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十

戴十(生於公元926年,卒年不詳),五代名將,字元清,衡州南嶽(今湖南衡陽衡山縣)人,身世不明,傳說為娼家子,他性情豁達,敢於任事,且富有智謀和膽略,戴十生於亂世,“為人沉鷙果敢”。

基本介紹

  • 本名:戴十
  • 字號:字元清
  • 出生地:衡州南嶽
  • 出生時間:公元926年
生平事跡,時人評價,

生平事跡

戴十十九歲招募家鄉子弟三千人參加馬殷的楚軍,初為下層軍官,因功逐漸擢升。947年五月,南唐李升侵楚,楚兵大敗,主將王之翰投降,戴十不願降李氏,統本部兵馬脫離之。當年七月,戴十在長沙兵敗,遂北渡長江奪取江陵,又為高季興所敗,進入河南臥牛山。948年七月,戴十率兵兩萬出臥牛山,攻打蔡州等地,進而逼近洛陽,大敗後漢大將郭威等。九月,又敗遼軍於小京山、養馬河、箱籠谷等地。十一月再敗後漢大將楊袞,取滄州。後漢調集河東河中大軍三十萬征伐,以郭威史弘肇為將,莫不能勝,949年,戴十攻取磁(今河北磁縣)、洺(今河北永年東南)、邢(今河北邢台市一帶)三州,以大將陳師古鎮守邢州,大將趙菩薩鎮守洺州,大將王道子鎮守磁州,自率大軍十三萬西出抗漢,北上抗遼,兵鋒指處,無不披靡,當時河北諸鎮諺語云:“寧遇閻老五,莫逢戴老十”。950年,後漢大將郭威篡漢自立,國號大周,以養子晉王柴榮為洛陽留守,招降戴十,戴十不從,自稱荊楚王,後改稱南嶽王,置三府十道。951年六月,郭威遣大將高興周攻邢州,陳師古戰敗陣亡,部眾推其弟陳學古為留後。952二月年,高興周部又攻邢州,陳學古復戰死,城破。四月,戴十回師爭奪邢州,至巨鹿(今河北巨鹿),周軍與楚軍遭遇,戴十一馬當先,槍挑周將數十人,周軍敗後,北退,楚軍追至青山口(今河北內邱縣境),郭威令柴榮領兵救應,又令淮南刺史皇甫暉統軍夾擊,十五日內攻下邢、洺、磁三州,斬洺州守將馮黨參,邢州守將李素棄城而逃,磁州守將袁奉滔兵敗自殺。此戰“斬首五萬級,獲將吏三百五十人,即以暉兼領邢州留後”(《舊五代史·皇甫暉傳》以下引文不註明者均見此書)。戴十復爭三州,有勝有敗,終不能進,只好引兵西退,間道襲入潼關,遙叩長安。又為周兵所阻,掩入王屋山。954年,郭威死,戴十趁機又引兵出山,三日下虎牢關,十日奪二十縣,攻陷長安,秦晉震動,聲聞天下。柴榮遣盧龍節度使王琰等六個節度使出兵攻楚,並約蜀王孟昶相助。長安之戰歷時四年,雙方反覆爭奪,激戰百餘次,均因楚軍勢孤而失敗,958年十一月,戴十退出長安,一路南下,逼太原,陷大同,占襄陽,下荊州,過長江,取岳州,圍潭州,諸鎮不能制。960年,戴十回到衡州,令大將楊師番為衡州留守,自率部分老弱病殘和本鄉子弟遁居衡山。同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北宋,都汴京。974年,趙匡胤遣大將曹彬潘美等人滅南唐,975年四月,宋軍攻衡州,圍城半年余,糧盡,戴十之子戴苦兒率楊師番開城歸降。趙匡胤封戴苦兒為衡山郡王、太子太師、檢校太師,楊師番為歸雁侯、衡州刺史,均不受,隱居紫巾峰。980年,宋建弘聖寺於天柱峰,塑戴十金身及其部將六人鐵像(望鄉侯前軍都指揮使尚野山、岣嶁侯中軍都指揮使趙菩薩、並蒂侯後軍都指揮使陳師古、落葉侯左軍都指揮使陳學古、洛陽侯右軍都指揮使楊師番、長安侯牙軍指揮使王道子),載其事跡。宋憲宗永貞二年,永州司馬柳宗元游衡山,再添部將三十人泥身(馮黨參、馮黃精、袁奉滔、李榮、李素、戴全解、戴掛靴、戴沙、戴己巳、曠承宗、曠繼祖、劉三、劉四、劉八、陳婆兒、陳仁、陳孝、易英、蔣寶劍、楊延壽、徐幹將、徐大狗、趙飲茶、趙垓下、趙虎臣、趙阿魏、趙祝融、趙世曋、譚運順、王宰相)。
戴十生於亂世,十九歲從軍,除短期在馬氏軍中(不逾一年)服役,十五年行伍,有十四年是孤軍自立,口號“為天下生民致太平”。十五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幾乎所到之處都是死敵,卻橫行天下,可以說二十四史中僅此一例。
戴十“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戴無敵”。他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當時名將如劉知遠、郭威、史弘肇、柴榮、皇甫暉、高興周、楊袞、符彥卿、趙匡胤,都在他手裡吃過敗仗,既畏且恨。所以史書上說,戴十“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戴十“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這是自古名將幾乎所共有的一個優點。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下層階級有關,所到之處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占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這在五代那種亂世也是難能可貴的。
在和部下的關係上,戴十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稱王不倨,雅愛部卒,疆士樂為效命,死不旋踵(就是戰死也不後退一步)。
戴十異常英勇,正如史書對他的描述“身高六尺,眉目文秀,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每次臨戰衝鋒在前,騎五花馬,善使雙槍。其勇猛令對陣軍隊無人能擋,每戰殺敵無數。 如《舊五代史》載:三個胡酋趁戴十率大軍進攻其它藩鎮的機會,率騎七萬襲擊鄴城,戴十得知後,急率五千餘騎兵回來救援,剛好與胡騎在鄴城北面相遇,戴十一馬當先,所部五千餘騎都跟著奮勇衝殺。十執雙槍,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五代春秋》《鬼念書》等載:周軍挾眾十萬攻長安,十率數千騎出戰,大敗趙匡胤,斬萬人,戴十帶軍追殺,再戰,斬三萬餘人。 《五代十國春秋輯補》載:“戴十所乘五花馬,日行千里,左右皆驍勇死士,順風擊之,斬契丹三千餘級。”

時人評價

劉知遠:戴十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舉世無一人可與並驅爭先
馮道:戴元清有信、布之勇,甚得軍卒之心
耶律德光:遇楚兵當急避之,恐為所趁,彼主天人
郭威:勇略皆冠於天下
柴榮:王之勇,聞之膽寒,視之色變,不信世間有如此人矣
趙匡胤:不意南人有此等神人,孫吳遺算,烈焰不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