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文

戴慧文

戴慧文,1941年出生於福建省南安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水彩畫學會會員。現代,一九四一年生。福建南安人。擅版畫。光明日報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慧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人物簡介,評論報導,作品賞析,文章,

人物簡介

戴慧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水彩畫學會會員。1941年出生於福建省南安市。1960年考進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入古元工作室,主修木刻專業。1965年畢業,分配到《光明日報》社做美術編輯工作,歷任文藝部副主任、攝影美術部副主任、《光明日報》書畫院副院長。業餘從事版畫、水彩畫和中國畫的創作,同時喜歡攝影。 多幅作品參加各種展覽,並被發表和收藏。1999年被中國版畫家協會評為“80—90年代優秀版畫家”,授於版畫最高獎——魯迅版畫獎。水彩畫參加2002年亞洲水彩畫展和歷屆北京漢城水彩畫交流展。著有《書畫審美基礎》一書。

評論報導

水韻詩情——讀戴慧文的水彩畫
認識慧文先生,還是緣於1995年夏天,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的北京、漢城水彩畫交流展。開幕式結束後參觀展品,我在一幅《秋嵐籠月》前佇立良久,忽然一人走到近旁輕聲地說:“請多指教。”不說自明,這就是作者慧文先生,謙謙之風令人起敬。說實在的,我不畫水彩,說不出許多道道,但我喜歡這幅畫。因為畫面仿佛帶我們走到一個山崖前,那裡秋意正濃,暮色中,紅黃綠相間的樹叢沿坡而上,逐漸消逝在一層薄霧裡;一輪初升的圓月,透過霧靄發著微光,秋高氣爽,讓久居都市的人心馳神往。我談了自己的感受,慧文說這正是他要表達的,是多年前在華山上見到的一道風景,至今印象仍深。可見,還是要套用一句老話:創作源自生活,要有感而發。
以後,我開始注意慧文的作品。大概因為本職工作忙,自稱業餘作者的他,作品似乎並不多。但從我先後見到的一些,卻感到他畫得很精心,有自己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種詩情,一種水韻,有點像他的老師古元先生的風格。
水彩畫不同於油畫和國畫,它有自己的局限性,但也有自己的優長之處,這就是“水”字。慧文鐘情大自然,也許大自然可以更好地寄託他的情懷,所以他描繪的題材大多是山野風光,樹林、河流、雲彩等等成了主要表現對象。我特別欣賞他畫的樹木。他善於利用水色的相互滲透來構成叢林的景致,既獲得樹木的造型,又有水色流動的痕跡,十分貼切且富有特殊的肌理效果,這是其他畫種如何也做不出來的,極富獨特的韻味。且看前面提到的《秋嵐籠月》,就是這樣處理的。他用飽含水分的彩筆畫出一棵棵樹,利用水的張力使之互相排斥、滲透,現出樹木的形態,而要達到預期的效果,蘸水的多少,落筆的時機,都極費心思,極有講究,否則,容易“一蹋糊塗”。最後再根據水漬的走向,細心收拾,而成定局。其他如《漫江碧透》、《秋山欲醉》、《英格堡近郊》等等也都給人這種渾然天成的美感。
有人形容水彩畫是畫壇的“輕音樂”,我有同感。它不能奏出洶湧澎湃的大樂章,卻可以給人一段舒暢明快的旋律。同時,它還是一首小詩,足以讓人細細品位,慧文先生用顏色和畫筆為我們創作的正是一支支優美的小曲,一首首抒情的小詩。他所營造的寧靜、安詳、悠遠的意境,讓觀者的情緒得到放鬆,精神受到陶冶。
作者:許可
詩化自然——戴慧文的藝術
作者: 陸學禹
戴慧文於1965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一直從事新聞美術工作,發表了大量新聞報導和美術評論、美術作品。他創作的一批版畫,先後參加過全國性畫展併到許多國家展出。他1980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99年被評為80—90年代優秀版畫家,獲“魯迅版畫獎”。近年來,他致力於水彩畫和中國畫創作。《中國畫家》雜誌以“水韻詩情”為題,評論他的水彩畫為觀者營造了一個悠遠寧靜的詩的意境,而且在水與色的運用上也很有韻味。他的中國畫則吸收了版畫和水彩畫的特色,將其融會在傳統的筆墨之中,清新明快,作品散見於各類畫展,並被多家機構收藏。

作品賞析

請欣賞:
雨後灕江(水彩畫)雨後灕江(水彩畫)
雪霽(版畫)雪霽(版畫)
燕溪夕照(水彩畫)燕溪夕照(水彩畫)
草原九月(水彩畫)草原九月(水彩畫)
長城之秋(中國畫)長城之秋(中國畫)
春光盈門(版畫)春光盈門(版畫)
秋山欲醉(水彩畫)秋山欲醉(水彩畫)

文章

詩書畫印一體
——中國畫特色之三
紈扇仕女圖紈扇仕女圖
戴慧文
紈扇仕女唐寅(明)
中國畫也像戲曲一樣,是一種綜合藝術。畫家常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增大了畫的藝術容量,擴展了畫面的藝術境界,同時能更充分地抒發畫家的情感,突出主題思想。這也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最大區別。讓我們看看明朝著名畫家唐寅(伯虎)的《紈扇仕女圖。這幅畫的中心畫了一個手持紈扇的仕女,立在初秋的土坡上,左邊題有一首七言絕句:“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託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作者的精湛畫技和倜儻的詩句,交相輝映,對封建社會裡世態炎涼的憤懣和感嘆,發泄無遺。現代傑出的愛國者和畫家何香凝在1913年畫的《獅》,以一頭威武屹立的雄獅形象,比喻覺醒了的中華。獅子畫得神采飛揚,大有震撼山嶽之勢。但是,一般觀眾如果不仔細揣摸,是不太容易領會其中真正的內涵的。後來,詩人柳亞子在這畫的右上方題了“國魂招得睡獅醒,絕技金閨妙鑄形,應念雙清樓上事,鬼雄長護此丹青”一首詩,不僅把畫的主題思想一下子點明了,而且也展示出畫家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給讀者以更多的審美享受。
詩、書、畫、印原是各自獨立的,它們的完美結合是“文人畫”產生以後才有的。北宋末期蘇軾、文同、米芾等文人“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以便更充分地抒發胸臆。他們大力倡導詩書畫印相結合,並提出了人畫的理論。元代以後,文人畫迅速發展,統治了畫壇,詩書畫印結合的藝術形式就更普遍更完美了。
顢頇 徐悲鴻
顢頇
以詩入畫的提出是較早的。人們比較熟悉的唐代詩人和畫家王維,就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這主要是指他的畫中蘊含著優美雋永的詩意。古人常用詩句來命題作畫,要求含蓄、意到筆不到,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如齊白石以詩句《蛙聲千里出山泉》為題,畫一群蝌蚪隨山泉游出來,暗示山谷深處藏有青蛙,意在象外,十分巧妙,表現出畫家高深的藝術修養。因此,詩畫的結合,首先是畫面必須富有詩意,詩情畫意,相得益彰,將大大地擴展有限的畫面的境界,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再就是在畫上題詩,直接闡發畫家畫這幅畫的意思,加強主題思想的深度。如徐悲鴻在1934年畫的《顢頇》中,題了一首詩“顢頇最上策,渾沌貴天成,生小嬉憨慣,安危不動心”,借兩隻懶貓的形象,來諷刺那些在國難時刻,只貪個人安樂、不顧民族危亡的人。作者的心情和畫此畫的意圖,如果不藉助此詩,讀者是難於明了的。
書畫結合由來已久,因為兩者的工具相同,運筆用墨有許多相通之處。書畫結合也有兩層意思。一是以書入畫,因為中國畫家大都兼擅書法,以書法用筆來作畫,線條有書法韻味。有些外國畫家也曾用毛筆、水墨和宣紙學習中國畫,但都不成功,原因之一是沒有書法修養,所以畫出的畫雖有形而缺乏筆墨趣味。書畫結合的另一層意思是畫家在畫的某一方題詩落款,記敘作畫的時間、背景以及畫家當時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題思想等等,這一段文字不僅是畫的補充,同時也是一篇很好的書法,供人欣賞。它在畫中常常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缺了它,完整的布局就要受破壞。例如齊白石的許多畫,都有大段的題款,與所畫的花鳥魚蟲等,渾然一體,相互關聯,去掉哪一部分都不行。他曾畫過一幅水墨螃蟹,上書“袖手看君行”幾個醒目的大字,明顯地表達了對橫行霸道者的憎惡。畫中螃蟹畫得很精彩,每一筆,既包含了形狀、色彩、明暗、質感等,又有濃厚的筆墨趣味;書法也蒼勁有力,兩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境界就寬闊多了,主題思想也益加顯明。
螃蟹
中國畫的題字,可多可少。最少的只要簽個名(即“落款”)就可以了,這是必不可少的。再多就是寫上作畫時間、題目,或加上詩、文等。題上的詩文很能體現畫家的文學素養和思想修養,不過要與畫面有聯繫,但不一定解釋畫面內容。精警的詩文可與畫面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充分抒發畫家的胸懷,充分表達作品的主題。此外,字型的選用也很重要,不能不加考慮隨便亂用,如對古典題材多用篆書,對工筆畫多用楷書,對大寫意多用行書,總之要和作品的內容與風格儘量相一致。題字的位置要和作品的章法一起考慮,成為畫面構圖的一個有機部分。題字常常能成為連結畫面各部分的紐帶,增進畫面的和諧統一,好的題字讓人感到增刪不得,挪動不得,與畫面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畫家在畫完畫、落完款之後,都要在落款後面蓋上印章,一般是姓名章,作為印證。沒有蓋上書畫家姓名章的作品,一般被認為還沒畫完,或不能證明是書畫家的真跡。元代以後,隨著水墨畫的發展,印章已不僅是作為畫家個人的信物標誌,而且成為了畫面的一個組成部分,起著調節構圖、活躍畫面的作用。例如有的畫家在名章的斜對面又蓋上另一閒章,稱“壓角章”,與姓名章遙相呼應,能穩住構圖,使畫面更為充實,尤其是在一些因表現空間的需要,留下了大片空白的地方,為了使其不會太空蕩,而加蓋印章,就使畫面均衡了。這小小的印章,起著天平砝碼的作用。此外,一些純水墨畫或設色淡雅的畫,添上一兩枚朱色印章,氣氛即可驟然活躍起來,顯得豐富而高雅。
印章還有另外的含義,特別是那些“壓角章”,常常是畫家寄情的小天地,畫家根據需要篆刻印文內容,如當代山水畫家常用“行萬里路”、“江山多嬌”之類。有的則蓋上書畫家的書齋名號,如李可染常蓋“師牛堂”。總之,畫家使用印章的位置、大小,印文內容和形式,都要根據畫面來作全盤考慮。使用兩個以上印章,則要求朱文白文、方印圓印乃至大小要有所區別。
現在不少中國畫家畫得好,但不善詩文和書法(印章可由篆刻家代勞)。因而題款往往不佳,使人遺憾。不過,畫家究以畫為主,不題詩也無妨,但書法的修養卻是必需的。因為行家可以從題款看出畫家的書法水平,從而判斷其筆墨功夫的高低。是故中國畫的初學者,老師必定讓他花大力氣練習寫字,其目的就是練筆墨功夫,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現在一些初學者,急功近利,不願花時間練字,畫出的畫往往只有表面效果,經不起細看,如同唱京戲的演員沒有一個好嗓子一般。而且題款的不佳,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價值。
詩書畫印是互相關聯、互相促進的,歷代大畫家大都這四方面俱佳。大家比較熟悉的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等人的作品充滿詩情畫意,創造了獨家筆墨,對畫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由於他們具備了全面的、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使他們的作品能達到一個常人達不到的境界。鐵鉤銀畫,百態千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