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機動集群

戰役機動集群是蘇軍按授領的襲擊任務進行專門編組的部隊。方面軍級戰役機動集群由一個軍或集團軍組成,集團軍級戰役機動集群至少由一個師組成。配屬部隊一般包括:空中突擊部隊、陸軍航空兵(直升機)、自行火炮部隊、機動防空部隊、機動後勤部隊和工兵支援部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役機動集群
  • 包括:空中突擊部隊、陸軍航空兵
  • 特點:防禦外殼堅硬
  • 任務是:發展第一梯隊的勝利
簡介,任務,

簡介

戰役機動集群理論的出現有著明顯的針對性,首先是以北約的“前沿防禦”戰略為對象的。“前沿防禦”戰略規定,在危機階段,北約將把主要兵力集中部署到東西德邊界西德一側20-40公里的防禦地帶內,在此地帶挫敗華約的進攻,以減少領土的喪失,保持戰爭潛力。這種部署的特點是:防禦外殼堅硬,但縱深短淺,缺少強有力的戰役預備隊。對付這樣的防禦,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突破對方主要防禦地帶後立即投入強大的戰役機動集群,在敵防禦縱深實施高度的機動作戰,一舉割裂對方部署,動搖其穩定性。
其次,戰役機動集群又是針對北約在歐洲大量部署戰術核武器這一情況的。蘇聯要打贏一場歐洲戰爭,必須在戰爭一開始就嚴重削弱北約的戰術核能力。為此,蘇軍構想編組一支強大的戰役機動集群,在2-3天內就突入北約縱深地區,直接摧毀北約的戰術核武器,破壞其指揮控制系統,打亂敵我界限,是北約無法有效地使用戰術核武器。這樣,蘇軍就可以充分發揮其常規兵器,特別是坦克和裝甲車輛的巨大優勢,奪取戰場主動權,在北約作出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決定(約需3-4天)之前就打贏戰爭。
這一理論除歐洲戰場外,在其他大陸戰區也同樣適用,在蘇軍作戰思想中有普遍的意義。
蘇軍戰役機動集群編成特點是:具有高度的快速機動能力,適合於進行高速度、大縱深的機動作戰;擁有可靠的反坦克能力、防空能力、渡河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能夠較長時間地脫離主力獨立作戰;編成靈活,能遂行多種任務;既能在常規條件下作戰,又適合在核條件下作戰。

任務

戰役機動集群通常在整個戰役地幅內行動,任務是:發展第一梯隊的勝利,奪占敵縱深內的重要地區和目標,阻止退卻之敵占領縱深防禦地區和敵預備隊由縱深前出;實施奔襲作戰,摧毀主要進攻方向上的敵核武器、指揮所、空軍和防空軍設施、後勤倉庫等;在敵後開展強有力的電子戰,破壞和干擾敵無線電通信系統、武器控制雷達,進行電子欺騙。
集團軍戰役機動集群可以在戰役第1-2天,在第一梯隊師突破敵主要防禦地帶後,自突破口進入交戰。方面軍戰役機動集群則在戰役第3-4天,在第一梯隊集團軍完成戰術突破後自突破口進入交戰。 戰役機動集群進入交戰前通常在第一梯隊之後20-30公里處集結,接到命令後快速開進,成縱隊通過突破口。在戰役機動集群進入交戰時要採取多種措施予以保障:進行偽裝欺騙,達成行動突然性;奪取進入交戰地區的制空權,建立防空走廊,確保對空安全;實施突然和猛烈的火力準備,提供及時和強大的火力支援;第一梯隊密切配合,肅清突破口內及兩側的敵殘餘支撐點,保障集群翼側安全和適時展開;查明並摧毀敵遠程布雷手段和反坦克直升機等對戰役機動集群威脅最大的常規兵器。
戰役機動集群突入敵人縱深後通常沿兩個以上方向高速度發展進攻,或分散成多路事實奔襲作戰,力避“災難性”的停頓,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充分發揮戰術核武器作用的機會。為了提高進攻速度,通常派出強大的先遣支隊,先敵縱深預設陣地和其它重要目標,切斷退卻之敵同縱深內預備隊的聯繫。先遣支隊必須同集群主力、空降部隊以及敵後游擊隊保持密切的協同。有時也可以空降突擊旅擔任先遣支隊。
在發展進攻和實施奔襲作戰過程中,戰役機動集群時常要同退卻之敵或開進中的敵預備隊發生遭遇交戰(戰鬥)。遭遇戰將是戰役機動集群,特別是其先遣支隊作戰的典型樣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