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核武器

戰術核武器

戰術核武器(英語:Tactical nuclear weapon)是指將核武器根據用途分為戰術級和戰略級,戰術級主要用於直接支援陸、海、空戰場作戰,打擊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的核武器。而戰略核武器是用於大規模破壞敵方城市的大當量長射程的核武器。相比之下戰術級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前者可用於交戰時對前線的支援。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較為遲緩,是在二戰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並且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的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術核武器
  • 外文名:Tactical nuclear weapon
  • 一級類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
  • 二級類別核武器
  • 領域:核能
  • 學科:核化學、核工程
概述,發展歷史,特點,構成,分類及實例,分類,實例,相關區別,背景,道義因素,政治因素,危害,

概述

戰術核武器(tactical nuclear weapon),用於執行戰役戰術任務,打出對方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的核武器。美國還使用過“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的名稱,並把中遠程、中程核飛彈也劃歸這一類核武器。
8英寸W33核榴彈8英寸W33核榴彈

發展歷史

美國於1952年部署第一種適合於戰術飛機攜帶的輕型核炸彈和第一種280毫米加農炮原子炮彈,1953年開始把戰術核武器部署到西歐,1954年開始裝備戰術地地核飛彈,1955年開始設計與生產各種反潛核武器。60年代,開始大量生產更小、更安全的戰術核彈頭。70年代,開始研製新的性能更好、威力可調的通用核彈,以取代固定威力的近程核飛彈彈頭和老式核炸彈。80年代,開始致力於實施戰術核武器現代化,包括提高射程和命中精度,提高打擊目標能力,增強機動性和分散性,研製更安全、可靠的核彈等。同時,為適應作戰要求,還致力於研製特殊性能的戰術核武器,即增強核爆炸的某一種殺傷破壞效應、削弱其他殺傷破壞效應的戰術核武器。如W79型的中子炮彈核戰鬥部、W70型的地地“長矛”飛彈中子彈頭核戰鬥部以及弱剩餘放射性彈(即衝擊波彈)等。90年代以來,美國戰術核武器發展的重點轉向更加實用的高精度、低威力的鑽地核武器,用以打擊地下生物、化學武器庫和地下指揮所等軍事目標。
美國MGR-3飛彈“小約翰”美國MGR-3飛彈“小約翰”
蘇聯50年代開始發展戰術核炸彈。1955年,第一種近程核飛彈開始服役。1957年,開始在東歐部署戰術核武器。1977年,首次部署了機動式固體燃料ss一20多彈頭中程核飛彈,進一步提高了戰術核武器的射程、命中精度、可靠性和生存能力,縮短了戰備反應時間和再裝填時間,顯著增強了戰術核武器的實力。90年代以來,俄羅斯重點發展更加實用的低威力戰術核武器。
1986年,美、蘇兩國的戰術核武器數量之和達到歷史上最高峰(41400多枚),約占全世界42500多枚戰術核武器總數的95%以上。
隨著軍備控制形勢的發展,1987年12月8日,美、蘇兩國簽署了《美蘇關於消除兩國中程飛彈和中短程飛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按此條約的規定,兩國核武器庫中的中程(射程1000~5500千米)和中短程(射程500~1000千米)戰術核飛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備將全部銷毀。
法國於1996年宣布撤銷陸基中程核飛彈的部署。英國也於1998年宣布撤銷其核炸彈的部署。
2012年5月,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報導,因對朝鮮繼續進行核武器和飛彈研發計畫不滿,美國國會眾院軍事委員會日前通過一項修正案,提出在西太平洋地區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 。1991年,在冷戰結束的背景下,作為撤出部署在全球戰術核武器努力的一部分,老布希政府撤出了部署在韓國的戰術核武器。在此之前,美國在韓國部署戰術核武器長達33年。但隨著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發展,韓國政壇不斷有人要求美國重新在韓國部署戰術核武器,以應對朝鮮“威脅”。

特點

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能好、命中精度高。爆炸威力有百噸、千噸、萬噸和十萬噸級TNT當量,少數地地戰術核飛彈的爆炸威力可達百萬噸級TNT當量。戰術核武器少數固定配置在陸地和水域進行固定發射,多數採用車載、機載、艦載進行機動投射。主要用於打擊對軍事行動有直接影響的重要目標,如飛彈發射陣地、指揮所、集結的部隊、飛機、艦船、坦克群、野戰工事、港口、機場、鐵路樞紐、重要橋樑和倉庫等戰術目標。

構成

戰術核武器系統一般由威力較低的核彈和射(航)程較短的投擲發射系統及其指揮控制系統等組成。
戰術核武器包括:近程地地核飛彈、戰術飛機攜帶的核炸彈、戰術巡航核飛彈、艦艦和艦空核飛彈、反潛核飛彈、核深水炸彈核炮彈核地雷等。美國還使用過“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的名稱,並把中遠程、中程核飛彈也劃歸這一類核武器。蘇聯還劃分有“戰役戰術核武器”。這些劃分方法與地理條件、社會政治因素有關,這也說明戰術核武器與戰略核武器的界限並不十分嚴格。

分類及實例

分類

戰術核武器主要包括戰術核飛彈、核航空炸彈核炮彈核深水炸彈核地雷核水雷核魚雷等。
核子彈:即主要利用鈾—235或鈽—239等重原子核的鏈式裂變反應原理製成的核武器,叫裂變武器,通常稱為核子彈;

氫彈:主要利用重氫(氘)、超重氫(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聚變反應原理製成的武器,叫作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中子彈(又稱為加強輻射彈):是在氫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主要用來殺傷人的小型氫彈,其主要特點是爆炸釋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輻射很強,因而適於殺傷裝甲目標內的有生力量,大幅度減少非直接攻擊目標的連帶毀傷,故被稱為“乾淨的”戰術核武器。


伽瑪射線彈:它爆炸後儘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衝擊波彈:是一種小型氫彈,採用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輻射的作用,其爆炸後,部隊可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鬥。    

三相彈:用中心的核子彈和外部鈾-238 反射層共同激發中間的熱核材料聚變,以得到大於氫彈的效力。

目前,核子彈、氫彈和中子彈分別被稱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目前尚在研製中的衝擊波彈、電磁脈衝彈等武器屬於第四代核武器。

實例

相關區別

戰略核武器是用於攻擊戰略目標的核武器,作用距離可達上萬公里,核爆炸威力通常有數十萬噸、數百萬噸,甚至上千萬噸TNT當量。主要運載工具有陸基戰略飛彈、攜帶核航彈的遠程轟炸機、潛基戰略核飛彈,以及近程攻擊核飛彈和巡航飛彈等。攻擊的主要目標是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和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等。
與戰略核武器相比,戰術核武器機動性能好;投擲系統的射(航)程較短,一般為數十千米至數百千米;核彈的威力較小,多數為數乾至數萬噸TNT當量,個別的也有高達數十萬噸TNT當量的核炸彈和低至10噸TNT當量的特種核地雷

背景

流行一個觀點,就是有核起碼可以自保。但是在戰術核武器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個觀點正在面臨考驗。一個後起的核國家,在沒有足夠的實力前,隨時都有被核大國以外科手術形式摘除核能力的可能。
戰術核武器就是核大國的外科手術刀。現代戰術核武器的小當量與高精度的載具配合,特別適用於對特定的目標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同時又可以把附帶的傷害降到最低。現代戰術核武器的當量一般都在1000噸以下,說最小的可以到幾十噸;制導炸彈的精度在5米以內、巡航飛彈在10米以內、彈道飛彈在100米以內,配合百噸級、千噸級的爆炸威力和正中靶心效果相當。
而且現代戰術核武器往往對核爆炸效應做特殊的剪裁,比如中子彈衝擊波彈、核電磁輻射彈等,因此附帶的破壞效果大幅減小,比如一枚千噸級的中子彈爆炸效力在半徑1000米以內,各種核爆污染一周基本可降到安全水平。
而核小國面對核大國的戰術核武器打擊時就面臨2個選擇:投降或滅亡。如果以有限的核武反擊,必然遭到更加猛烈的打擊,結果真有可能就此回到石器時代。
實際上戰術核武器也有可能在核大國間使用。戰術核武器可以作為一種緩衝手段,在相互毀滅前發出最後的警告。比如,在未來xx戰爭中,z國發現美y國有干涉企圖,可在y軍前進線路上提前引爆一枚小型核彈,或直接以戰術核武器擊沉y軍艦船,作為“對空鳴槍警告”。雖然有這樣得力的手術刀,但具體套用還是受到三個因素的制約:
實力因素
實力首先是戰略核武器的實力,很顯然沒有足夠的毀滅能力,還是不能輕言首戰用核的。美國有約6000枚戰略核武器及1670至3300枚戰術核武器,俄羅斯有約5500戰略核武器及3000到4000枚戰術核武器,顯然他們擁有使用戰術核武最根本的實力。
實力其次也是承受打擊的實力,英法也是核大國,但是就抗擊打能力來說又遜於中國。因此,就戰術核武器的套用來說,美蘇有絕對實力,中、英、法還包括印度,都是有潛力。

道義因素

長期以來人們將核武器等同於“毀滅”,因此使用核武器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必須在道義上有充分的理由。人類歷史上的二次實戰用核,從道義上看無論過去多少年,其正義性都不容懷疑。自那以後,似乎再也沒有一個政權,因其極度邪惡、極度頑固而值得以核武器予以摧毀。

政治因素

這主要是指大國默契。世界上的核國家不斷湧現,但還沒有一個被實施外科手術,關鍵就是幾個醫生意見不一致,無法確定主刀大夫,“全面禁核試”、“核不擴散”這些條約就是廢紙。要做到“放棄本民族的小利益,追求全人類的大道德”,看來幾乎不可能。
儘管受制約,戰術核武器的使用也許就差一個捅破窗戶紙的手指,也許基地組織或車臣叛匪的一次“髒彈”襲擊足以引起美國或俄羅斯的核瘋狂。一、兩千枚戰術核武器打下去,一般的核小國會立刻繳械!
我國戰術核武器,在不聲不響中也是緊跟美俄,上世紀70年代實現核武器小型化,80年代掌握中子彈技術,我國最小當量的核試是1000噸當量左右。據說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掌握了衝擊波彈的技術。
衝擊波彈比中子彈更具有戰術上的作用
中子彈雖然在科普讀物中描寫放射性污染3、4個小時即可消除,實際上需要一個星期才可達到足夠安全;衝擊波彈的放射性污染相比之下很低,確實能達到3、4個小時進入被攻擊區
衝擊波彈更適合攻擊嚴密設防的堅固目標。
從人道上說,衝擊波彈致命原理比中子彈更人道。就象凌遲、絞刑、槍斃和注射之間的區別一樣,雖然都是致命的。

危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y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y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