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莊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下轄村)

戴家莊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位於萊蕪西北15公里處,在羊里鎮的最南端。距鎮政府駐地羊里村7.5公里,地處長埠嶺下,北臨王中榮、孟中榮,東北口鎮康陳村,東臨方下鎮謝官莊、亓官莊,南與方下鎮豐登官莊相望,西與辛興東北村交錯居住。村莊占地370畝,660戶,1867口人,有13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8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戴家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18
  • 人口:1867人
  • 方言:萊蕪話
  • 車牌代碼:魯s
  • 土地面積:1800畝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戴家莊村隸屬萊蕪區羊里鎮,位於萊城西北15公里處,在羊里鎮的最南端。距鎮政府駐地羊里村7.5公里,地處長埠嶺下,北臨王中榮、孟中榮,東北口鎮康陳村,東臨方下鎮謝官莊、亓官莊,南與方下鎮豐登官莊相望,西與辛興東北村交錯居住。村莊占地370畝,660戶,1867口人,有13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1800畝。
據《戴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戴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以姓名村戴家莊,後簡化為戴莊。據傳,明洪武年間,張、劉兩姓從山西和河北的棗強遷來,那時就叫戴家莊,看來,戴氏家族先至此無疑。後有多姓人從各地遷此居住,繁衍生息。戴家莊村早已無戴氏後人。解放後,該村共有張、劉、任、婁、許、趙、徐、楊、王、亓、彭、焦、胥、陳十四姓,其中,張、劉兩姓人數最多。村民不分宗族,不論人口多少、貧富一律和睦相處,團結互助,近幾十年來,當莊親漸多,姻緣關係複雜,更加強了團結友善氣氛。
戴家莊村清末屬辛興保;民國初期屬寨里區辛興保;1946年4月屬儀封區辛興鄉;1956年10月屬儀封區大下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1959年2月屬羊里公社;1960年4月屬寨里公村委大院社;1964年5月屬羊里公社辛興管區;1984年4月屬羊里辦事處辛興鄉;1985年10月屬羊里鎮辛興管區至今。
戴家莊村中有寬闊平整的水泥大街直通辛興,村東有柏油路,北通孟中榮村,南接康大路,直通方寨公路。地理位置很好,交通十分方便。往東北方向,古時就有通口鎮、博山的大路,往東南方向有通方下、萊城的大路,往西有通寨里、泰安、濟南的大路。
戴家莊村民從明清時期就種植生薑、大蒜、大麻。那時村裡有不少人一到冬季便推起小車(木輪車)上河北(黃河以北)下東海(青島、煙臺一帶)去惠民、淄博等地賣姜、蒜,然後再把那些地方的特產(如河北的白布,青島、煙臺一帶的蝦醬、蝦皮、鹹魚等)運回來賣。
歷史上,戴莊村的能工巧匠較多,木匠、鐵匠、泥瓦匠、釀酒的、榨油的、織布的、織襪的、行行都有,而且很多人手藝高超,尤其是張晉家手工攤制的煎餅,主要以純玉米為原料,酥軟可口,色澤金黃,口感賣相俱佳在周圍十里八鄉頗有名氣,近幾年經過齊魯電視台的報導後,現已聞名全國各地。20世紀60至70年代,大隊里油坊、磚瓦窯,蘋果園等紅紅火火。
戴莊人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年就有許多人積極參加革命。1930年前後,90%以上的青年都參加了共產黨和青年團,當兵入伍的頗多,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不少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僅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就有8名村民為國捐軀。1947年萊蕪戰役期間,村內及村外壕溝內都有軍隊。村民送水、送大蒜(因喝生水、特別是新四軍水土不服,不少人鬧肚子)熱心為部隊服務,男爺們組織擔架隊,運送軍糧,搶救傷病員,婦女們做軍鞋,做飯,照顧傷病員,工作出色,曾得到政府的表揚。該村參軍當兵的人,戰爭年代在部隊上有3人被提拔為軍官,後又轉業到地方當幹部,張建農轉業後任遼寧鐵嶺煤礦黨委書記(已離休),任文清任福建省泉州市武裝部長(已離休),劉效山任萊鋼運輸部部長(已病故)。
戴莊村歷來重視教育事業。早在清代及民國年間,村里就有私塾。過去張、劉、婁三姓都曾有富裕大戶,三姓後人中有些人很小就受教育。解放前,該村曾與辛興東南合辦學堂。剛解放村里就辦了國小,專門拿出兩個人(婁永法、劉效周)管理學校,從本村聘請劉京湘、張子英當老師。那時的學校設在民宅當中(任緒教的北屋和小東屋)。1951年村里將一所村民閒園整修為學校。1952年上級派朱司交(羊里鎮泉子溝村人)、何緒紀(高莊鎮站里村人)兩位老師到該村任教,他們教的學生在升高小時,升學率幾乎是100%,而且歷年不衰,這樣的成績在當時產生了轟動效應,周圍村莊的人都很羨慕。1956年,村委又在村東新建了學校,學生告別了民房,搬進了新教室。以後的歷屆村委對學校建設都很重視,都能根據校舍實際情況及時維修和翻新。全村有大中專文憑的190多人。博土後1人,博士生2人,研究生3人,張軍外語學院畢業後被全國政協錄用。全村有20多人乾教育,其中兩人較有影響,張友廣任鋼城區教育局(教委)局長、黨委書記達10年之久。張福孝幹了多年中學副校長後曾任萊蕪市教委高教站站長,系萊蕪市作協會員、山東省教育學會學前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在全國及省市報刊上發表文章130餘篇,已出版8本書。
戴家莊村很注重衛生事業。不同時期都有很出名的醫生。民國前,村里就有婁、劉兩家中醫,醫道很好。解放前後,婁向岳、劉效漢又繼承祖業,成為當地名醫。20世紀50年代初西醫先生彭增訓從泰安遷此定居,很快成了一位名醫。從此,村里既有中醫,又有西醫,還有一位自學成才的張杏春,是看瘡節癰的高手。該村村民看病取藥非常方便。1956年,衛生部門公私合營,村里成立了聯診所,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慕名前來看病。20世紀50年代中期,村里又出了一名新秀張福成,中醫、西醫、內科、外科都行,在辛興、寨里、羊里一帶,頗客群人敬重。村裡的衛生室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搞得很好,人數多的時候達到5、6個人。該村有十幾個人當醫生.其中,張建國、郭向芳夫婦二人很有名氣,張建國是萊蕪市中醫院推拿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郭向芳是萊蕪市衛生局副局長。
戴家莊人很注重新生事物,在科學種田方面比較突出。該村1952年成立互助組,1953年組織初級社,1956年又轉入高級社。這期間萊蕪縣國營農場(地址在王大下村北,距戴家莊5里地)培育小麥、玉米優良品種,戴家莊村搶先試種、積極推廣,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不僅使本村的畝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帶動了周圍不少村莊,為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直至20世紀60、70、80年代,村裡的科技隊(專門一個生產隊)在糧食、蔬菜、果樹種植及裁培方面都很注重科學,多年培育良種。
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社員民眾的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上升,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有了很大改變,經濟意識逐漸加強,村內出現了生薑、大蒜運銷大戶30餘家,他們組成了好幾個運銷集團,把當地盛產的生薑、大蒜收起來,用車皮運銷到哈爾濱、瀋陽、山西、深圳等地,1999年被萊城區命名為生薑、大蒜運銷專業村。歷史上做粉皮的手藝至今流傳下來,村內有6家地瓜粉皮加工作坊。興盛時全村有50多家。
1996年以來,村兩委大膽改革創新,招商引資,推動經濟發展。萊蕪市藍天公司經理張憲河是該村人,把所在公司一個項目引進村里,建起了一個工廠。村民張義波建起了100多噸的冷藏廠,有力地推動了全村經濟的發展。
1998年春,村兩委根據羊里鎮政府村鎮規劃要求,對街道進行了改造拓寬,拆除65戶人家民房,修建了一條長724米,寬24米的東西大街,硬化路面,成為西通辛興、東接村東柏油路的交通大道,使該村交通極為方便。投資17萬元在新修大街兩頭分別建大橋一座,保證了道路的暢通。
2000年,村兩委帶領村民在村莊東北角五叉溝以西,修建了一座水庫,可容水5萬立方,能灌溉500畝地,對農作物及蔬菜灌溉起了有力地保障作用。同時,人們夏天可來這裡游泳、垂釣,這裡成了戴莊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從2001年開始,村兩委幹部帶領民眾抓住黃淮海平原開發的機遇,對全村土地重新規劃,把所有生產路全部翻修拓寬,實現了田成方、路成網,將渠、橋、路、涵、管、閘全配套,使長埠嶺土地成為旱能灌、澇能排,易管理的穩產高產田。
戴莊村與時俱進,一定會變得更好。

人文自然

戴莊村的自然風光十分優美,地處長埠嶺下,村莊的東北方向,有一條五叉溝,它匯集了從口鎮康陳村和從方下鎮的謝官莊流來的水,從村北流過,在村莊的西北角再與辛興流來的水交匯,折轉向南流。村莊東面有一條大水溝從方下鎮的謝官莊、亓官莊流向該村的三角灣。再從村東往南流,在村莊的東南角與從東南方向長埠嶺上流下來的水交匯,形成一個大的水灣——青楊灣。爾後,水再西流,在村莊西南角、南魏莊村北與北來之水交匯西流。這樣,村莊四面環水,就像一個小洲。村莊四周天然水溝的兩岸,生長著密密匝匝的樹木,最多的是加拿大楊樹,其次是青楊樹、柳樹、梧桐樹、洋槐樹等。樹木茁壯旺盛,枝繁葉茂,把整個村莊遮蓋起來,顯得非常幽靜。因樹木繁多,這裡棲息的鳥很多,常見的有喜鵲、斑鳩、黑卷尾、黃鸝等。一年四季可以聽到鳥鳴。在天然溪水的流淌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水灣,較大的有黃瓜灣、三角灣、黃土灣、青楊灣。水溝和水灣是戴家莊村的一寶,除了澆地之處,夏天可以洗澡游泳,冬天可以滑冰。灣多水多,這裡生長的魚蝦也多。黃瓜灣和黃土灣的土是黃色的,在裡面生長的魚蝦跟別的地方不同,蝦是無色的,顯得乾淨白嫩,魚是白條多。因村莊四周水溝和水灣多,這裡常見到一種叫翠鳥的水鳥。
1958年以前,村東有劉氏祖墳墓地一大片,石碑林立,柏樹蒼勁,草木茂密。辛興的許家老林也坐落在該村的東北方向,而且距村莊很近,有石牆圍繞。20世紀60年代以後平墳造地,這些地方都變成了蘋果園和科技隊的實驗田。村內東南角原有任氏祖林,後夷為平地,蓋起了民宅。清同治年間,村民為了防範匪患騷擾,在村莊四周修築了大圍牆,底寬5米,頂寬2.5米,高4米,全長約有1500多米,有東西兩個大門,門很高很大,門側有二層炮樓,整個圍牆上有8個隙望台。一遇匪寇騷擾,全村及鄰村的村民便躲進圍牆內,緊閉大門,插牢腰槓(門栓),只派青壯年人在城牆上隙望、把守。做大門的木板很硬很厚,門栓很粗很結實。炮樓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拆除,圍牆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還有斷斷續續的幾段存在。
1973年前,戴莊村分“圍子裡”和“西門外”兩部分。從1973年開始,在東門外開始劃分宅基地,以後又陸續在村南劃分宅基地,因為有水溝相隔,幾年之後,好像又派生了兩個小村莊一樣。
戴家莊村曾有兩座廟,一座在村中稍偏西南一點,叫關帝廟。供奉關公、周倉、關平等,每逢初一、十五,村人在此聚集,祈禱風調雨順,平平安安。一到有旱情的時候,常有人抬龍王至此。廟前有個大灣,人們常在廟與大灣之間的路面上跪拜求雨,殺豬敬天。另一座廟在村莊西門外,水溝以西,叫奶奶廟。大殿五間,座北朝南,為石、土坯結構。正房檐下有十三層台階,房上有龍頭、張口獸、哈巴狗之類。有東、西兩廂配房,南邊是正陽門,東南有鐘樓,西南角有參天白楊樹,據說有兩人合抱粗,人們都叫它白楊老爺。廟前有廣場和戲台。每年陰曆四月十八日是廟會,四外八鄉的人都來趕廟會,有時唱大戲,有時玩雜耍、跑旱船。廟會期間,有物資交流,小商小販都在這一天擺攤,買賣興隆,熱鬧非凡。奶奶廟在戰爭年代拆除,關帝廟在“文革”前拆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