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寶島長大

我在寶島長大

親歷台灣30年政治劇變,普通人講述的大時代故事

《我在寶島長大》

台灣60年巨變 30年親眼見證

一位“寶島一村”村民呈現的台灣市井生活長卷

描繪台灣老百姓生活中好玩有趣、讓大陸同胞好奇的方方面面

讀後不禁讓人驚呼:

真實的台灣,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靠!

暢銷書作家周濂作序,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徐曉、國際知名建築師謝英俊、人大教授唐克揚聯袂推薦。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在寶島長大
  • 作者:龔顯耀
  • ISBN:9787510844171
  • 類別:暢銷書·台灣文化
  • 頁數:320
  • 定價:45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名人推薦,編輯推薦,作者簡介,主要內容,目錄,出版背景,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從個人視角去透視大時代的書。正因為作者寫自己的事,“唱自己的歌”,所以生動,所以有趣,所以就把政治生活寫成了童年趣聞,把歷史大事寫成了少年糗事,把社會變遷史寫成了個人生活史,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
我一直在思考“個人和歷史的關係”,也願意去挖掘這樣的歷史,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像那一個個水滴,倒影里折射的是那段親身經歷的歷史曲面印象。作者龔顯耀是這樣的一個明白人:寫親身經歷的台灣大事小情,用的是世故詼諧的文字,告訴你的卻是真誠鮮活的台灣眾生相。我更願意把對這部作品的接受,作為對一段歷史的理解;把對作者的接受,理解為對一份情感的接受。
——徐曉
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作家
這本書不只是作者個人的生命史,也是我們這輩台灣人,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集體生命史……我到大陸旅遊工作快30年了,身邊的大陸朋友或工作夥伴,再怎么熟識,總覺得有層說不清的隔膜,尤其是涉及台灣人的觀點時,好像永遠講不清楚而刻意迴避,有了這本書後,一旦欲語還休時,就可奉上“請你自己看”!
——謝英俊
國際知名建築師,2011年柯里史東設計獎得主
作者善於從事實的汪洋大海里提煉出最吸引人的部分,演繹成使人應接不暇的精彩,有時讓你忘卻了這些事實本身承載的沉重與遺憾,這本新書不僅僅是他個人身世的縮影,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社會的一部心靈歷史,有著尋常寫作不具備的細節和興味,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唐克揚
人民大學副教授,《從廢園到燕園》《紐約變形記》《在空間的密林中》作者

編輯推薦

★30年成長親歷,116個時代熱點聚焦,全面解讀台灣現代化進程里的大事小情;
★一部帶領我們重溫半個世紀以來,台灣政治風雲、經濟變革、娛樂文化的盛衰更迭的見證實錄;
★一掃前三十年描寫台灣的同類題材作品的沉悶與壓抑,作者以樂觀積極、永遠“活潑潑少年郎”的心態和筆觸,給讀者展現出生機勃勃、趣味盎然,令人讀後開懷大笑,更有心領神會的愜意。

作者簡介

龔顯耀,父籍四川雙流,母籍廣東新會,台灣台南出生,居住北京18年。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美國麻省大學碩士,曾任惠普、北電、思科等著名企業高管。2000年參股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現移居上海從事旅遊產業投資工作。

主要內容

本書以幽默諧趣的語言,世故而不失真誠地記錄了台灣60年政治巨變、大時代背景下,作者30年親歷親聞,壓抑中有創造,嬉笑中有真誠,憤慨中有審思,講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好玩有趣、讓大陸同胞好奇不已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台灣市井生活長卷,讀後不禁讓人驚呼:真實的台灣,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靠!

目錄

第一章 老爹上了大江輪
01 來台灣的敗兵
02 蔣介石帶來了“外省人”
03 “二·二八事件”中的悲情城市
04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
05 寶島一村
06 用房子安營紮寨
07 “肥水之戰”
08 向蔣介石照片鞠躬換壽桃吃
09 接種疫苗,從上到下一個都跑不了
10 幼稚園的“兩隻老虎”
11 豆瓣吳郭魚
12 八大菜系外的第九大菜系—台灣眷村菜
13 紅遍中國的台灣牛肉麵
14 糧票和戰備糧
15 眷村的三家冰店
16 露天電影
17 黃梅調和瓊瑤風
18 “殺不死”的大俠
19 烤番薯哪去了
20 媽媽的專利
21 吊起來打
第二章 世家的聚居地
22 京劇改名,名角“埋名不隱姓”
23 老兵的鄉愁
24 羅大佑的《童年》
25 租書店裡偷看書
26 “焚書坑儒”和漫畫審查制度
27 打牙祭
28 固執的百年老店
29 韋小寶的師父
30 扛著五公斤黃金出嫁
第三章 台灣義務教育
31 不上學要受懲罰
32 兩根指頭的敬禮
33 班幹部選舉
34 這裡有正宗的老北京
35 令大陸人抓狂的注音符號
36 寫簡體字就準備挨揍
37 挨打是種本領,打人也是種本領
38 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
39 蔣介石看魚兒逆水上游
40 美麗中國全圖是“秋海棠”
41 “小心!共諜就在你身邊—”
42 李敖栽在“保密防諜”的幌子下
43 老師盯著男女牽手跳國際土風舞
44 “遠足”中的奢侈品—蘋果
45 課間激烈對抗遊戲
第四章 追星潮
46 蔣經國親往機場迎接棒球隊載譽歸來
47 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歌唱節目“群星會”
48 羅大佑和民歌時代
49 電視劇的魔力
50 風頭蓋過蔣介石的“史艷文”
51 台灣人從布袋戲裡尋根
第五章 成為準軍人
52 “西瓜皮”髮型和童子軍帽
53 上了中學成為準軍人
54 聯考必考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
55 去議會旁聽辯論課
56 熟悉大陸地理超過了台灣地理
57 一隻勵志的海鷗
58 聽著美軍電台寫作業
59 1970 年代的保釣運動
60 台灣“斷交時代”
第六章 蔣氏時代
61 “高票當選”的蔣介石
62 1000 多位“萬年代表”
63 建設從蔣經國開始
64 “客廳即加工廠”
65 經濟起飛,軍人成了弱勢群體
66 蔣經國拍腦袋拍出來的十大建設
67 債留子孫
68 蔣介石“龍馭賓天”
69 禁止娛樂,台灣民眾悼念蔣介石
第七章 來自蔣經國的關懷
70 台南一中
71 爭取穿短褲權利的女中學生
72 “ 叛逆易躁會讀書”
73 源自蔡元培的學生軍訓制
74 軍訓教官的“鬼槍”教條
75 “台獨人士”
76蔣夢麟和台灣計畫生育
77 “用自己的語言”去敬仰上帝
78 蔣經國一手抓的“救國團”
79 威震全台的“自強活動”
80 全台最大旅行社兼婚介中心
81 台灣學生的政治課
82 加入國民黨後第一次幹事
83 充當“廁所里的花瓶”的青年黨和民社黨
84 買票與做票:神證明你拿了我的錢
85 自備大手電筒來開票
86 蔣經國的女兒也必須參加的大學聯考
87 台灣“連烤”,先填100 個志願
第八章 對面的新竹清華
88 “吃齋念佛”的新竹清華學子
89 校園裡的漁翁
90 梅貽琦見證校園愛情
91 直屬學長
92 梅竹賽:“整頓交通”與“踩死青蛙”
93 無校方同意,警察不得入校
94 由岡村寧次及川古志郎負責的蔣介石顧問團
95 新學員的“黑、白兩個老婆”
96 刺槍術
97 營區里傳言的“乖乖針”
98 “為蔣經國而戰”
99馬英九也當過成功嶺宣誓代表
100 每個台灣領導人都要來巡視
101 蔣經國親臨的結訓典禮
102林青霞參演的軍教片
103 會彈吉他會唱歌的永遠不缺女朋友
104 萬般皆下品,唯有研究高
105 對面的新竹清華
第九章 禁歌與禁書
106 “禁歌”不禁聽
107 馬克·吐溫是“馬克”一家
108 淨化歌曲與禁止說方言
109 余光中與校園民歌
110 “唱自己的歌”
111 《鹿鼎記》改叫《小白龍》,韋小寶改叫任大同
112 被禁的政論雜誌:從自由民主到反蔣反黨
113 李敖成為我們的偶像
114 只送不賣,不印封皮的“心靈進補”禁書
115 傷痕電影—台灣人民了解大陸的偏門
116 一碗豆漿敲定的驚詫世界的電子工業政策

出版背景

作者自序
1996年 12月初,我人生第一次落地首都北京,記得那時候首都機場還只有一號航站樓。出了樓,坐上當年最新潮的夏利計程車,我 1.83米的身高、170斤的身子必須打橫才能坐進去。出了機場,上了剛建成的機場高速,兩旁還沒有現在的楊樹林,左右一眼望過去是無邊無際的黃土地;向前看,是灰濛濛的天空,黃、灰二色是我對北京色彩的第一印象。
機場高速盡頭是三環,三環路估計也是剛建好,整條馬路很寬敞,空空蕩蕩,不似現在車水馬龍。迎面而來的是一輛驢車,沒錯,是驢車!驢子這傢伙我在台北動物園才見過,現在居然讓我在北京看到實物了。驢車上載滿了煤球,但不是球狀,而是圓筒狀,中間分布著藕孔狀孔洞,後來才知道大陸叫“蜂窩煤”。
記憶馬上把我帶回 30年前,我在台灣上國小時,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生煤球。生煤球是個技術活啊,得先掏空爐膛,拿把斧頭劈柴,把柴火劈得細細長長的,在爐膛里架起來,底下塞張報紙,上頭放些較大的木塊,爐口對風,一把大蒲扇旁邊備著,等到火苗從煤球孔中冒出,方才大功告成。
日後,我就憑著這一手生火絕活橫掃各類野外露營活動,特別是童子軍營隊,每次野外露營……“等等,你們有童子軍課程?童子軍是不是像我們這裡的少先隊一樣?每個人都打紅領巾?”
“什麼?內蒙有四省?東北有九省?四川省西邊還有個西康省?”
“清華大學?你們還能來北京上學?不是?怎么你們那兒還有一個清華?這不是鬧雙胞了嗎?”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頭,在和同事朋友聊天時,由於身份的關係,不可避免地聊著聊著就聊到海峽對岸。由於當時台灣還未開放觀光,大家對寶島還陌生得很,所以朋友們最喜歡聽的就是我怎么在台灣長大的事。
“眷村是怎么回事?”“台灣的注音符號是怎樣的?”“禁歌禁書是怎么回事?”“老蔣死的時候,你們是不是都得跪地痛哭?”“從小就有流行音樂?” “你們有高考吧?” “台南為什麼專出台獨?”“保釣一代?民歌一代?野百合一代?你們真逗,為什麼還這樣分世代?我們這裡就簡單多了,50、60、70後……”“你帶過兵?打過演習?來,說說看,解放軍是不是一周就能解放台灣?”
好了,我就像是《一千零一夜》中那位自願當一夜王后的宰相大女兒一樣,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著過去我自己親歷過的人和事。說多了,我的好朋友兼成都老鄉萬夏就問:“為什麼你說的故事和坊間許多關於台灣的書不太一樣?”
我哪知道?作為多年專業訓練的理科生,我只能就親身經歷發言,不敢憑空臆測,更不敢看了幾篇報導就儼然成了專家對台灣說三道四,好似成了代言人。
萬夏和黃利就慫恿著我把這些故事寫下來,不僅要寫,還得出版,給大家看一看,也給自己作個交代。就這樣我這個理科生被趕鴨子上架拿起了筆,做了一回講故事的人,講這些台灣三十多年來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故事。
龔顯耀
2016年4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