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作鮰魚一絕

戲作鮰魚一絕

戲作鮰魚一絕》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戲作鮰魚一絕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蘇軾
詩詞正文,時代背景,當時的寫作風格,詩人的寫作背景,物產地風土人情,詩意解釋,先說三個詞,再剝三層皮,總結一句話,懸念一個題,

詩詞正文

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
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時代背景

戲作鮰魚一絕》是史上最著名的鮰魚宋詩。由於讀者不了解當時的寫作風格、詩人的寫作背景和物產地風土人情,常有三種誤解:一種誤解針對詩題,認為詩題“戲作”就是戲言之作,不可當真;二種誤解針對詩言,認為詩言“石首”不提鮰魚,文不對題;三種誤解針對詩意,認為詩意表達“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仍無骨、不藥人,一共說了三點,一絕何在?為了正確理解這首鮰魚宋詩,現就當時的寫作風格、詩人的寫作背景和物產地風土人情概述如下:

當時的寫作風格

當時的北宋盛行迷藏之作。迷藏是一種遊戲,指雙方蒙目相捉或者明目尋找躲藏者,也稱捉迷藏。作者把所言之意藏起來讓讀者去尋找,就是適用遊戲規測的迷藏之作。迷藏之作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詩言迷藏”,如北宋著名詩人辛棄疾《朝中措》詞:“長怪春歸何處,誰知箇里迷藏。” 黃庭堅《次韻文潛同游王舍人園》詩:“移竹淇園下,買花洛水陽。風煙二十年,花竹可迷藏。” 魏了翁《鷓鴣天·次韻李參政壁朝陽閣落成》詞:“買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閶闔開黃道,未信低回兩鬢霜”;另一種“詩題戲作”,如詩人蘇軾《戲作鮰魚一絕》。
戲作鮰魚一絕》採用了“一迷二藏”的寫作手法。一迷於言,如詩言“石首”不提鮰魚,讓人迷惑不解。二藏於意,如詩意表達“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仍無骨、不藥人,一共說了三點,卻把“好吃”之點藏了起來,所藏之點就是詩題所言“鮰魚一絕”。

詩人的寫作背景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時任京官,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令宰相王安石憤怒,王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勢不力敵請求出京任職,先回了一趟四川老家眉山,然後攜家眷赴任杭州通判。蘇軾攜家眷自岷江順流而下,入長江,觀兩岸,沿途獵奇作賦,途經石首縣城,吃了久負盛名的長江鮰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即興賦詩《戲作鮰魚一絕》。
戲作鮰魚一絕》的迷藏之處其實被石首民謠所言,只是鮮為人知,故被詩人採信於詩。如石首民謠說:“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伸頭像石首。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味比河豚美,骨比河豚無。”
詩人赴任杭州通判仕途受貶,途經石首縣城沒有驚動當地官府,石首縣誌也沒有蘇軾一行的記錄。但是蘇軾一身獵奇各地名物,自不放過眼前久負盛名的長江鮰魚,尤其對石首民謠自會抱根問底。不然,詩人就不是個性鮮明、才華出眾、獵奇好勝、愛民愛土的蘇軾。

物產地風土人情

現代文獻說,石首之地處在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結合部。這個結合部,其實就是“江漢與洞庭凹陷”的隔離帶。如果沒有這個隔離帶,長江水系就會直達洞庭湖區,古代雲夢澤將會把“江漢與洞庭凹陷”融為一體。這個隔離帶之所以能夠抵擋長江水系直達洞庭湖區,只因石首之地有山擋水。
這裡首當其衝的“擋水山”就叫“石首山”。石首山的冠名有兩種民間說法:“順江者”說,順江而下,首見此地一山,山為石也,故以“石首”冠名;“登山者”說,登山望去,山北江水與雲夢澤相連,只見山南之地始於足下之石,始為首也,故以“石首”冠名。儘管兩種說法立點不同,但都聚焦此地始於此山,山為石,始為首,此山當以“石首”相稱。地誌有石首縣名源於石首山的記載,但無石首山源於何故的起始記錄。蘇軾親歷其境,當有自我之見。
長江流經石首九曲迴腸,處處回流險灣,長江鮰魚就是長江饋贈給石首的禮物。石首漁民與長江鮰魚世代為伴,觀察到長江鮰魚“白天歇石洞,晚上戲回流”,並且歇息石洞露出頭就像“石之首”,故以“石首”諧稱鮰魚。這種稱呼出自石首合情合理,放在外地便是無稽之談,詩人自有見解。
上述三景合一,就是《戲作鮰魚一絕》的時代背景,對於讀者理解詩題、詩言和詩意具有關鍵作用。

詩意解釋

詩意解釋的方法多種多樣,這裡選擇如下方法:

先說三個詞

1、戲作:指適用迷藏規則的遊戲之作,又稱迷藏之作。這是詩人所處北宋時代盛行的一種寫作手法,其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標題戲作,表示意被迷藏,如詩人蘇軾《戲作鮰魚一絕》詩,表示鮰魚一絕被迷藏,請讀者尋找;另一種是文言迷藏,也表示意被迷藏,如北宋時代與蘇軾齊名的辛棄疾《朝中措》詞:“長怪春歸何處,誰知箇里迷藏。”表示春被箇里迷藏,請讀者尋找。
2、鮰魚:是長江中游地區對長吻鮠的稱呼。長吻鮠在古代簡稱鮠,不同地區有不同稱呼,長江上游稱鮰鯝、中游稱鮰魚、下游稱鮰老鼠。物種稱呼是人文產物,對物種產地具有標籤作用。
3、石首:作形容詞,石首表示石為首、石在首和石之首的意思;作地理名詞,石首指長江中游地區石首山名和石首縣名;作為魚名,石首特指名叫“石首”的鮰魚。友情提示兩點:其一,本詩“石首”不指“石首魚”,否則將風馬牛不相及;其二,時代背景顯示,石首漁民與長江鮰魚世代為伴,觀察到本地長江鮰魚白天歇石洞,晚上戲回流,並且歇息石洞露出頭就像“石之首”,故以“石首”諧稱鮰魚。這種稱呼出自石首合情合理,放在外地便是無稽之談。為求準確,歡迎反駁。

再剝三層皮

第一層皮指標題:“戲作鮰魚一絕”說了本詩意在表達鮰魚一絕,但是意被迷藏,請讀者尋找。
第二層皮指上句:“粉紅石首仍無,雪白河豚不藥。”說了“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仍無骨、不藥人,藏了“石首味美勝河豚”,否則不用拿河豚作比較。
第三層皮指下句:“寄語天公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意在反問天公河伯,何不乞與水精鱗

總結一句話

人說“天下魚味河豚美”,我看“石首味美勝河豚”。這就是詩人意在表達的“鮰魚一絕”。

懸念一個題

詩中“石首”指鮰魚不用置疑。懸念是,被稱“石首”的鮰魚在哪裡?這個懸念也為詩中之迷,宜由讀者自尋答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