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忠義

戚忠義

戚忠義,今鄒城市石牆鎮前樓村人。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戚母聰慧賢淑,深明大義,含辛茹苦,讓小忠義拜師求學。戚忠義自幼聰穎好學,懂得自律自強,發憤苦讀,習文練武,常常挑燈夜讀至三更,深得鄰里讚許。明洪武年間,他以優異成績進入國子監太學。朱元璋知其苦讀,召見了他。朱元璋見他丰采凝重,英俊灑脫,大為讚許,便當廷策試,發現其才華橫溢,即旨封為。他身居官場幾十年,官至兵部尚書,儘管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忠義
  • 外文名:Qi Zongyi
  • 朝代:明代
  • 時間:1425年
  • 職位:刑部山東部郎中
人物傳說,生平,

人物傳說

明初兵部尚書戚忠義,著名廉吏,今石牆鎮前樓村人。戚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為鞏固明政權,功勳卓著,後因得罪權貴,被誣陷致死。查明真相後,朝廷厚殮歸葬,購墓地30餘畝,植松柏2000餘株。
戚忠義受誣陷的傳說。據傳某日皇帝與群臣閒聊,見戚忠義衣著樸素,面目清癯,關切地問:“愛卿家中地畝不足乎?”戚答道:“臣土地分布姜山前、姜山後、姜山左、姜山右。”皇帝又問:“愛卿家中居室不寬裕乎?”戚答道:“臣的莊園中,樓台殿閣應有盡有,位置得天獨厚,前姜山,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皇帝不解:“為何鬱鬱寡歡,不修邊幅?”戚感慨地說:“臣時時考慮鞏固邊防,輔佐萬歲,造福萬民,哪有閒暇顧及自己區區小事!”此時某奸臣向皇帝誣告道:“戚尚書欺君犯上,罪不容恕!他的土地分布在江山前、江山後、江山左、江山右,江山難道成了他的天下?莊園內樓台殿閣應有盡有,前江山、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只有萬歲能享有如此風水寶地!”皇帝聽罷,大發雷霆:“大膽戚忠義,妄想奪我江山,推出斬了!”。
後皇帝派人來戚忠義原籍前樓村查訪,只見前樓村南二里許有一座小山名“姜山”,村北有座玄帝廟,清涼寺在村西,朱山、白山之間的“老虎口”在村東。故當地有“前姜山,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之說。戚府內僅有一座二層小樓,三間客廳(殿),一間小書閣,一座小花台。土地不足兩頃,零亂分布在小姜山四周,都是貧瘠山地,全家十餘口人僅靠此薄田度日。

生平

戚忠義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剛正不阿,又反應敏捷,出口成章,風趣幽默。儘管他身居高位,卻從不以權謀私。能用賢治國,深知官賢與否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興衰。他深知“一事得人則一事理、一邑得人則一邑安”的道理,所以他對選拔官吏極為慎重。在封建官場請託之風盛行的年月,他“以用賢報國為己任”,決不拿手中的權力作交易。對權勢者的囑託,毅然拒之,辭色俱厲。為了防止別人登門拜謁,他在公務之外的時間常宿於官署,很少回家。所以在他任職期間,門無私謁,權勢請託之風不敢行。
戚忠義的清廉不僅表現在忠於職守上,還表現在治家有法上。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權,但對自己要求卻很嚴,經常穿破舊衣服。一次,明太祖召見後,戚忠義轉身走時,太祖見其衣服破損,又將他叫回問其中原因,戚忠義只好說是當天偶爾穿了這件衣服,剛才接到詔命沒有來得及換衣。對於錢財,戚忠義更是淡然無欲,他曾與某監軍太監共事,兩人關係很好,後他改任兩廣總督,臨行前,太監以四顆西洋明珠相贈,他堅決不收。太監哭著說:“這些明珠不是受賄所得,而是皇帝所賜,我得了八顆,現將其中一半相贈作為紀念。”戚忠義只好收下,但卻把這四顆西洋明珠縫在襖中。後來戚忠義奉命還朝,此時這個太監已死,他找到其兩位侄子,了解到他們生活困難後,即將從未動過的襖拆開拿出明珠轉贈他們。
戚忠義對家人要求也很嚴格。他的一個孫子因恩蔭而入太學。一年秋試,這位才華平庸的孫子也想一試科場,企圖金榜題名。於是他拿著從有關部門弄到的試卷告訴了戚忠義。戚忠義堅決反對,說:“如果你確有才華,我當然不阻止你一試身手;如果讓你一個平庸之輩中選,勢必埋沒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卻強所不能,僅僅為了博取功名。”說完就撕了考卷扔進了火爐。
在原則面前,戚忠義對家屬是寸步不讓。戚忠義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在京郊做官的劉暢。戚夫人十分喜愛這個女兒,經常讓女兒回家省親。每次妻子臨走,劉暢都說,“只要岳父在吏部說句話,我馬上就能調到京城。”女兒將此事告訴了母親,戚夫人也覺得有道理。一次,一家人吃飯時,夫人委婉地說出了女婿的想法。不料戚忠義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一連幾天沒回家。劉暢進京的事從此再未提起。
三年後,皇帝駕車出巡山東,戚忠義親自陪同。皇帝見山東政通人和,戚忠義深得皇上青睞,遂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久轉任左副都御史。
有一年,戚忠義到山西巡視,一位曾是戚忠義舉薦的太守,為感謝舉薦之恩,差人在夜間以十金相贈,並說:“夜裡不會有人知道。”戚忠義卻朗朗大笑:“天知、神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來人羞愧地退了出去。
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熾忽然病逝,朱瞻基(宣宗)即位,改元宣德。明宣宗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整治朝綱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挑選一批有政聲、孚眾望的官員任郡守,改變地方官吏的作風。戚忠義被任命為郴州知府。在郴州任所,他明刑獄、勸農事、興學校、敦教化,事無巨細,務必躬親,勤政愛民。當時,明朝派出征討安南的軍隊都要從郴州過境。安南原為明朝的一個省(交趾),永樂十九年明朝遷都北京後,安南時有反叛,成為明朝的沉重負擔。因此,朱棣死後不久,明朝就放棄了對安南的治理。但安南也時常侵犯明朝邊界。明朝派軍隊征討安南,都要沿途郡縣供給部隊的給養。當征討安南的軍隊過境時,各沿途郡縣對軍需都倉皇無以應對,惟獨郴州糧草雜器都準備齊全,老百姓不受驚擾。不久,戚忠義被提拔為兵部尚書。
由於戚忠義忠於職守,直言朝政得失,因此,得罪了不少朝中位高權重的大臣,不久被貶為廣東按察司僉事。在廣東任職期間,他仍不改疾惡如仇、光明磊落的信念,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當他掌握了一位州官貪贓枉法的事實後,毫不徇私枉法,極力向朝廷舉報,使貪官遭到了應有的處分。
一次,他到廣東雷州巡視。雷州位於廣東西南端的雷州半島上,偏僻荒涼,地處天南,遠離中原,多為朝廷流放謫戍罪臣之所。他了解到雷州大閘崩壞,修建費用巨大,按照慣例,地方官員必須上報奏請朝廷得到批准後,才能動用庫銀,進行興修。可是,大閘能否及時修建好是關係到70多萬頃田地灌溉的大事。戚忠義毅然決定自己承擔責任,一面飭墊庫銀興工,一面將情況上報。為此,雷州的百姓十分感激他的恩德,特地立碑感德。
有一天,丞相於謙在朝奏事完畢而不退。宣德皇帝問:“你有什麼話要說?”于謙將戚忠義遭誣陷的具體情節闡述得一清二楚,又說戚忠義歷事三朝,深得朝廷大臣信賴。皇帝說:“我已經知道他是冤枉的。”遂命官復原職。
宣德六年(1431年),戚忠義已年近70。他支持明宣宗整頓朝綱,罷免“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年老體疾”的官員,實行精簡和裁冗的措施,再三上表要求辭職歸隱。當他解職歸隱的時候,行囊蕭然,兩袖清風,被老百姓譽為“戚青天”。
由於他的建議觸及了一些權貴的利益,正統六年(1441年),戚忠義被誣陷而含冤屈死,時年75歲。待皇帝查實真相後,憐其為官清廉,不畏強暴,軍功卓著,輔佐得力,而將其厚禮裝殮,發回原籍,撥款購地30餘畝,植松柏2000餘株,作其墓地,重新安葬並刻碑記功,每年清明寒節都派欽差祭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