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蓮

戴愛蓮

戴愛蓮(1916-2006年),生於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藝術家、舞蹈教育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被譽為“中國舞蹈之母”。1930年,她赴英國倫敦學習舞蹈,曾先後師從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魯道夫·拉班等,後來又投奔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1939年回國,主要舞目有《思鄉曲》、《賣》、《拾穗女》等。解放後,戴愛蓮出任第一任國家舞蹈團團長;第一任全國舞協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等。

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愛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2006年2月9日
  • 職業:藝術 舞蹈家
  • 畢業院校:M.蘭伯特芭蕾學校
  • 主要成就:著名舞蹈藝術家、舞蹈教育家
  • 代表作品:《思鄉曲》、《賣》、《拾穗女》
  • 祖籍:廣東省新會縣
  • 政黨:中國共產黨
人物生平,情感經歷,初戀,結婚,重逢,作品成就,舞蹈作品,人才培育,獲得榮譽,人物評價,後世紀念,財產捐獻,社會紀念,銅像,

人物生平

1916年出生於西印度群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祖籍廣東省新會縣,僑居海外多年。
年輕時的戴愛蓮年輕時的戴愛蓮
1921年,開始學習舞蹈和鋼琴, 7年之後鋼琴水平已通過中級考試。
1926年進入當地舞蹈學校學習芭蕾。
1930年,她赴英國倫敦,先後師從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Anton  Dolin)、魯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等,後來又投奔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在倫敦魏格曼劇團學舞期間因大膽提出現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應互相借鑑、互為補充見解而被開除。後來,因為家境敗落,半工半讀求學,常常在倫敦藝術家沙龍表演舞蹈,或到電影製片廠和劇場當臨時演員。她的《波斯廣場的賣花女》和《楊貴妃》、《傘舞》等作品,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創作的。
1939年,其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著名的尤斯-萊德舞蹈學校獎學金。在學校,其學習了著名舞蹈理論家R.von拉班有關情感表現方法及舞台表演技術方面的理論與舞譜等,這對其後來的舞蹈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戴愛蓮在倫敦多次參加中國運動委員會為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籌集抗日資金舉辦義演,自編自演《警醒》、《前進》等舞蹈,歌頌中國人民抗戰精神。
戴愛蓮從40年代就開始從事舞蹈教育工作,戴愛蓮的許多學生已成為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在教學中戴愛蓮還一直致力於拉班舞譜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她回到祖國。1940年春宋慶齡在香港會見她。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她取道澳門到桂林。隨即參加支援抗戰募捐演出活動,創作以抗日救國為題材的舞蹈《游擊隊的故事》、《賣》、《空襲》、《東江》和《思鄉曲》等,對宣傳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推動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她還從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採集和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戴愛蓮以瑤族同胞喜慶時擊鼓歌舞為素材,創作《瑤人之鼓》;根據“啞背瘋”改編了舞蹈《老背少》。
1942年秋,她到重慶,先在國立歌劇學校和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之後應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創辦育才學校舞蹈組。在此期間,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關心和幫助她,鼓勵戴愛蓮向民間學習,努力發展中國民族舞蹈事業。這對她後來藝術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45年她在重慶新華日報社看了延安文藝工作者演出的新秧歌劇之後,創作歌舞《朱大嫂送雞蛋》。當年夏天,戴愛蓮和著名畫家葉淺予一起到川北和西康等地採風,蒐集大量少數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譜記錄8個藏族舞蹈(現分別存在美國紐約舞譜中心圖書館與倫敦舞蹈中心圖書館)。她還創作藏族舞蹈《春遊》和《甘孜古舞》與彝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維吾爾族舞蹈《青春舞曲》及《馬車夫之歌》等;
戴愛蓮戴愛蓮
1946年與育才學校師生一起在重慶舉行了盛大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這一次演出的影響很大,不僅使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登上現代舞台,而且掀起一個民間舞蹈的普及運動。同年秋,戴愛蓮和葉淺予赴美國講學,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的民間舞蹈。
1947年回國後,戴愛蓮主持了私立上海樂舞學校的工作。
1948年在國立師範學院與北平國立藝術學院任教。戴愛蓮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人之一,為新舞蹈事業培養一批專業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戴愛蓮先後擔任華北大學三部舞蹈隊隊長和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團長、中央歌舞團團長及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等職。在此期間她與其他同志合作創作了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及大秧歌《祖國建設》(1949)、舞劇《和平鴿》(1950)等大型節目。
戴愛蓮根據陝北民間舞蹈形式“荷花燈”創作的《荷花舞》深受民眾歡迎,並在1953年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中獲獎。
1954年主持新中國的第一個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的教學工作。在她的領導下,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源源不斷地成為中國舞壇上的生力軍。
1955年她創作的中國舞壇上第一個展現唐代敦煌藝術舞蹈珍品雙人舞《飛天》獲得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獎。
1980年以來,戴愛蓮主持舉辦的拉班舞譜學習班,為中國培養拉班舞譜人才。為促進中外舞蹈藝術交流,戴愛蓮先後訪問英國、聯邦德國、美國、丹麥、瑞典等國。
1981年5月,英國皇家舞蹈學院把英國著名雕塑家W.索科普1939年雕塑的戴愛蓮頭像陳列在學院大廳,以表彰戴愛蓮為促進中英友誼和藝術合作作出的貢獻。同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舞蹈博物館收藏這尊雕像的複製品,以表彰戴愛蓮為發展國際舞蹈事業所作的努力。
1996年,香港演藝學院授予八十高齡的戴愛蓮“高級院士”稱號。
2001年11月,為由中國文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舉辦的“中華魂《中國風光畫集·台灣卷》海峽兩岸萬人簽名百家寄語徵集活動”題詞寄語。戴愛蓮親筆為於成松《中國風光畫集·台灣卷》的題詞“願民族統一的夢想早日成真。
2002年,文化部授予她首屆國家“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2005年的12月26日,戴愛蓮舉起拳頭站在黨旗下進行了宣誓。葉明明說:“當天,協和醫院特意準備了一間大的休息室和一面鮮紅的黨旗,在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趙汝蘅以及中芭黨委的主持下,戴先生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2004年9月,戴愛蓮參加北京舞蹈學院校慶2004年9月,戴愛蓮參加北京舞蹈學院校慶
2006年2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享年為90歲。2月17日上午10時戴愛蓮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別室舉行。

情感經歷

初戀

1939年戴先生在英國留學時,給雕塑家維利·蘇科普當人物模特,兩個人思想、經歷有很多共同之處,雖然在一起只有兩周的時間,威利就成為了她的初戀情人。無奈威利已經與一位銀行家的女兒西蒙訂婚,而戴愛蓮又很快離開了英國,所以戀情沒有繼續。這段戀情發生在短短的兩周中,卻影響了她的一生。而這位英國雕塑家就是戴先生一生的初戀,這個頭像見證了當年一段浪漫的愛情。不過,這段短暫的愛情很快結束了。

結婚

1940年初,戴愛蓮在香港,認識了相貌英俊而又畫藝高超的青年畫家。一周后他們就開始了戀愛,一次募捐義演活動後,戴愛蓮和葉淺予在宋慶齡辦公室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婚禮,兩顆年輕的心在藝術激情的撞擊下結合在一起,宋慶齡高興地做了他們的主婚人。其間,葉淺予創作了很多舞蹈題材的作品。他們的婚姻持續了十年,在後來談到離婚的事時,戴愛蓮還是感到後悔。
戴愛蓮與葉淺予戴愛蓮與葉淺予
由於希望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戴愛蓮在排演《和平鴿》時與同事丁寧合作融洽,並認為在工作中能相互合作,生活也會幸福。於是1956年和丁寧結婚了,但不久也離婚了。

重逢

戴愛蓮戴愛蓮
1979年,戴愛蓮應邀參加英國倫敦舉辦的“拉班百年誕辰紀念”的國際會議,40年後再度與威利重逢,她和威利的家人成為了好朋友。1994年威利的妻子去世後的一年,獨居的威利輕度中風。在得到子女的同意後,戴愛蓮才公開的和威利相處,照顧他的生活,直到1995年威利去世。同年,葉淺予也在北京病逝。

作品成就

舞蹈作品

舞蹈名
題材
創作時間
備註
波斯廣場的賣花女
舞蹈劇
早年,具體不詳
楊貴妃
舞蹈劇
早年,具體不詳
傘舞
舞蹈劇
早年,具體不詳
警醒
抗戰
1937年
前進
抗戰
1937年
自編自演
游擊隊的故事
抗戰
1941年
創作
抗戰
1941年
創作
空襲
抗戰
1941年
創作
東江
抗戰
1941年
創作
思鄉曲
抗戰
1941年
創作
瑤人之鼓
抗戰
1941年
創作
哭泣的垂柳
抗戰
1941年
創作
老背少
1941年
根據“啞背瘋”改編了舞蹈
朱大嫂送雞蛋
1945年
創作
春遊
藏族舞蹈
1945年
創作
甘孜古舞
藏族舞蹈
1945年
創作
倮倮情歌
彝族舞蹈
1945年
創作
苗家月
苗族舞蹈
1945年
創作
青春舞曲
彝族舞蹈
1945年
創作
馬車夫之歌
1945年
創作
人平易近勝利萬歲
年夜歌舞
1949年
合作創作
祖國培植
年夜秧歌
1949年
合作創作
和平鴿
舞劇
1949年
合作創作
荷花舞
群舞
1953年
隴東、陝北的平易近間舞《荷花燈》再創作
飛天
敦煌壁畫、借鑑京角逐的長綢舞
1955年
雙人舞

人才培育

更始開放後,戴愛蓮先後訪謁了英國、聯邦德國、美國、丹麥、瑞典等國。
1980年起,她還親自立持舉辦拉班舞譜進修班,為中國培育拉班舞譜人才,浮現了一個不倦的舞者的不懈追求。
1981年5月,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將英國聞名雕塑家威利·索科普1939年為她雕塑的頭像陳列在學院年夜廳,以讚譽她為促進中英友情和藝術交流作出的進獻。

獲得榮譽

1953年,《荷花舞》在柏林世界青年聯歡會參賽並獲獎;
1955年,《飛天》在華沙世界青年聯歡節參賽並獲獎。
1994年,《荷花舞》與《飛天》被確認為“二十世紀中國舞蹈經典作品”。

人物評價

戴愛蓮,這位出生在英國殖民地、遊學歐洲多年的舞蹈家,在抗戰時期飛回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在重慶一所學校里教授舞蹈,人們都喊她“戴先生”。平日生活里並不顯得耀眼,她個頭矮小,因為在南美長大皮膚黝黑,一雙單眼皮的眼睛笑起來如彎月,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名不起眼的黃皮膚女子,能夠最早衝破種種阻力、在英國殖民地與白人孩子一起學習芭蕾舞,並獲得西方舞蹈界權威專家的欣賞。她不僅是個追求美的藝術家,祖國有難的時候,她積極參加由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組織的活動,並且以《游擊隊的故事》、《東江》、《思想曲》、《拾穗女》等一系列發人深省的舞蹈來揭露侵略、鼓勵民眾。她是中國舞壇的宗師,被譽為“中國的鄧肯”。(網易新聞評)

後世紀念

財產捐獻

戴愛蓮晚年一直是單身獨居,幾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用在了舞蹈事業上。臨終之際,在病床邊對家人口述了一份遺囑。其女兒葉明明對記者轉述了這份讓人感動的遺囑內容:“我是國家的人,我是中央芭蕾舞團的人,我回國是參加革命的,我希望把屬於我私人的房子和銀行存款貢獻給國家,希望中央芭蕾舞團能夠接受。”

社會紀念

2011年5月18日,北京舞蹈學院在中國舞蹈博物館舉行“紀念戴愛蓮先生誕辰95周年”活動。活動由北京舞蹈學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協辦、中國舞蹈博物館承辦,開幕式由學院副院長明文軍主持,院長兼中國舞蹈博物館館長李續先生致辭,學院領導班子成員黨委副書記遲行剛、紀委書記彭紅,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歐建平、江東,戴愛蓮先生之女葉明明等出席開幕式。《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舞蹈報》、《舞蹈》雜誌等媒體參與報導。
2011年,戴愛蓮的故鄉江門市舉行“紀念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誕辰95周年系列活動”。其中包括將蓬江區杜阮鎮中心廣場命名為“戴愛蓮廣場”與8月份舉行的首屆戴愛蓮杯全國青少年舞蹈大賽,以及將於12月份舉行杜阮戴愛蓮廣場揭幕、戴愛蓮圖片展,以及《戴愛蓮紀念文集》、《戴愛蓮圖片集》出版發行儀式等活動。
為紀念這位傑出的舞蹈藝術家,特多土生華人協會在中國大使館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發起成立了戴愛蓮基金會。2011年8月8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土生華人協會在會館舉行隆重儀式,宣布戴愛蓮基金會正式成立。

銅像

在北京舞蹈學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際,為了紀念這位中國當代舞蹈的奠基人,該院決定製作一座銅像矗立在主教學樓大廳。昨天,當記者得知老人去世的訊息,第一時間就是想去看看那座銅像。在北京舞蹈學院主教學樓的大廳內,戴先生的銅像靜靜地矗立著,因為還沒有開學,所以戴先生的銅像顯得有些寂寞。
戴愛蓮戴愛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