊斯蘭教的根本法寶,是全世界穆斯林的行動綱領,它不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傳世之寶、伊斯蘭珍寶,也是全世界的瑰寶。相傳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牽1峰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和1本《古蘭經》,離開故鄉撒馬爾罕舉族東遷,最終定居今循化縣境。所帶來的水和土現已無存,但《古蘭經》至今保存完好。這部珍貴的《古蘭經》共有30卷,分上下兩函裝,函封犀牛皮,其面壓有精美的圖案,每冊封面為天藍色絲綢精製,全書共681頁,正文墨寫,書寫工整,字型渾厚,校勘精細,外用絲綢裹纏,裝在一個約0.6米長的長方形抽屜木箱裡。由於它是先民東遷所帶之物,虔誠信仰伊斯蘭教的撒拉族視其為寶,並為全族人所珍愛。
撒拉族先民帶來的《古蘭經》撒拉族先民帶來的《古蘭經》

歷史

歷史上,這本經典歸世襲的“尕最”(也稱總掌教,其職責是執掌宗教法規和監督宗教儀式的執行,是宗教法庭的總法官)保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尕最”制度雖被取消,而《古蘭經》仍保存在“尕最”後裔手中。由此《古蘭經》曾幾經易主。根據廢除“尕最”制度後,甘肅臨夏馬安良仗勢奪走《古蘭經》,震撼撒拉八工。馬安良返回臨夏途中,突然狂風不止,雷雨交加,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使他無法翻越達里加山,只得返回循化將《古蘭經》還給撒拉人。後來又被馬步芳奪走,將其置於“回族教育促進會”。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歸還給循化,照舊保存在“尕最”後代家中(1958年前由尕最後代街子鄉農民韓五十八老人保存)。
手抄本古蘭經珍藏館手抄本古蘭經珍藏館
1954年,這部《古蘭經》被送往敘利亞參加國際展覽會,在伊斯蘭中產生很大反響,盛讚這是今世少有的珍本,展覽會後,國家主辦單位仍送歸原主,現用裹纏絲綢料和精緻的木箱為當時因參展所置。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時曾出現焚燒經典等“左”的錯誤,循化地區也不例外。為使這部經典免遭厄運,當時在循化的撒拉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建議省委統戰部以參加國慶十周年民族展覽的名義將這部《古蘭經》送往民族文化宮加以保護。此後20年無人敢於提及。1979年在西寧召開的《撒拉族簡史》初稿討論會上,反映撒拉族人民欲尋《古蘭經》的願望。當《光明日報》駐青海記者陳宗立同志得此訊息後,於1980年2月28日《光明日報》第1054期《情況反映》欄上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人民要求歸還<古蘭經>》為題,呼籲有關部門協助查找。同年5月,陳宗立同志親自到北京民族文化宮,在有關人員的配合下,終於在地下藏書室找到這部《古蘭經》。1982年,循化縣人民政府派專人去北京接收並存放在街子清真大寺至今。

意義及價值

有關專家學者認為,這部《古蘭經》不僅對研究撒拉族的來源、歷史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研究整個伊斯蘭教具有重大意義,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為此,《人民日報》曾於1982年1月3日介紹稱:“這部阿拉伯文手抄本《古蘭經》相傳明洪武三年傳入我國,這種年代久遠版本珍貴的《古蘭經》世界上僅存三部。”

小故事

阿合莽和尕勒莽拱北:街子清真寺寺院對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賢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圖案的青磚圍牆組成,長7.10米,寬6.25米,高3.3米,兩棵枝繁葉茂的老榆樹從兩拱北分別長出,披蔭一方。“拱北”與街子清真大寺,駱駝泉渾然一體,互為映襯,真是“白駝映泉泉更美,亭榭飛花花復芳”,每年前來遊覽觀光,科考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