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山

戚家山

戚家山,又名七盤山,古名七家山,位於寧波市北侖區戚家山街道境內,海拔69米,後人為緬懷戚繼光抗倭功績,改名戚家山。清光緒七年(1881年),總鎮楊春和在山頂建營壘。清光緒十年,提督歐陽利見在此駐兵防守。1940年7月20日,國民黨陸軍194師1126團和16師48團在此山與日寇展開白刃戰,最後擊退日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家山
  • 古名:七家山
  • 海拔:69米
  • 位置:寧波市北侖區戚家山街道
  • 周長:1080米
地理位置,戚家山營壘,戚繼光雕像,抗日紀念碑,

地理位置

戚家山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境內,屬戚家山街道管轄。地處小港開發區,位於江南東路與東海路交匯處。
戚家山

戚家山營壘

戚家山營壘位於小港戚家山街道鎮戚家山頂。明朝戚繼光等抗倭將領曾紮營於此。清光緒七年(1881年),總鎮楊春和建營壘。平面呈橢圓形,周長1080米,內部土地平整,規模宏大,可容兵3000餘人,是二線清兵大本營。中間營房已蕩然無存,但在營壘中部可分辯出營房的痕跡。四周牆體除西南段毀壞嚴重外,其餘部分仍保留著基本輪廓。現存牆體殘長約600米,厚1米,寬1 3.5米不等,全部用大小塊石壘成,局部用三合土加固。
戚家山

戚繼光雕像

戚繼光雕像坐落於戚家山營壘內,由雕像和基座兩部分組成。基座呈正方體,長寬高各3米,雕像主體高7米,面朝東北方。身披盔甲的戚繼光神情莊重肅穆,憂國憂民之情凝於眉間。該雕像是聞名世界的青田石雕作品之一,主要創作者林耀光是我國高級工藝美術師。
戚家山
戚繼光是明代愛國名將。他25歲就被派往山東擔負海上防倭重任,後又調到浙江,鎮守寧波等地。在戚家山這片土地上,戚繼光研究總結與倭寇的作戰經驗,並結合江南水鄉特點,創造出聞名於世的“鴛鴦陣法”,把倭寇徹底趕下了大海。

抗日紀念碑

鎮海縣(現寧波市鎮海區、北侖區)是寧波的外港,歷來為軍事要地。抗日戰爭前,在招寶山、笠山、鉗口門,築有要塞炮台,為我國國防前哨。
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時我國抗戰所需的大量武器彈藥、汽車、機械、汽油、藥品等抗戰物資,很多購自國外,經由海運輸入。1938年冬,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大多淪陷,寧波港成為我國對外聯絡的主要港口。當時上海租界還是英、法勢力控制,抗戰物資利用外輪,從上海源源不斷地運至鎮海口,再用小輪船、木船轉駁至寧波,然後用汽車運至金華、屯溪等處進入內地。內地的茶、絲、桐油、豬鬃等貨物,也從這條路線運輸出口,以換取外匯。1940年前後,航行上海—鎮海的輪船達30艘左右,寧波開設有貿易、運輸等商號100餘家,寧波港吞吐量日均萬噸左右,最高日達3萬噸以上。上海—鎮海—寧波,成為當時我國對外重要運輸聯絡路線。為切斷這一路線,鎮海被日軍列為主要進攻目標。
小港戚家山因戚繼光抗倭時在此修過城寨而得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戰爭前經受過抗倭、抗英、抗法戰爭的洗禮。如果敵人占領了它,就可以威脅甬江兩岸,長驅直入;如果我軍守住了它,則既可拒敵不前,又可作為反擊日軍的主要陣地,把日軍趕下海去。因此當年敵我雙方就以戚家山為中心,展開爭奪戰。
戚家山
戚家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