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蔣光鼐

《我的父親蔣光鼐(插圖珍藏本)》記錄了蔣光鼐追隨孫中山先生,由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抗日英雄,一生愛國愛民,追求民主進步,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毅然走上與共產黨合作建設新中國的道路,進而成為新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書中尤其突出描繪了在日寇侵華、國土淪陷的危急關頭,蔣光鼐奮起抗日,率國民黨十九路軍孤軍殺敵,在淞滬之戰中為救國救民作出的卓越貢獻;《我的父親蔣光鼐(插圖珍藏本)》還詳盡介紹了蔣光鼐在十年浩劫中的經歷,以及晚年生活情況。作者蔣慶渝曾奔波于海內外等地的文史館和圖書館查閱有關史料,並尋訪親歷者詳盡收集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我的父親蔣光鼐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蔣慶渝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2615590, 9787512615595
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蔣慶渝,1939年生於香港,1950移居北京。1957年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以第一志願考取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後遵父蔣光鼐囑從軍,並深得當時國防部長彭德懷讚許,特準入讀大連第二海軍學校。1962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電機工程系,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中蒙不白之冤於1970年復員回北京,隨即失業。後來當過農場工人、工廠技術員。
平反後於1979年任北京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講師,主講計算機控制系統、系統仿真、人工智慧等課程。1989年應德國學術基金會(簡稱DAAD)邀請,以高級學者身份到德國訪問,繼而受蘇格蘭一家公司邀請,以訪問工程師身份從事軟體設計工作。
1991年回香港定居,1999年移居美國,從此為求醫、謀生、治療在洛杉磯、西雅圖、新加坡、香港、北京、廣州以及加拿大的溫哥華流離往返,居無定所。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蔣光鼐是一位歷史人物,穿越過無數的重大事件,其全部人生都承載了歷史的印跡。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杜平
這部書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冷靜客觀地揭去了層層觀念障蔽,反映出近代歷史中許多大事的本來面目。
——團結報社社長王秉默
當他(本書作者)知道自己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時,完成書稿的心情更為急迫。主治醫生建議他接受腦部放射治療,病榻上的爸爸平靜地對醫生說:“如果腦部放射治療能延長我的生命,使我清醒地把書寫完,我就接受治療,否則就沒有意義了!”從此,病房就是爸爸的書房,病房裡的小餐桌就是爸爸的計算機台,他每天和專程從溫哥華、濟南趕來看望他的家人一起審閱書稿。此情此景,是多么溫馨,但是我們內心更加的酸楚……
——作者女兒、新加坡新和平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蔣明明
日本投入了整整三個師的兵力,中國軍隊以極大的勇氣和頑強意志予以抵抗,他們在炮火下表現出的勇氣,使外國人恢復了對中國軍隊作戰能力的尊敬。
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尋找當代中國》
自清光緒以來,與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原其制勝之道,誠由將帥果斷,發於至誠,亦以士卒奮厲,進退無不如節度,上下輯睦,能均勞逸。
章炳麟曰:自民國初元至今,將帥勇於內爭,怯於御外,民聞兵至,如避寇讎。今十九路軍赫然與強敵爭命,民之愛之,圍其所也。
國學大師章太炎《書十九路軍御日本事》

名人推薦

自甲午戰敗以後;中固軍隊在歷次御外作戰中都從未展現過如此頑強的意志和堅強的戰鬥力。遇強敵而不屬服,處劣勢而更堅韌,這就是淞滬保衛戰的特殊意義之一。
無論現在的中國看起來如何強大,當年十九路軍全體官兵所表現出的精神都值得珍視和繼承。若無英雄之魂,徒有強國之軀;若無民族脊樑,枉有強國之形。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我的父親蔣光鼐》,其意義就不止於為紀念而紀念、為緬環而緬懷。
從江西討袁到輔佐孫中山,從東征北伐到抗敵於淞滬,從捲入福建事變到投身於抗日統一戰線,從支持中共建政到出侄新中國第一任紡織工業部部長,直至在“文革”的狂風暴雨中鬱鬱而終,蔣光鼐顛簸起伏的人生就是當代中國歷史的綦本脈絡和縮影。
蔣光鼐是一位歷史人物,穿越過無數的重大事件,其全部人生都承載了歷史的印跡。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杜平
這部書在太羹史料的基礎上,冷靜客觀地揭去了層層觀念障蔽,反映出近代歷史中許多大事的本來面囂。
——團結報社社長王秉默
當他(本書作者)知道自己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時,完成書稿的心情更為急迫。主治醫生建議他接受腦部放射治療,病榻上的爸爸平靜地對醫生說:“如果腦部放射治療能延長我的生命,使我清醒地把書寫完,我就接受治療,否則就沒有意義了!”從此,病房就是爸爸的書房,病房裡的小餐桌就是爸爸的計算機台,他每天和專程從溫哥華、濟南趕來看望他的家人一起審閱書稿。此情此景,是多么溫馨,但是我們內心更加的酸楚……
——作者女兒、新加坡新和平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蔣明明

圖書目錄

序一自序
序二淞滬保衛戰的現實價值
序三珍貴的禮物
第一章從辛亥-兵到孫中山警衛團營長
一、家世淵源
二、投筆從戎
三、辛亥一兵
四、江西討袁
五、流亡歲月
六、痛失良師
七、出任大總統警衛團營長
第二章“鐵軍”儒將
一、討陳東征
二、中山剿匪
三、單水口之戰
四、北伐武昌
五、凱旋馬回嶺,鐵軍揚名
六、寧漢分裂,相煎何急
第三章碧血干戈統一夢
一、重建十一軍,回師廣東
二、以德治軍,駐防北海
三、擁護中央,為統一而戰
四、保衛廣州,花縣血戰
五、粵邊告急,北流喋血
六、衡陽大捷,痛失良將
第四章血戮中原
一、統領十九路,飛兵克濟南
二、揮戈魯豫,新鄭哀思
三、統一夢斷赤城西
四、霏霏暮雨意,藹藹晚霞情
第五章“一·二八”淞滬抗戰
一、“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的對日方針
二、十九路軍的抗戰決心
三、一月二十八日午夜的槍聲
四、從閘北巷戰到死守吳淞
五、被綁住手腳的戰鬥
六、第五軍參戰
七、第三任日酋“中央突破”計畫的破產
八、從孤軍奮戰到全線撤退
九、心力憔悴,擐甲哀鳴
十、被歪曲的歷史
第六章“紅荔黃蕉是吾鄉”
一、悠悠故鄉情耿耿赤子心
二、己立立人
三、籌建虎門醫院
四、還願六榕寺
第七章“閩變”
一、激流勇退,卻欲罷不能
二、無奈的抉擇
三、修明政治,建設模範省
四、矛盾重重的“閩變”前夕
五、知不可為而為之
六、孤立無援,曇花一現的“福建人民政府”
七、附記
第八章抗戰歲月
一、無官一身輕
二、回國參戰
三、痛哭暮雨
四、香港淪陷
五、逃難
六、勝利光復
第九章西山夕照
一、北上
二、血夜嘶聲
三、部長生涯
四、送子參軍
五、又是月圓時
第十章念天地之悠悠
一、紅色風暴
二、上海求醫
三、我和父親在一起
四、叮嚀
五、獨愴然而涕下
六、尾聲
附錄蔣光鼐生平大事年表
後記蔣明明

後記

總是不能忘記二零零六年的盛夏。那是新加坡舉國同慶的日子,絢麗的煙花綻開,落下。也就是在那一刻,爸爸因患癌症而變得枯瘦的手,從我手中慢慢地滑落,冰涼……
爸爸在彌留之際,仍然掛念著這本反映爺爺生平的傳記《我的父親蔣光鼐》的編輯出版事宜。
也許是我出生在“十年動亂”之中,爸爸那時從不跟我提及爺爺的輝煌歷史,我還是在課本中才知道爺爺的事跡。但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爸爸開始收集整理爺爺的資料,節假日裡更是忙個不停。到八十年代中期,他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有關爺爺的文章。從那時起,在很多談及爺爺生平事跡的文章和書籍中,時常見到引用爸爸的文字。
爸爸一直為沒有一部能夠比較切實地反映爺爺生平的傳記而感到遺憾,一直希望能夠在他的有生之年撰寫一部爺爺的傳記。為了實現這一心愿,他幾乎跑遍了北京、廣州、上海、虎門等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以核證史實細節;他走訪了很多與爺爺一起共過事的老前輩,聽他們回首前塵往事。他常常只帶著簡單的食物,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圖書館、檔案館,查找、翻拍、複印資料,這些工作煩瑣而枯燥,他卻甘之如飴。從爸爸留下來的筆記、書稿、圖片、信件中,不難看出,他當年為了真實再現爺爺的生平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為了撰寫這本傳記,爸爸不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收集和整理資料,去進行研究,更要與病魔搏鬥。爸爸在一九九七年不幸身患癌症,先後遭受兩次原發性癌症的折磨,其後長期接受化療,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儘管如此,他卻不曾放棄這本傳記的寫作。出版社在二零零五年初審書稿後,建議爸爸再做一些補充。這個建議雖好,但對於爸爸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因為當時,化驗結果已經顯示,爸爸的時間不多了。從那時起,爸爸開始與時間賽跑,他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趕寫書稿,清晨五時就能聽到他開啟計算機的音樂聲。當書稿基本完成,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他全身,膽管堵塞導致他全身發黃、精神恍惚。
二零零六年三月,爸爸拖著極度虛弱的身體從溫哥華來到新加坡接受緊急救治。當他知道自己只剩“三個月”的時間時,完成書稿的心情更為急迫。主治醫生建議他接受腦部放射治療,病榻上的爸爸平靜地對醫生說:“如果腦部放射治療能延長我的生命,使我清醒地把書寫完,我就接受治療,否則就沒有意義了!”從此,病房就是爸爸的書房,病房裡的小餐桌就是爸爸的計算機台,他每天和專程從溫哥華、濟南趕來看望他的家人一起審閱書稿。此情此景,是多么溫馨,但是我們內心卻更加的酸楚……
爸爸匆匆地離開了,但他卻給我留下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正直、善良、堅毅、樂觀。
除了撰寫爺爺的傳記,爸爸還創作了很多詩詞、歌曲、散文、小說。他興趣廣泛,除了寫作,還喜歡攝影、唱歌、拉小提琴、彈鋼琴、手風琴……雖然爸爸一生經歷了許多磨難,晚年又身患不治之症,但他依然享受生活給他帶來的快樂。他熱愛生活,總是把歡笑帶給身邊的人,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病人。他常對我說:“我覺得我什麼病都沒有,你看我不是很好嗎?”他在給同窗好友的信中寫道:“什麼是享受人生?我想現在的我,就是想所愛想,思所若思。讓人回到自然,適其自然狀態中,這就是我一生夢寐以求的生活。”這本書正是爸爸再次患原發性癌症,在香港醫院做癌細胞切除手術之後所寫;散文詩集《吐露港隨想錄》也寫於同一時間,身受病魔折磨的爸爸在吐露港海邊的長椅上,以樂觀的心情構思而成。
遵照爸爸的意願,他寫的三本書:《我的父親蔣光鼐》、《吐露港隨想錄》、《我眼裡的世界》先後出版發行。讀了《我的父親蔣光鼐》,不僅讓我感受到爸爸對爺爺的崇敬,更深刻感受到爺爺這一代人的家國情懷,他們為了實現民族富強、國家民主和人民自由,幾十年來上下求索,苦苦追求,飽嘗種種悲苦、無奈;讀了《吐露港隨想錄》,我才知道,原來爸爸的內心世界是如此寬廣,如此浪漫;看了攝影集《我眼裡的世界》,我才了解,爸爸對大自然的熱愛是那么的真摯,而我對他的了解竟是那么的少。
二零一二年是淞滬抗戰八十周年,值此之際我們再版《我的父親蔣光鼐》一書。正如杜平先生在序言所說,“其意義就不止於為紀念而紀念、為緬懷而緬懷”,而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珍視爺爺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和報國之志,讓更多的人繼承當年十九路軍全體官兵的英雄氣概和民族精神。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爸爸喜歡用陳子昂這句詩來形容爺爺的一生,這其中所蘊含的苦澀,大概要從書中慢慢體會。 感謝親朋好友為此次再版付出的辛勤勞動,謝謝你們!
明明
二零一一年冬於香港何文田

序言

六十年代初,我就聽說文史單位一再要求父親寫個自傳,後來我也在信里詢問過父親進展如何。但他總是回答說心情欠佳,還未動筆,直到辭世。
子女給自己父親寫傳,並非最恰當的選擇。親情、偏見常常會影響記述的客觀和公正。特別是像我這樣的情形。在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已經走過了自己人生最輝煌的歲月,而當我長大成人之際,歷史環境又使父親對舊事不願多談。
1970年,當我從一個大學教師成為一個農場工人之後,一種十分單純的、想更多了解自己前輩的欲望,使我開始了蒐集與父親生平經歷有關資料的工作。在父親去世將近十年之後,我第一篇有關父親的文章“‘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蔣光鼐將軍”,發表在1986年第二期《縱橫》雜誌;1987年《民國春秋》第六期又發表了我的另一篇短文:“從辛亥一兵到孫中山警衛團營長——記先父蔣光鼐早期革命活動”。
從那時開始至今,又將近二十年過去了,上述兩篇文章的資料反覆出現在不同作者所寫的我父親的傳記里,我也陸續完成了記述父親征戰生涯的短文“鐵軍儒將”、“碧血干戈統一夢”;發表了“蔣光鼐與福建事變”(《北京政協》1993年第二期)、“虎門醫院籌建紀實”、“張景陶回憶蔣光鼐”(《東莞文史》第三十二期)等數篇有關文章。
二十年來,鑒於接觸資料的增加,視野的開闊,使我對一些史實能有機會重作分析與思考。儘管我始終不滿足所掌握的史料,但是歲月催人,時不我待。我有一種要將手中這些散亂資料作一次歸納的急迫感,好留給家族後人,也以告慰在天的父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