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

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

《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是2012年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子峰。它主要探討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生成的原理、機制、流程及其運動規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
  • 作 者: 董子峰
  • 出 版 社:軍事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6-0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介紹

叢 書 名:
版 次:1
頁 數:29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立足新一輪世界新軍事變革,綜合運用哲學、軍事學、系統科學等理論與方法,系統闡釋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內涵與外延,構建體系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內部架構。在深入考察主要軍事強國作戰方式及其核心技術最新發展的基礎上,剖析OODA循環的理論價值及其局限性,首次提出視窗作戰、實時作戰、聚能作戰、公域作戰四種新型體系作戰方式,並建立WRSG作戰模型、RFFA時空循環和C2PSL體系破擊戰模型,全面揭示作戰方式演變的趨勢,重點討論了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路徑選擇。本書是“主題主線”重大戰略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內容新穎,視角獨特,適合我軍廣大官兵和關心軍隊建設的有關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董子峰,空軍某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空軍大校軍銜。
先後入空軍航空大學、空軍工程火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空軍指揮學院、國防大學學習。2004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5年以來,曾擔任軍隊外事工作專家諮詢小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聯合作戰研究實驗中心協作專家、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理事、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空軍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空軍軍事理論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空軍人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空降兵理論研究中心顧問、空軍工程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性問題、國際戰略、信息化作戰。主持完成國家社科、軍隊和空軍重大重點課題十餘項,發表論文、研究報告數十篇,學術、科研成果獲軍隊軍事科學優秀成果獎、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空軍軍事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等軍內外獎勵30餘項。著有《信息化戰爭形態研究》、《信息化戰爭形態論》、《眺望後天的曙光:新型戰鬥力生成的路徑選擇》等。

目錄

序言
上卷 論新模式
第1章 戰鬥力:走向“信息主導”新境界
1.1 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內在結構
1.1.1 戰鬥力相對性原理
1.1.2 戰鬥力生成
1.1.3 戰鬥力生成模式
1.1.4 支撐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四個支點
1.2 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演變
1.2.1 戰鬥力主導要素的更迭
1.2.2 與生產力增長方式的內在統一
1.2.3 戰鬥力生成的基本模式
1.2.4 戰鬥力的“代差”
1.3 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當代內涵
1.3.1 時代大背景: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
1.3.2 當代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核心
1.3.3 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三大基本途徑
第2章 “新三論”:隱藏在背後的科學手
2.1 戰鬥力生成的複雜系統論基礎
2.1.1 戰鬥力是軍事系統的一種“湧現”現象
2.1.2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
2.1.3 綜合集成方法的生成論價值
2.2 體系作戰能力的現代資訊理論基礎
2.2.1 信息平台的數位化意蘊
2.2.2 體系作戰能力的生成機理
2.2.3 戰鬥力生成的重心轉移
2.2.4 新型作戰力量的人才結構
2.3 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戰爭形態論基礎
2.3.1 從“世界3”到“世界4”
2.3.2 戰爭中介系統的三次革命
2.3.3 信息主導的本質內涵
2.3.4 戰鬥力生成模式必須與戰爭形態相適應
第3章 非線性:體系戰鬥力的根本屬性
3.1 基於信息系統的作戰體系結構
3.1.1 作戰體系的演變
3.1.2 基於SCU的信息化作戰體系
3.1.3 基於一體化的聯合作戰體系
3.1.4 基於自適應的動態作戰體系
3.2 體系對抗的基本方式
3.2.1 不同層次體系之間的對抗
3.2.2 體系作戰的表現形式
3.2.3 體系對抗的切入點
3.3 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的本質特徵
3.3.1 支撐體系作戰能力的兩大基礎
3.3.2 對體系作戰能力的一般需求
3.3.3 體系戰鬥力生成的基本流程
3.4 體系戰鬥力的運動規律
3.4.1 非線性:階躍式增長與轟塌式衰變
……
下卷 論新方式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