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研究

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研究

軍事戰略是籌劃指導戰爭全局和軍事力量建設及運用的總體方略。日本由於近現代特殊的歷史原因,其軍事戰略有其獨特之處。本書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開始,系統闡述戰後初期、冷戰期間、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日本軍事戰略的重大調整和發展演變,對日本現行軍事戰略進行重點剖析,對日本軍事的未來走向進行了展望。從戰後以來日本軍事戰略的不斷調整可以清晰看出日本一直致力於重新走向政治大國、軍事大國,早日實現“正常國家”的戰略目標。

基本介紹

  • 書名: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研究
  • 作者:王志堅
  •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 頁數:439頁
  • 開本:16
  • 品牌:時事出版社
  • 外文名:Study on Post-WWII Japan Military Strategy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3273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二戰戰敗後,日本這箇中國的近鄰,究竟是一位洗心革面的友好鄰居,還是一個想在軍事領域東山再起,企圖繼續擴張的危險分子?本書分析了從冷戰時期到近幾年,日本在國內/外政治勢力的影響下,在軍事戰略上的改變,對日本現行與未來軍事走向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剖析,欲知安倍內閣會將日本帶向何方且看本書分解!

作者簡介

志堅,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講師,上校軍銜,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於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外國軍事戰略專業,主要從事美國、日本軍事戰略的教學與研究。

圖書目錄

導論
一、日本軍事戰略的基本概念
二、日本軍事戰略的構成要素
三、日本軍事戰略制定的主要依據
第一章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的正式確立和冷戰期間的
調整演變
第一節戰敗初期非自主的“模糊”軍事戰略
第二節戰後日本首次自主地提出本國軍事戰略方針
——“專守防衛”(1970—1978年)
第三節冷戰時期“專守防衛”軍事戰略的調整變化
第二章冷戰後時期日本軍事戰略的調整演變
第一節主動先制(1989—2000年)——冷戰結束後日本軍事
戰略的第一次調整
第二節拒止與拓展(2001—2010年)——冷戰結束後日本軍事
戰略的第二次調整
第三節動態防衛(2011—2013年)——冷戰結束後日本軍事
戰略的第三次調整
第三章日本現行軍事戰略及未來走向剖析
第一節日本安倍內閣的國家安全戰略
第二節日本現行軍事戰略的主要內容及未來發展走向
第三節戰後以來日本軍事戰略調整的主要特點
第四節影響日本軍事戰略走向的主要因素
第五節日本渲染的所謂“中國威脅論”淺析
第四章日美安全保障體制的建立及發展演變
第一節集體防禦:《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第二節共同合作:《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條約》
第三節全球夥伴:《日美全球夥伴關係宣言》
第四節新軍事同盟:《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
第五節聯合出擊:《日美防衛合作指導方針》(“97指針”)
第六節日美安保體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第五章日美軍事同盟關係的強化對中國安全的影響
第一節日美軍事同盟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日美強化軍事同盟關係的戰略思考
第三節日本竭力強化日美軍事同盟關係對中國安全的
影響
結論
附錄:日本國憲法(昭和憲法)
附錄:日本《國防基本方針》
附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附錄: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條約
附錄:日美防衛合作指導方針
附錄:周邊事態法
附錄:反恐怖特別措施法
附錄:應對武力攻擊事態法
附錄:2014年度以後的《防衛計畫大綱》
附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參考文獻

序言

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研究前言前言日本全稱日本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群島國家。它東瀕太平洋,西隔日本海、黃海、東海,分別同俄羅斯、朝鮮半島及中國相望。全國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等四個主要島嶼和分布在其四周的約6800個小島組成。日本列島面積狹窄,縱深短淺,內陸任何地方距海岸直線都不超過100公里,九州的對馬島距韓國的釜山僅50公里,西南端的先島群島距中國的台灣島約110公里,北部的北海道距俄羅斯的薩哈林島只有43公里。著名的宗谷、津輕和對馬海峽,是從日本海進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整個日本列島構成一道由東北向西南延伸長達約3000公里的弧線,環繞在俄羅斯遠東東南部、朝鮮和中國東部沿海海區的正面,既可扼制俄羅斯東出太平洋和南下印度洋的通路,又能控制美國通向朝鮮的海、空航線。日本列島特別是大隅海峽、奄美大島水道、宮古水道、與那國西水道還是控制中國進入太平洋的主要的海上通道,因此,在亞太特別是東北亞地區,日本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日本國土陸地總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陸地面積的1/25。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728%,耕地面積約占148%,森林面積約占68%,海岸線總長約為33萬公里。人口約1275億人,相當於中國人口的約1/10,居世界第7位。在日本人口中,大和族占絕大多數,阿伊努族人僅約25萬人,琉球人約有120多萬人。日本人大多數居民信奉神道和佛教。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西德躍居到繼美國之後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201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52萬億日元(約合58萬億美元)。但是,日本國內資源匱乏,金屬資源和能源資源幾乎全部依賴海外進口,能源對外依賴程度為96%,糧食對外依賴程度為60%,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進口國。在經貿關係上,從2004年起,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目前日本是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國。2011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達到3449億美元。日本自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由封建幕藩制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國家以來,發展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在這一段歷史時期,日本軍事戰略經歷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第一個時代是從1868年到1945年,即日本實行明治維新以後到日本戰敗。在這77年的歷史中,日本制訂了“富國強兵”的國家戰略,並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軍事戰略採取“攻勢戰略”,對外進行侵略擴張,試圖稱霸亞洲乃至世界,直至戰敗。第二個時代是從1945年至今,這個時代又可劃分為兩個時期,即冷戰時期和冷戰結束後時期。冷戰時期,日本制訂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戰略,受此影響,軍事戰略強調守勢和對美國的依附,在軍備發展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約束。冷戰結束後,日本明確了爭做“政治大國”的國家戰略目標,軍事戰略則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開始逐步轉向積極的攻勢防衛。進入21世紀以來,從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看,有兩個因素在交錯上升。一個是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上升,與此同時,破壞和干擾我國戰略機遇期甚至影響我國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消極因素也在上升。而在諸多消極因素中,尤以日本因素更為突出。當前,日本在藉助日美同盟持續向我國施壓的同時,還在我國的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和東海海洋權益等問題上,頻繁製造事端,不斷向我國發起挑戰。特別是從2013年12月日本“安保三箭”2013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出台《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畫大綱》和《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有日本媒體將此三個檔案稱為日本的“安保三箭”。出台後,其現行軍事戰略已公開把我國視為主要現實威脅,將我軍作為主要作戰對手,防衛重點轉向西南島嶼方向,並加緊調整軍事部署,加快聯合機動力量建設和軍事衝突準備。可以說,日本現行軍事戰略走向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穩定也已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因此,研究日本軍事戰略的發展變化和發展走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主要研究二戰結束以後特別是21世紀以來日本軍事戰略的發展變化。在撰寫過程中,筆者雖基於外軍戰略專業教學和多年研究實踐,重點探討了日本軍事戰略的最新發展情況,並結合專業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拙見和思考,力求能對讀者有所裨益和啟發,以達拋磚引玉之效。但筆者受研究水平所限,不足和愚鈍之處在所難免,誠望大家理解和指正。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研究導論導論日本軍事戰略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官方一直公開正式使用“軍事戰略”的術語。但二戰結束以來,日本由於在軍事上受到本國憲法的制約和國際社會的限制,於是官方將“軍事戰略”這一術語改稱為“防衛戰略”,並一直宣稱堅持和奉行“專守防衛”軍事戰略方針。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日本國內政治、軍事發展的需求,其長期宣稱的“專守防衛”軍事戰略的內涵與外延不斷發生著深刻變化。一、日本軍事戰略的基本概念〖1〗(一)戰略層次劃分日本的戰略體系大致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是國家戰略,居於戰略體系的最高地位。日本對國家戰略下的定義是:“為達成國家目標尤其是保障國家安全而組織、運用國家的自然、政治、經濟、心理、軍事等力量的方針和策略。”日本現行國家戰略目標是成為對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大國”。第二級是國家安全戰略。其定義是:“為防止戰爭爆發或擊退敵方入侵而建設和運用國防力量的方針和策略。”日本現行國家安全戰略於2013年年底提出,其主旨強調在“積極和平主義”理念下的自主安全。其標誌是2013年12月17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和內閣會議討論通過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SS),這也是日本戰後出台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的官方檔案。該戰略的關鍵內容主要包括:提出“積極和平主義”的安全政策新理念,強調日本要充當“國際社會的主要角色”,認為國際力量平衡正在發生變化,繼續渲染所謂的“朝鮮威脅”和“中國威脅”,主張“綜合安全與自主安全”,從而選擇多元化國家安全戰略路徑。第三級是“防衛戰略”(即軍事戰略。為方便理解,本書統一使用“軍事戰略”這一術語),包含軍種戰略、聯盟戰略。日本於2013年12月對其軍事戰略進行了最新調整,確立“聯合機動防衛力量”建設構想。調整後的日本現行軍事戰略儘管在表面上仍舊強調將繼續遵守“專守防衛”的戰略原則,但無論是從其自主安全手段的追求,綜合國防體制的構想,還是瞄準高效聯合的軍事力量建設目標來看,其實質都是“動態積極防衛”。第四級是作戰戰略。其定義是:“為達成作戰目標而組織、運用一定的軍事力量的方針和策略。”日軍每年制訂的下一年度《陸海空防衛警備計畫》、《統一年度防衛計畫》(絕密)是其陸海空作戰用兵計畫。該計畫確定“在所計畫年度發生外部武力入侵(包括可能發生入侵的情況)或間接侵略,以及發生其他治安上的嚴重事態時,自衛隊應採取的行動”。日本現行作戰戰略是積極防禦。日本的戰略體系(二)日本對軍事戰略的定義日本防衛研究所對軍事戰略所下的定義是:“軍事戰略是有關軍事力量的運用及計畫,主要是指用兵的方針和策略。”日本陸上自衛隊現行野戰條令(2000年頒布)對日本軍事戰略的釋義是:“日本的軍事戰略是通過有效的軍事力量及日美安全保障體制,防範對日本的侵略於未然,同時在萬一遭到侵略時,努力儘早予以排除。”從以上定義和釋義可以看出,日本軍事戰略主要側重於對軍事力量的運用與籌劃。二、日本軍事戰略的構成要素日本軍事理論家對軍事戰略的要素以及要素所包含的內容進行的概括主要有七項:形勢分析;戰略目標;作戰對象;兵力部署;軍事力量建設;軍事力量運用;軍事力量運用的時機。(一)形勢分析(威脅判斷)對形勢進行分析是制定軍事戰略的前提。形勢分析包括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分析國際形勢主要回答三個問題:國際形勢發展的總趨勢、對未來戰爭的預測、對本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分析。國際形勢發展總趨勢包括:國際形勢是趨向緩和還是趨向緊張,國際間的鬥爭是以軍事鬥爭為主還是以非軍事鬥爭為主,國際各種政治勢力將如何分化和改組等。對未來戰爭的預測包括: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未來戰爭在規模和強度上如何,世界哪些地區可能爆發戰爭,哪些國家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最大等。對本國周邊安全形勢分析包括:周邊安全形勢的發展走向,對本國的威脅和戰爭威脅來源,周邊國家的戰略企圖和對本國的政策,以及實力消長情況等。分析國內形勢,主要圍繞本國與外國利害衝突的交匯點和本國的利益所在,本國力量強否及與周邊敵對國家或集團的力量對比,國內的政治形勢等。(二)戰略目標戰略目標牽引軍事力量建設與運用。目標有大小和遠近之分,大目標即國家目標,小目標是軍事目標。國家目標是國家在政策上所指向和精力上所應投入的基本目標,而軍事目標則是通過軍事行動和利用軍事實力來完成的特定使命或任務。國家目標是通過戰爭達成的政治目標,軍事目標則是達到政治目標的手段。國家目標是軍事戰略最終謀求實現的目標,而軍事目標則是軍事戰略直接要實現的目標。國家目標和軍事目標都分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當然,決定國家目標的根本依據是國家利益。(三)作戰對象確定作戰對象是制定軍事戰略必不可少的內容。確定作戰對象要根據對本國威脅的大小和緊迫程度,區分出主要對象和次要對象、現實對象和潛在對象。區分標準有:本國謀求的戰略目標,對象國與本國的利害衝突,對象國對本國的政策,對象國的實力和地緣條件等。當然,對象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而變化的,是隨著國家利益和國際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的。(四)軍事力量的建設軍隊建設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軍隊建設包括:體制編制、武器裝備、教育訓練、動員體制和作戰準備等一切問題。軍事實力是制定軍事戰略的基礎和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戰略目標一俟確定,就要抓緊建設實現戰略目標的軍事力量。戰略目標不能超出能力所允許的範圍,力量也要力求適應目標的需要,力量的建設規模要與達成目標的需要相適應。在軍事力量的建設上,既要考慮現實的力量,又要考慮潛在的力量;既要考慮本國的力量,又要考慮可借用的力量;既要考慮數量,又要考慮質量;既要考慮物質方面,又要考慮精神方面。這就要求必須明確建軍目標、建軍規模、建軍重點和建軍特點。(五)兵力部署兵力部署的重點和兵力部署的變化是了解該國戰略重點方向的主要依據。兵力部署應依據國家利益、戰略目標和作戰對象而確定。兵力部署的重點是國家主要利益、主要戰略目標和主要作戰對象所在之處。因此,兵力部署有主次之分,有平時與戰時之分,有重點非重點之分。根據兵力部署情況,可以判斷該國的戰略重點、假想的主要敵國等重要信息。(六)軍事力量的運用準備打什麼樣的戰爭和如何打這場戰爭是軍事戰略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軍事力量的使用通常分為平時與戰時兩種情況。在平時,軍事力量主要是作為配合政治、經濟、外交等鬥爭的工具而使用的,其主要作用是進行軍事威懾,當然也包括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採取的一些軍事行動。在戰時,軍事力量的主要任務是打贏戰爭,即採取什麼樣的戰爭樣式。戰爭樣式是根據敵對雙方兵力的數量、武器裝備的質量、作戰能力和地理、地形等條件決定的。對不同的敵人可以靈活使用不同的兵力、武器,採取不同的戰法。戰爭樣式是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的。(七)軍事力量使用的時機使用武力的時機是制定軍事戰略和研究別國軍事戰略所必須涉及的問題。使用武力的時機是指在何時使用和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武力。時機分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所謂主動,是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決定在什麼時間對敵發動戰爭。所謂被動,是預測假想敵人可能對己發動戰爭的時間,自己不得不做出軍事應對反應。綜上所述,軍事戰略通常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軍事戰略目標、軍事戰略方針和軍事實力。軍事戰略目標是通過軍事行動和利用軍事實力完成的特定使命或任務,如懾止侵略、保護交通線、奪占島嶼、收復失地等。軍事戰略方針是在分析戰略態勢的基礎上確定的軍事行動方案,包括做出各種選擇,如實施前沿防禦、炫耀武力、預儲彈藥裝備、提供安全援助等。軍事實力包括戰鬥部隊、戰鬥支援部隊和戰鬥勤務支援部隊,是達成戰略目標的基本手段。這三個要素構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整體,規劃軍事戰略目標時必須考慮軍事實力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軍事戰略方針能否確保軍事目標的實現;制定軍事戰略方針要考慮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軍事實力達成軍事戰略目標,不僅要符合軍事戰略目標的要求,還要符合軍事實力的現實發展狀況;軍事實力發展一方面以軍事戰略目標為指導,另一方面又受軍事戰略方針的制約。三、日本軍事戰略制定的主要依據制定軍事戰略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依據國家安全戰略的要求這是制定軍事戰略的首要依據。軍事戰略作為對本國軍事鬥爭全局進行籌劃與指導的最高綱領,是國家安全戰略在軍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安全戰略對其軍事戰略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軍事戰略的性質必須符合國家安全戰略和總政策;其次,軍事戰略目標要與國家安全戰略目標相一致,切實貫徹國家的戰略意圖,適應國家安全戰略需要。(二)依據對安全環境的分析一個國家對自身安全環境的分析判斷,是決定國家安全戰略走向的極其重要的前提。同樣,對安全環境的分析判斷也是制定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只有對安全環境做出準確的判斷,才能制定正確的軍事戰略。因為國家的軍事活動是在一定的國際大背景下展開的,不能不受到國際環境的制約。只有對國際形勢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做出科學的判斷和預測,對國際社會中各種政治力量、經濟力量的性質、相互關係及力量對比做出準確的評估,才能使主觀戰略指導符合客觀實際,避免戰略指導出現重大失誤。因此,在制定軍事戰略時,首先要判明威脅來自何方,威脅的性質和威脅的程度,進而有針對性地確定應對和消除威脅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措施。(三)依據國家的物質基礎這是制定軍事戰略的必要條件。經濟是一切軍事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前提和基礎,經濟力量的強弱反映一個國家準備、發動和維持戰爭的能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技術兵器不斷出現,戰爭消耗越來越大,對經濟的依賴關係也愈加突出。戰時對經濟的依賴關係決定著進行戰爭的方式,平時對經濟的依賴關係決定著一支軍隊建設的強弱。而軍事力量的強弱,對軍事行動的規模大小、持續時間長短、行動方式及其最後結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軍力過低,會影響國家安全,軍力超出國力的許可,也會給國力造成沉重負擔。以上是有關日本軍事戰略基本理論的簡要介紹,目的是使讀者了解日本對戰略層次的劃分、軍事戰略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軍事戰略制定的主要依據,以便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日本軍事戰略的內涵。 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研究第一章戰後日本軍事戰略的正式確立和冷戰期間的調整演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