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臉譜製作技藝

戲曲臉譜製作技藝

戲曲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戲曲工藝臉譜,將戲曲舞台上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通過製作者的精心設計,細緻地刻畫在一個特製的人物臉部模型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工藝價值。

戲曲臉譜,要從焦氏的先賢談起。而焦影明的京劇臉譜創作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界,得到了中外藝術界的肯定,焦氏京劇臉譜製作技藝也得到了更多的傳承和推廣。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戲曲臉譜製作技藝
編號: 4—8—12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 廊坊固安縣

名錄簡介

戲曲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隨著清代京劇興起以後,臉譜造型日趨完善,在構圖上奠定了基本譜式,各類角色的臉譜進一步精緻化、多樣化。隨之衍生的戲曲工藝臉譜,將戲曲舞台上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通過製作者的精心設計,細緻地刻畫在一個特製的人物臉部模型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工藝價值。
戲曲臉譜,要從焦氏的先賢談起。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揚州著名經學家焦循(1763年-1820年)推崇地方戲曲,所撰的《劇說》、《花部農譚(1819)年》、《易餘曲錄》三種,是焦循關於中國戲曲考證專著,堪為中國戲曲理論批評史上研究地方戲曲的開山之作,體現了焦氏進步的文藝發展史觀。揚州焦氏後人遷至山東、河北等地,固安焦氏,便是其後裔。焦氏臉譜製作工藝有記載的已歷經6代以上的傳承,距今有140多年歷史。創始人焦路活躍於清朝同治年間至民國初年,從小喜歡繪畫,對戲曲中五彩的臉譜尤其痴迷。焦路之子焦潤生受到父親的薰陶,幼時就對戲曲臉譜有著特殊的感情,在父親的教授下,蒐集整理了很多臉譜譜式,並根據劇目將臉譜分類整理,在他這一代焦氏臉譜已經初具特色。到第三代焦祥和第四代焦樹芬,已經繪製了數量可觀的戲曲臉譜和泥塑臉譜。五代焦伯芳不僅是專業劇團的演員,還是紙畫京劇臉譜和泥塑京劇臉譜的傑出高手,留下了很多精美作品。第六代焦氏京劇臉譜製作傳承人焦影明,自幼學習美術、書法和泥塑技藝。1985年開始專業從事京劇藝術臉譜的創作。經過三十餘年的實踐探索,焦影明的京劇臉譜創作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界,得到了中外藝術界的肯定,焦氏京劇臉譜製作技藝也得到了更多的傳承和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