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淵源

戴氏起源有主要有三支:最大的一支是源於子姓宋國宋戴公;

其次是源於子姓戴國國君及戴國國民;

第三個來源是其他姓氏改姓,如滿族,蒙古族有些漢化姓氏就姓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氏起源
  • 外文名:Davis origin
起源,歷史記載,

起源

戴氏起源有主要有兩支:最大的一支是源於子姓宋國宋戴公,是商朝王族的後裔。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周封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南)國君。宋國的第11代國君死後被謚為戴公,其後代以祖先的諡號為姓,姓戴。
其次是源於子姓戴國國君及戴國國民,這一支根據郭沫若考證結論推斷也 是殷商子姓王族的後裔。商朝被周武王滅掉後,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民權縣),建立了戴國。後來戴國被宋國所滅,其國國君及國民為紀念故國,就以國為氏,子孫後代即以戴為姓氏。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活動。
漢代以後,發展到大江南北,成為譙國(今安徽亳縣)、廣陵(今江蘇揚州)、清河(今河北清河)等地的郡望。唐宋時代,開始進入福建、廣東。
宋末,74世戴杏定居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杏花村,三四代之後戴氏陸續分支粵東的鎮平、大埔、長樂、龍川、歸善等客家地區。鶴山戴氏尊石壁鄉戴杏為一世祖,18世惠州戴國開為始遷祖。鶴山建縣前夕,戴國開自惠州移居鶴山縣附城都五凸型青山里開居,另一支遷到三堡牛尾樹下建村,取名為戴屋村,現屬五星崗咀村。村中建有“國開戴公祠”,子孫繁衍,現傳至29世,人口約150人。

歷史記載

20世茂樞、茂通自青山里分支到雙橋都羅漢頂等處,後又徙居上新村、石門、長田、玉橋,今白水帶管理區內戴氏有70—80人。另外在雲鄉、共和泮坑各有幾十人。
戴氏人才輩出。西漢時,商丘人戴德、戴聖叔侄被漢宣帝任為五經博士,分別被稱為大戴、小戴,他們收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為儒家經典《禮記》作注釋,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是西漢今文禮記學的開創者。因此。其後代族人便以“注禮”為堂號,堂聯為“談經世德,注禮家聲”或“金鑾世澤,禮記家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