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蟻鼻錢

戰國蟻鼻錢

蟻鼻錢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的銅幣。因其形象得名。形狀為凸面橢圓形,似海貝。正面有陰文,常見“貝”字;少數為“君”、“圻”等字,意義不明。又稱鬼臉錢,與蟻鼻錢均為宋以後的習稱。湖北、湖南、江蘇、豫西、魯南出土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蟻鼻錢
  • 外文名:Ant-nose-shaped
  • 年    代:475~221年
  • 備    注:呈平頂橢圓形
  • 來  源:館藏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名 稱:蟻鼻錢 英文名稱:Ant-nose-shaped coin 年 代:戰國(475~221年) 尺 寸: 來 源:館藏 備 註:呈平頂橢圓形,面上有“咒”字形圖案,背部平滑無字。

簡介

這裡講的貝幣是指一種凸面平背,面有錢文,多呈不規則橢圓形的銅仿貝,也即俗稱的蟻鼻錢或鬼臉錢。
蟻鼻錢是仿貝的最高形式和最後階段。它仿背磨式海貝,背平夷,且不再保持貝齒,有齒的面變成凸起的面。在凸起的面上模鑄錢文,這是其它各種仿貝所不具備的,因而它較北方列國各個時期各種質地仿貝更先進。
1)名稱的由來及發現
這種銅貝不見於先秦文獻記載,一直到南宋洪遵《泉志》卷九“刀布品”中才有記載:“右蟻鼻錢,舊譜曰‘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起,長七分,下闊三分,上銳者可闊一分,重十二銖,面有文如刻鏤,不類字,世謂之蟻鼻錢”。
從上述行文看,有關蟻鼻錢的記載當不自《泉志》始,此前的“舊譜”已有記載,但詳情已不可知。結合形制與錢文,稱之為鬼臉錢是因為其中最常見的品種就像難看的鬼臉一樣。
有人說,稱之為蟻鼻錢,是因為有一種銅幣形制連同面文看起來就像一隻爬在人鼻子上的螞蟻。 但有種解釋可能更接近事實。晉葛洪《抱朴子》:“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鈞”。這裡的“蟻鼻”比喻輕小的意思。因此認為蟻鼻錢就是小錢,很可能是“一貝”兩字的音轉。
出土地點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陝西等省,尤以安徽出土最廣,全省幾乎都有出土。除陝西外,其它地方屬於戰國楚國境內,故應為楚幣。
(2)蟻鼻錢的種類
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版的丁福保著《歷代古錢圖說》只有四枚三個品種,而如今已有近四十個品種,不少新品種是在安徽首先發現的。
目前所知的蟻鼻錢品種(均為陰文)
蟻鼻錢錢文的釋讀還未完全解決。存世最多的現在一般釋讀為“貝”或“貝化”,也有釋讀為“襄”(今河南鄧縣)、“巽”(介於銖與兩之間的黃金與青銅的重量單位名稱)。
蟻鼻錢大小輕重不一,重者5克以上,輕者不到1克。一般重2-3克,是殊錢當釿布的十分之一。
安徽寧國和當塗還出土銀質的蟻鼻錢。
蟻鼻錢的鑄時,尚無定論,《中國古錢譜》定為戰國。朱活認為早期可推到戰國初期或更早些。下限可能是戰國末年至秦統一中國滅楚時(公元前22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