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害了瑪麗蓮·夢露

我殺害了瑪麗蓮·夢露

美麗的夢露一直被高中同學蒂姆暗戀,參戰回國後,他成了大學老師。夢露正在幾次不幸的婚姻中苦苦掙扎,性感也使她成為銀幕上無知美女的符號而受人指責。痛苦中,夢露以來蒂姆的關懷,他們有了那次海邊沙灘的夢幻之旅。此後,蒂姆一度和夢露同居,他成為這個最誘人的金髮美女的生活伴侶。然而,愛伴隨著上海,夢露的又一個悲劇開始了。

基本介紹

  • 書名:我殺害了瑪麗蓮·夢露
  • 作者: 雷曼 著 
  • 譯者:余匡復 黃湘玲 譯
  • 出版社: 山東友誼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1-1 
基本信息,前言,目錄,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版次:1
書號:7807371854 裝幀:平裝
圖書開頁:16開 頁數:370
印次:1
外文書名:I Killed Marilyn Monroe
定價:32.00元
內容簡介
一個淒冷的早晨,她死了,而夜間,那幾個神秘的電話,究竟包含了什麼樣的秘密呢? 究竟是誰殺害了夢露? 本書從一個令人震驚的角度揭示了夢露的死因,它不僅是塵封往事的揭秘,更重要的是深深觸動了我們悲天憫人的情懷……

前言

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完美。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人生。夢露也一樣,她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人生。人總有缺點、錯誤、邪念、陰暗面——“魔鬼”的一面……夢露也有缺點,她以自我為中心、雜亂無章,既天真幼稚,又脆弱多疑……即使作為美人,夢露也不是完美的。她的金髮是染的,臉上、頸上、肩部長有許多色斑,面頰上還有一塊長了細長毛髮的斑,因此夢露每次化妝要花費一兩個小時。還有,夢露的一個側面帶有復仇的神情,從這個角度看她,甚至有些可厭。(可見,“崇拜”使我們盲目了!)總之,夢露不完美。
夢露的人生更不完美,甚至可以說:她的一生帶有濃厚的悲劇性。人生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生活”和“事業”。與劇作家阿瑟·米勒結婚後不久,米勒曾問夢露有沒有過“性幻想”。夢露說:“我只有一個幻想,那就是有個愛我的丈夫,有一個可愛的家!”可是她一生這兩者都沒有。夢露一生不僅生活是悲劇性的,事業上也同樣是悲劇性的。她拍了幾十部電影,卻沒有一部真正有水平的代表作。提起好萊塢的女星,比如英格麗· 褒曼,我們就會想到她主演的《戰地鐘聲》、《聖女貞德》,提起費雯麗就想到《亂世佳人》、《魂斷藍橋》……可是夢露出演的不是愚蠢的歌女,就是沒有頭腦的舞女及諸如此類的角色。她在銀幕上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形象:走著碎步,扭著臀部,穿緊身裙,但總是一個沒有思想和沒有頭腦的金髮美女。後來夢露決心演演技要求高的角色,而且認定要演陀斯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中的女主人公格羅申卡了,但老天沒有賜她良機。她最終沒能演這部電影,這也成了她終身的遺憾。夢露的一生充滿不幸:她的母親有精神病,因此從小缺乏母親的關懷和家的溫暖。她一直在尋找生身父親,卻沒有結果。她在好多個寄養家庭度過童年。
她一直都想做母親,但卻沒有孩子。此外還有給她帶來無窮恐懼和痛苦的頑固失眠症。為了能入睡,她每天要吃安眠藥,第二天上午醒過來迷迷糊糊,但要拍戲,只好又每天服興奮劑。她經常受憂鬱情緒的襲擊,因此還時常要服抗憂鬱的鎮靜劑。如此周而復始:安眠藥一興奮劑一鎮靜劑,這些精神藥物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成了籠罩她一生的可怕陰影。連拍戲對夢露也是一種痛苦,世上也許沒有一個電影演員像她這樣討厭拍電影的了。與攝影棚同事合作、相處,對她來說都是苦惱……拍戲不是快樂,而是沉重的負擔。如果用歌德《浮士德》中的人生悲劇與夢露來對比,那么她的一生同樣是一連串的悲劇:童年悲劇一愛情悲劇一精神悲劇一事業悲劇…… 夢露36歲就離開了世界,了結了她痛苦的一生。
我們還常把她想像為一個以自己的風騷引誘男性的性感明星,其實這冤枉了夢露。夢露不僅沒有去引誘男人(在有些她主演的電影中,她演過引誘男性的女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她太天真、太幼稚、太懦弱,反而被男性玩弄。她發自肺腑地說,她對性並不感興趣。這樣的“憑印象”是我們常犯的錯誤。只有了解她後(比如讀了本書),我們才改變原來的印象,改變了對她膚淺的看法。
夢露沒有拍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為什麼她的名氣比演過許多名片的明星還要大呢?名氣是個社會現象。其實夢露根本不嚮往“名氣”( 她更嚮往一個幸福的家),她的名氣可以說多半是美國媒體炒作的產物。
夢露的確受到了美國公眾的喜愛和關注,成了美國的“大眾情人”。
但誰最喜歡夢露呢?這本書告訴我們:是美國的大兵最喜歡,是男人最喜歡。這一方面說明異性相吸這一普遍法則,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社會文化的淺薄。追捧“星”(不管哪一領域內的“星”)、炒作“星”、製造“星” ……是社會低俗的表現,媒體圍著“星”,目中也就沒有了別的,於是炒作成為媒體愚弄大眾的工具和賺錢的手段了。小說把夢露完全寫成為一個常人,一個普通人。
本書是一部以夢露生平中的一些事實作為材料的帶有傳記色彩的長篇小說,但它主要不是傳記,而是一部小說。正因為它是小說,所以它有杜撰。這部小說的主線是杜撰的“我”和夢露的關係。這個“我”叫蒂姆,全名蒂姆賽·哈斯金斯,美國人,是夢露的中學同學。這個“我”在中學就愛上了諾瑪·傑妮(夢露的原名),但一直沒有勇氣向她表白自己的愛。
中學後,兩人就失去了聯繫,蒂姆當兵,一直到夢露後來演了電影,才知道老同學已經成了明星。二戰後“我”被美國派往西柏林成為美國駐德的士兵。後來“我”退伍,上了柏林的大學,攻讀德國文學,並獲得博士學位。“我”回到美國任教,想方設法和在洛杉磯的夢露取得了聯繫,終於和她二十年後重逢了。夢露與劇作家阿瑟-米勒離婚後,“我”成了她唯一可以傾吐心曲和情感的對象。終於有一天,“我”與夢露發生了關係,但 “我”對夢露原來的美麗幻想(包括性幻想)一下子破滅了,因為一切不是二十年以來所想的那么美。“我”和夢露生活了一段時間後,越來越不滿夢露的生活習慣、性格……一天終於向她爆發了。夢露一個人孤苦伶仃地回到了她寂寞的住所。第二天從住所給“我”打電話,但“我”還是不睬她,她又不斷地打,“我”仍不斷對她冷淡,她再一次求“我”去她那裡,因為她非常寂寞、苦惱……“我”還是不願睬她。最終她只得求助於服用大量安眠藥,讓自己深睡過去來排遣寂寞和痛苦……次日,電台就廣播了夢露去世的訊息,說她的女傭清晨發現她全身赤裸,死時一手還握著電話(顯然在臨死前還想打電話向“我”求助),身旁還放著兩個已經空了的藥瓶……“我”聽到這個訊息後,震驚了,懺悔了!在她最孤苦無依,最需要精神安慰和救援時。“我”卻不理她,不關心她,不救她,“我”深感是“我”害死了夢露,是“我”殺死了她! 這部小說用獨特的視角敘述夢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事件,但敘事不是主要的,探討才是本書根本的內容。小說探討的是明星崇拜、男性幻想、男女性心理、美的理想、愛情本質……作者認為夢露之死和她悲劇性的一生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從這面鏡子中看見自己,可以對照、對比自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多少悲劇性?有哪些悲劇性?它們是怎么產生的?它們是注定的,還是能避免的?小說提出了一些讓人深思的問顓。
小說對美國社會也頗多挖苦與諷刺。作者認為美國是一個只追求物質的社會(追求科學,目的也是為了追求物質),因此這個社會缺少情感,也因此人在這個社會裡都在乞求情感(因為美國已普遍不缺乏一般性的物質了 )。在這個人人乞求情感的社會裡,人人都成了情感的乞丐(所以本書第三卷標題為“群丐之中”),也就是每個人都成了乞丐群體中的一員了。
為了表達作者對許多事物的看法,並希望引起讀者思索,書中發表了不少議論。這樣的夾敘夾議正是德國文學的一大特點,這些議論使本書有了時代特色,也使本書對社會的觀察採取了全方位的立體的視角。這種議論有時繞得有些遠,也是作者思路開闊使然。
這本書也有些所謂“床戲”和“私密鏡頭”,但點到為止,並不過分。作者的知識面很廣,為了協助讀者了解本書,譯者添加了一些相應的註解。
這不是一本獵奇的小說,不是一本通俗傳記,不是一本言情讀物,它更多的是一部社會小說,並且還是一部品位較高的社會小說。值此正是瑪麗蓮·夢露誕辰80周年,出版此書就具有別樣的意義。
此書是我們應出版社之約共同翻譯的。黃湘艙譯全書第一卷“諾瑪· 傑妮”,余匡復譯“序幕”、第二卷“瑪麗蓮。夢露”及第三卷“群丐之中”。我們兩人系1953-1957年在北京大學攻讀德國文學的同班同學。此次合譯本書使我們有機會時常談起五十年前在北大同窗時的彼情彼景和師長學友。譯書之暇常碰頭閒話,嘆人生風雲,談古今笑話,論天下怪事。

目錄

序幕
第一卷 諾瑪·傑妮
1.凡·奈斯高級中學
2.一個美國人在柏林
3.“此前”和“此後”
4.浪漫故事之一:美國人的愛情觀
5.簡·哈羅的金髮
6.男人的想像力
7.影迷幫
8.浪漫故事之二:美麗的圖片
9.蕩婦考
10.艾特娜的沙龍
11.美國人的髒話
12.本店洗襯衫
13.虛擬世界之一:天使之城
14.嘗試告別
15.道蒂太太
16.為什麼偏偏是我
第二卷 瑪麗蓮·夢露
17.拯救美利堅
18.金髮,無聊,樂意
19.虛擬世界之二:金色的夢
20.色情照片的秘密
21.騙人把戲
22.肉體裡的惡魔
23.君子好“性”
24.瑪麗蓮·夢露的信
25.食肉動物和其性愛遊戲
26.草擬的建議
27.體驗自我
28.和別人不一樣
29.榮譽和遷居
30.一部美國的悲劇
第三卷 群丐之中
31.演員和作家
32.名聲屬於誰?
33.矛盾心理
34.瑪麗蓮·夢露,加入進去了
35.軀體和頭腦,愛情和死亡
36.海報
37.勞拉
38.夢幻職業女妖
39.兒童瑣事
40.訪問米勒太太
41.危機
42.有些人喜歡熱(然後熱得燒毀)
43.三個瑪麗蓮
44.阿瑟·米勒的美夢和噩夢
45.關於瑪麗蓮的書
46.死者和治療醫生
47.旅行的結束
48.海邊的格羅申卡
49.無主之犬
50.風,沙和星星
51.塗了口紅的天使
52.恩賜
53.失常
54.致死的疾病
55.告別

作者簡介

德國當代著名作家,通曉多國語言,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