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早期曾侯乙怪獸編磬座

戰國早期曾侯乙怪獸編磬座是1978年在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國早期曾侯乙怪獸編磬座
  • 出土地點: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
  • 館藏地點:湖北省博物館
  • 出土時間:1978年
湖北省博物館藏—曾侯乙編磬湖北省博物館藏—曾侯乙編磬
戰國早期,通稱“曾侯乙怪獸編(qing)座”。
曾侯乙編磬為古代的一種擊打樂器。由石磬編懸於架上,可擊奏旋律。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磬上刻有(其中有少量為墨書)編號和樂律銘文,計708字,意與曾候乙編鐘銘辭相通。演奏時,需由1人雙手執磬槌,跽(ji)地而擊。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高67厘米,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怪獸由多種動物形體結合而成, 集龍首、鶴頸、鳥身、鱉足為一體,作鼓吐舌長鳴狀,舌上並鑄銘7字,周身飾蟠龍紋,圓滑紋,乳釘紋等,並以纖細的錯金線條勾勒。飽滿隆起、凝重圓潤的體量感和肌理感表現得相當出色。到處可見的“S”形彎曲形態的塑造,既表現了怪獸充滿彈性的軀體各部的微妙起伏,又傳達出生命的動感和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