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蓿豆

扁蓿豆

扁蓿豆(別名扁豆子、花苜蓿、野苜蓿)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區,國外在朝鮮蒙古蘇聯也有分布。它是典型的上繁草,從垂直結構來看,一般0~20厘米間無葉片存在,由60~100厘米間葉片占85%以上,葉的形狀是兩頭小,上中部大,略成非對稱的“菱形”,可作為優等牧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扁蓿豆
  • 別稱:扁豆子,花苜蓿,野苜蓿
  • :植物界
  • :豆科
  • :扁蓿豆屬
植物名稱,植物學名,植物科屬,形態特徵,植物特性,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

植物名稱

扁蓿豆

植物學名

Melissilus ruthenicus(L.)Peschkova(TrigonellaruthenicaL.)

植物科屬

屬種: Melissitus ruthenica
屬名: 扁蓿豆屬 Melissitus
科名: 豆科 Leguminosae
屬種名定名: Melissitus ruthenica (L.) C. W. Chang

形態特徵

扁蓿豆多年生草本,高60~110厘米。莖斜升、近平臥或直立,多分枝。三出複葉,小葉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先端圓形或截形,微缺,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總狀花序,具花3~8朵,花小,花萼鐘狀,花冠蝶形,黃色,具紫紋。莢果扁平,長圓形,長7~10毫米,有種子2~4粒。

植物特性

扁蓿豆是一種多年生軸根牧草,性耐寒,抗旱能力較強。據研究,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淡栗鈣土上,其主根可深入土層80~110厘米。在東北部肥沃的黑土上進行栽培,第一年主根深入土層77厘米,側根分布在4~32厘米之間,第二年主根則深入土層127厘米,側根也延長到50厘米。扁蓿豆植株分枝較多,每株可達15~20個,葉量也較豐富。莖葉大小以及繁茂程度常隨水分條件及土壤肥力而差異很大,在水肥條件好的地方,莖葉肥大,旱薄地則細小。扁蓿豆適於高寒地區生長,春季返青晚,生長緩慢,夏季生長較快。在內蒙古地區,5月初返青,6月下旬孕蕾,7月開花,8月以後種子陸續成熟。在東北黑龍江地區,5月返青,7月上旬現蕾,8月上旬開花,9月下旬種子成熟。從出苗到種子成熟約需138天。

生長環境

扁蓿豆為廣幅旱生多年生牧草,野生狀態可見兩個類型,半匍匐的與直立叢生的。前者分布於水分較好的濕潤地區,後者則多見於乾旱坡地及沙質地。

分布範圍

為典型草原及沙生植被的伴生植物,偶見於草甸草原及草原化草甸。多生於沙質地、丘陵坡地、河岸沙地、甚至路旁等處。

主要價值

扁蓿豆為優等的牧草。它的適口性好,各種家畜終年均喜食。牧民謂,家畜採食此草後,15~20天便可上膘,乳畜食後,乳的質量均可提高,孕畜所產仔畜較肥壯。扁蓿豆的營養價值良好,含有較多量的粗蛋白質,但其含量自開花至結實期則下降較多。因此,花期及時刈割具有重要意義。從它的經濟性狀來看,是極有栽培前途的牧草之一。由於其抗旱能力較強,在乾草原的沙質地、丘陵坡地及地下水位較高的沙窩子地均能生長,除進行人工栽培外,也可選作天然草場的補播材料。當前,對它進一步引種馴化,推廣栽培是有意義的。

繁殖方法

扁蓿豆種子硬實較多,發芽率低,因此播種前進行摩擦處理,以提高出苗率。播種時要掌握土壤墒情,一般可在雨季來臨之前種。在黑龍江省,6月下旬播種為宜,此時正是雨季到來之時,氣溫較高,土壤水分好,有利抓苗,因此產草量也比6月上旬和5月下旬播種的增加21.91%以上,畝產鮮草達到1387.5千克。每畝播種量以0.6千克為宜,產草量較高,密度越大者反而產草量越低。條播行距30厘米,每畝施底肥1000千克者,鮮草產量可達1515.9千克/畝,折合乾草401.71千克/畝。由於其莖葉半匍匐生長,覆蓋地面可與禾本科牧草,如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e)混播,因為從扁蓿豆的葉子垂直結構看出,這是典型的上繁草,故適合與各種生育期較晚的下繁或中繁禾本科牧草混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