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方望故鄉

《我在南方望故鄉 》 由譙家懷著 ,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講述作者對於故鄉的愛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在南方望故鄉
  • 作者:譙家懷
  • 出版社:國文聯出版社
  • 主要內容:作者對於故鄉的愛心
我在南方望故鄉序一:,我在南方望故鄉 序二:,我在南方望故鄉(上集)目錄:,我在南方望故鄉(下集)目錄:,我在南方望故鄉後記:,作者簡介:,

我在南方望故鄉序一:

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看的書嗎?因為小時候的貧窮,童年的書籍彌足珍貴。以前愛看的一本雜誌叫《兒童文學》。到了國中的時候,我自己才在縣城的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安徒生童話選集》,我總是在長大後才享受到現在的小孩子們才有的禮遇:有《小王子》、《彼得潘》讓他們目不暇接,有哈里波特讓他們神迷,還有《迷宮》、《魔山》這樣的兒童劇讓他們手舞足蹈。字敲到這裡,不禁發出一聲感嘆:真想做現在的小孩啊。浸透了孩子的單純、想像、善良、美好。不過,時光不能倒流,我還是在老大不小卻仍然童心未泯的時候看一看自己的讀書經歷吧!從小我就做過大學夢,那夢境是多彩多姿的,是令我嚮往的。然而,我的求學路上布滿坎坷,求學路上充滿著荊棘,求學過程是艱難的。那時候我家裡很窮,最困難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在學校里不敢跟任何一位同學交往,甚至說話;人家也瞧不起我,都嫌我家裡窮,又是個沒媽的孩兒。沒辦法只能用努力學習來“消磨”在校的時光,我總是在提醒著自己,我只能、我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學習,經常自己獨自一人坐在課桌上,悶著頭學習,國小畢業後,我面臨著的第一選擇,就是能否繼續上學。如果上國中,考試關是沒問題的,但是學費卻成了我繼續上學的大問題,在食不果腹的艱難歲月里,父親一年到頭所掙的工分,因人多勞少,不夠度日,到哪裡再去掙學費!拿到國中錄取通知書後,因為沒有學費,遲遲沒能上學,猶豫徘徊了十來天。最後還是別人幫助父親下了決心,至今回想起來,我仍感不是滋味。當時通知書就放在我家裡,本村有一位家境富裕、又想供他孩子上國中的鄰居,找到我家,要用十塊錢買下我的通知書,那時候的十塊錢也不算是小數啦。父親感到羞辱:他瞧不起我們,認定我們上不起學,一氣之下,決定明天就去上學;今天就是不出工,也得把學費湊齊。就這樣,我心境複雜、不知所措,惶惶然走進了柏樹中學,讀完了兩年的國中。那時候,家裡很窮,斷頓兒也不新鮮。一次奶奶含著眼淚,對已經兩、三天沒吃到糧食的我說:“乖孫兒,去,找你叔伯借點吃的去”。幼小的我,看著無奈的奶奶,悄無聲息地拿著瓢,心境顫巍巍地走進叔伯家。那天我沒借到糧,怕奶奶傷心、生氣,在我家的後院牆根蹲了小半天兒,才無精打采地進了家門。很多年後跟奶奶提起這事時,我告訴奶奶,從那時起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就埋下了立志做個“象樣兒的人”的志向。從那時起,我就想讀書、好好地讀書。當然啦,那時候還不知道啥叫“闖出一番自己的天地來”。一天晚自習的時候恰好停電,按班上規定那天應由我買蠟燭,這時坐在我旁邊的同學說 :“老師,以後我們這張桌子都由我買蠟燭就是了” 。這個同學的善良引起了老師的注意。問起原因 : 那個同學悄悄告訴老師說譙家懷家裡很窮。於是老師平時對我更多了些留意,看到我總是穿著同一件衣服,每天早早的來到學校,老師很關懷我,當老師知道我每天從學校到家要走近一個小時的路時。問起我的家庭情況時,我並不在老師面前叫苦,我的懂事讓老師更加想知道我家裡的實際情況。在一個晴朗的周末,老師特意叫了班上家庭情況比較好的一個同學陪同老師到我的家進行家訪,由於很少走山路, 老師走了很長時間才到我家,同去的那位學生不停地感嘆說沒想到譙家懷每天下了晚自習都還要走這么遠的路。老師和同學到了我的家裡的時候,我的父親在觀音山的山上小煤窖去挖煤去了,老師從我叔叔口裡得知,我的父親每天從小煤窖挖煤回來後,晚上都要到半路去接我放學,每天早上都要把他送到半路直到看到天亮。老師驚訝了。誰都知道, 八十年代初期,雖說仍很貧困,但是很多離家遠點的同學都住校了,不用說如果不是經濟太拮据,誰願意讓自己和孩子受罪,但是老師從叔叔口中得知父親健在,並且在小煤窖挖煤掙錢,再說農村只要人勤勞維持一般的溫飽應該是沒問題的,何況我父親只有我一個孩子在讀書。老師向我叔叔說起他的疑惑,叔叔告訴老師,我的父親受過很多磨難,曾上門跟母親住,並且父母在我未滿三歲時就離了婚,從母親家回來後, 父親怕我受苦, 一直未再婚,就和年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也許是過於勞苦和長期燒柴火奶奶的視力和聽力都不大好,老師很難和我奶奶交流,於是老師只能托我叔叔告訴我父親,他願意幫助我,讓我到學校住校。於是,我的求學之路不再艱辛。求學之路有時真的很難啊,這條路真的很長啊,從我記事就開始走這條路,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否還有荊棘與坎坷,但我決意要走下去。然而,刻苦學習的我還是未逃脫掇學的命運,我能甘心嗎?這時的我,就好像在寒風刺骨的冰天雪地里又掉進了冰窟,已經沒有了一點兒的暖意。歲月無情地在苦悶、彷徨、迷惘和無奈中度過。我的大學夢破滅了!?我絢麗多姿的大學夢就真的這樣化為泡影了嗎?我充滿坎坷與荊棘的求學路上,在我求學的艱難的日子裡,從小的我,除了忍受生活的困苦,還要自己醫治精神的創傷——那不應有的歧視,那些不該遭遇到的冷落,把我幼小的心靈,有時撕扯得支離破碎,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再慢慢地拼合、平衡。幼年時的我,就這樣默默地、堅韌地蹣跚在求學的路上,求學沒讓我失去生活的勇氣,從而踏上了打工路,在打工路上,執著的追求最終讓我獲得了成功。現在每當提到在求學路上掙扎的往事時,我仍感到還有不盡心意的地方,就是沒能到更高的學府深造,留下了一點點兒遺憾;這點倒也好,不知是誰說過的,“遺憾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幼小的我,清清楚楚地懂得了人生的艱難,懂得了求學的辛苦,並很早就開始了為之奮鬥的生涯。經過不懈的追求與探索,找到了要想生存,要想得到承認,就只能努力、努力學習、在學習中、在奮鬥中獲得新生這一永恆的道理。那段時光已經很遠了,可我忘不掉,也不可能忘掉啊。

我在南方望故鄉 序二:

我在福建省泉州石獅市生活了近二十年,故鄉的概念早已在我的記憶中模糊不清,很想回一次故鄉,讓故鄉的印象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現實生活中,我很想寫寫我的故鄉!
其實我又一直不想寫故鄉,更不想寫故鄉失學兒童,因為我怕我會再次忍不住我的眼淚。並且傷害他們!
其實一直以來我又最想寫他們,因為眼前總是在晃動著他們的身影,還有他們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帶著期待、盼望、興奮,還有一些為命運所壓的漠然。
感謝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和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創建的“感恩巴蜀網”和在福建泉州生活、工作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 :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林常德先生;江西省撫州市愛心人士胡連榮先生;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林小如先生;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愛心人士許庭瑞先生;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林小世先生;福建省泉州石獅市愛心人士鄭養正先生;福建省龍巖市愛心人士張健毅先生;江西省上繞市愛心人士高上權先生;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吳有龍先生;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愛心人士檀儒馨先生;福建省泉州石獅市愛心人士洪源取、施培雙夫婦;四川省資中市愛心人士李明先生;四川省資陽縣愛心人士湯太財、劉英夫婦;重慶市豐都縣愛心人士邱登華先生;重慶市愛心人士周友明、張潔夫婦;四川省遂寧市樂至縣愛心人士唐守平先生;四川省巴中市愛心人士葛永莉女士;四川省樂山市愛心人士張地先生;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愛心人士劉志萍女士;四川省自貢市愛心人士陳茂娟女士;四川省廣安市愛心人士魯林峰先生;四川省樂山市愛心人士汪偉先生;重慶市愛心人士倪雲先生;重慶市榮昌縣愛心人士譚良純先生;四川省綿陽市愛心人士蒲建先生 ;四川省南充市愛心人士唐尚林先生 ;四川省廣安市愛心人士周小榮先生,是他們讓我擁有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夢想。
再次走近我的故鄉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大巴山深處。但願不會阻隔我的夢想。
故鄉宣漢山裡的孩子是不怕人的,山裡的孩子是極其樸實的,勇敢勤勞,這是生活給予他們的優秀的品質,讓他們從容面對生活。每天他們上學都要走很久的路,遇到下雨天路太滑,只能在腿上綁一些乾草,怕摔倒了會碰傷。曾經站在山頂眺望他們每天上學必行的那條崎嶇的小路,想一個孩子,每天都在這路上走上三個小時,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晴時山間的路上也許會有搖曳的野花,會給他們帶來幾縷快樂。下雨天呢?要一直不停地向上爬,腳下還不停地滑,又冷又餓,那時他們會想到什麼呢?他們有沒有埋怨過這層層疊疊的山?有沒有想過城裡同齡人會有什麼?城裡有沒有同齡的夥伴?他們過得又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學校里不僅老師們中午不能吃飯,孩子們常常也是餓著上課。不僅僅是課時的安排的原因,更多的是好多孩子家裡窮,能省就省了一頓午飯。我算了算,從早上九點開始吧,一直到下午四點半,中間一共是七個半小時。聽說故鄉山裡的人們幾乎天天只吃上兩頓飯,老師和孩子也是。
但是在許多小孩子身上,我們看不到一絲憂鬱,童年對於他們來說,快樂全是一些非常簡單的東西吧?如一雙手套、一條圍巾或一頂帽子。或者說只是幾枝鉛筆幾個本子。還有一些很古老很簡單的童年的遊戲,就會讓他們蹦蹦跳跳,欣喜若狂。我隨身帶去的還有一個香包,送給了一個小女孩,她的身邊不一會兒就圍上了好幾個小孩子,他們歡快地分享著那個孩子的喜悅。
一直想,這可能也是種幸福吧,只是屬於故鄉孩子們的幸福。這樣年幼,雖然已體會生活的艱辛,已品嘗了環境的痛苦,而且出生的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大多數人的命運,但是,總是有些是命運不能剝奪的,如此時的笑容。
然而,故鄉還有一些孩子,從他們的眼裡,我看不到歡樂。只能感受到一種沒有邊際的痛苦及麻木。他們是高年級的孩子。故鄉老師告訴我們說,這裡的三四個孩子常常都是一家人,小的還在上一年級,大的則已上到了五、六年級。今天都在上學,可明春不知道還能不能上學了。因為家裡已經無法支撐下去了。
在故鄉給孩子們發衣物時,我看到一個大一點的孩子臉上沒有笑容,表情很奇怪,像感動又像尷尬。我小心翼翼地把帽子遞到他手裡。我想他是個大孩子了,有了自尊心,可能覺得接受別人的東西會不好意思吧?然而,這時老師告訴我,他也屬於上面那種情況。他聽到了老師的話,轉過身子,微微低下頭。我的淚差點涌了出來,一剎那,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自己的給予是多么微弱。或許他想明年可能再不能上學,手裡的本子和筆,還有這頂帽子,還有什麼用處呢?
臨走時,我們去一個被捐助的孩子家裡。那個小男孩兒除了叫叔叔外幾乎一直沒有說話,但是他一直在看著我,目光沒有離開過,而我不敢直視他的眼睛,我怕,我給予的太少,而他期望的太多。我除了能盡一些基本的社會義務之外,我不知道我還能給予他什麼?人生的路還很漫長,對於他來說,面對的、承受的還有太多太多,這所有的一切又是誰能夠幫助他呢?
還有一個小女孩子,怎么說呢?這個孩子可以說在山區屬於家庭條件“特別好”的,爸爸在學校食堂掌廚,爺爺在鎮上開了一個小小的旅館。她並不是我們捐助的對象。小女孩兒能歌善舞,聰明伶俐。初見面就不怕生,在我們的掌聲鼓勵中就給我們表演了許多歌舞。可她一直在纏著我,幾乎是寸步不離,聽老師說,這女孩兒一直很喜歡從城裡來的人,只不過對我尤其如此罷了。晚上睡覺時,她早早就躲在我的懷裡,口口聲聲,要我抱著她睡,說她好喜歡我。
然而,她淳樸的父母怕她打擾了我的睡眠,執意抱走了她,她哭個不停。讓我心裡惦記和不安了許久。下次,如果有下次,老師,請你提醒我,給她帶去一份城裡的禮物。
那個在擔心明年也許就不上成學的大一點的孩子,那個幾乎只會叫我叔叔的小男孩兒,那個哭著抱著我不肯離開的漂亮的小女孩兒……他們給我震撼,他們都早早的成熟了,懂得了生活的冰涼。或許他們和我的父輩一樣一生都無法走出這大山,永遠呆在這個山里,他們的命運就成了一種無法改變的悲哀。他們渴望有人,渴望城裡的人能夠幫助他們走出去,走出這大山,到城裡去,去尋找另一個世界。他們眼睛中的漠然,是因為希望一次次遭到失落嗎?
孩子,那些孩子,不知道,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怎么樣能夠真正的去幫助他們?怎么樣才能讓他們的臉上重現無憂無慮——原本就屬於他們的笑容。

我在南方望故鄉(上集)目錄:

序:
我是一個喜歡做夢的人
泉州巴蜀兒女愛心在行動
誠信泉州暢通返鄉路
泉州開出的“農民工專列”
川東明珠-魅力達州
“問道德化寺,感悟真美善”
民歌之鄉馬渡行
泉州送來的愛心慰問
鳳凰山上紅軍亭
元九登高憶元稹
愛心讓我們相聚在一起
歡樂中時間總是過得很快
看望受資助學生
美麗傷感的桃花米傳說
腳下泥濘的山路
“因病致貧”與“因貧又致病”
愛心老師的無助
故鄉揪心的家訪
孩子家的午餐
愛心在這裡被扭曲
孩子眼中的《未來的家鄉》
踏上十多年未回的故鄉
每次調查,都在見證著苦難
故鄉,也許可能會理解
胡言亂語說點話外話

我在南方望故鄉(下集)目錄:

序:
再次走近故鄉——宣漢縣
天下第一靈山——觀音山
千年古鎮——樊噲鎮
宣漢土家族“薅草鑼鼓”
山里難得來個外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北京資助的希望國小
山谷中傳來一陣陣回音
回宣漢的路依然顛簸難行
我從沒懷疑過上學的意義
拒絕讓我們邦助的家庭
記住每一縷照射的陽光
巴山紅軍公園
那個夜晚,我們急急的趕路
故鄉在我心裡留下許多痕跡
我決定回趟家,看看繼母
孩子,明天會更好!
依依不捨的心始終牽連著
生活:人生中最難念的經書
留守娃也有了溫馨的家
渴望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願大山不再阻隔我的夢想
後記:

我在南方望故鄉後記:

早就應該將這篇文章寫好,向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和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感恩巴蜀網”的愛心人士: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林常德先生;
江西省撫州市愛心人士胡連榮先生;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林小如先生;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愛心人士許庭瑞先生;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林小世先生;
福建省泉州石獅市愛心人士鄭養正先生;
福建省龍巖市愛心人士張健毅先生;
江西省上繞市愛心人士高上權先生;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愛心人士吳有龍先生;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愛心人士檀儒馨先生;
福建省泉州石獅市愛心人士洪源取、施培雙夫婦;
四川省資中市愛心人士李明先生;
四川省資陽縣愛心人士湯太財、劉英夫婦;
重慶市豐都縣愛心人士邱登華先生;
重慶市愛心人士周友明、張潔夫婦;
四川省遂寧市樂至縣愛心人士唐守平先生;
四川省巴中市愛心人士葛永莉女士;
四川省樂山市愛心人士張地先生;
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愛心人士劉志萍女士;
四川省自貢市愛心人士陳茂娟女士;
四川省廣安市愛心人士魯林峰先生;
四川省樂山市愛心人士汪偉先生;
重慶市涪陵區愛心人士倪雲先生;
重慶市榮昌縣愛心人士譚良純先生;
四川省綿陽市愛心人士蒲建先生 ;
四川省南充市愛心人士唐尚林先生 ;
四川省廣安市愛心人士周小榮先生;
江西省戈陽縣愛心人士邵峰先生作一個交待,也好讓他們對他們資助的學生有一個了解。
然而,當我提起笨拙的筆時,一陣又一陣的傷悲絞砌著我的心靈,那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的苦難歷程就會呈現眼帘,靈魂的折磨又得再一次經歷那些孩子們的遭遇,遭遇痛苦與揭示痛苦的本身就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痛苦。血淋淋的事實,幾乎使我的調查工作得以擱淺,我看到的是我極不願看到的,甚至是我難以想像的,我披露這種事實的時候,心靈的痛楚幾乎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而他們--那些稚嫩的孩子和體態龍鐘的老人,尚在這種境地中掙扎,苟延……
一個人在故鄉達州市宣漢縣的一個土家族自治鄉讀書的小女孩,她的一對大大的眼睛仿佛蘊藏著無窮無盡靈氣,誰曾想到她那荷花般的軀體內竟隱藏著深重的苦難與不幸,而她的心已破碎得像冰渣一樣。當我問及其家庭情況時,她便嚎啕大哭,不能自已……,了解情況的班主任老師告訴:她的親生父親在幾年前因病亡故,他的繼父剛死不足一個星期。她的母親得承擔起養活全家五口人的重擔,而這個女人能勝任這樣沉重的負荷?我仿佛看見那個女人,睜著一雙憔悴、倦怠的眼睛仰望茫茫的蒼穹,在向命運之神乞求著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讓我們活下去吧!
仍然是達州市宣漢縣的一個土家族自治鄉,有這樣一個家庭:五個孩子的父親因病無錢醫治在家活活拖死,孩子的祖父為了減少一家人的糧食消耗,竟用毀滅自己生命的方式。笨拙的自殺手段未能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增加了冗長的痛苦以及無窮無盡的悔恨……孩子的母親,一個值得尊敬的女人默默地承受著一樁樁的災難的降臨,孩子們每天的口糧,就是從家裡背到學校烤熟的洋芋。若不是深入的調查和了解,誰也不會相信這是活生生的事實 ……
太多了 …… 太多了 …… 類似的例子不是一家兩家,也不是十家、八家,在“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雖雞狗不得寧焉”的境地中,人還能成其為人?生命的敬畏難道會是社會價值的普遍追求?強者公正,弱者安全的理念似乎離他們太過遙遠!
在離縣城百多里的樊噲第一高峰——五指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兩個孩子居住在時刻都有坍塌可能的“乾打壘”草房裡,他們永遠地失去了無微不至的母愛和深沉渾厚的父愛。可憐的13歲的姐姐在天剛亮時就得起床煮飯,她把低能弱智的弟弟餵飽後才能上學,上學前必須做的工作是得把弟弟鎖在床上……全家 ……
——其實哪有什麼家,就是姐弟倆—— 全年的主食則是包穀、洋芋,而這一切還得在放學後割牛草去交換……目睹這一幕幕的慘景,調查者豈不潸然淚下,黯然神傷。
我很想再寫下去, 無奈淚水己在眼框邊打轉, 只好停下筆……
其實,我最想寫的是,故鄉達州市宣漢山裡的那些老師,一路走一路看,全是他們在接在送。從縣城到鄉村,先是的小丁再有就是校長、李老師的鄭老師和一個不知名的教師用機車載我們過去的。那路我看來,都是很危險的了,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卻是再平常不過了,因為那是他們通往城裡的通道,聯繫外界的橋樑。
我這次的故鄉之行,讓我最感動的也是這些老師們,他們熱誠招待我們,(李老師竟買了只山雞做菜),提供許孩子們的資料,跑前跑後,比我們更費心費力,他們唯一想讓自己的學生能多讀一年書。想一想城裡那些與他們一樣工作的老師們,不禁湧出更多的敬意。還有那些代課老師,一個月的工資最底的是幾百元,最高的也才只是一千多元。每天上課也要和學生一樣天天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還要批改作業……
其實此行我的這次故鄉之行,我在小丁他們身上看到責任和激情,也感受到小丁的疲憊。本來想拿出一個專門的篇幅寫這些老師,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只能寥寥幾筆帶過,唯有下次再描述那些可愛的老師們了。
還有故鄉那些村民,那些淳樸的農民喔,貧瘠的大山卻給予了他們熱情好客的稟性。每次我們問路,不僅指路甚至還會帶我們走上一小段。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有時候,我也很慚愧的。
我家訪了,學生得到資助了。我知道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與資助人保持聯繫。大家要交流,但是,我是真的很少去努力做。
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創建和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的“感恩巴蜀網”會把收到的錢都交付給學生所在鄉鎮的志願者,然後讓學生寫信,讓學校開收據。錢由志願者保管或者班主任保管。就這樣做,但是,我卻沒有和被資助學生聯繫過。我感到很慚愧。
所以,做這些工作,我想說的,經驗或者建議就是,今後一定要重視資助人的任何意見和要求,要多催促學生給資助人寫信,一、二年級的學生就讓老師或者校長代筆,寫感謝信。然後,有條件,就多給資助人發電子郵件。用圖文並茂的方式給資助人報個訊息,就算不知道,也應該托在當地的志願者到學校去,或者打電話問學生班主任,讓幫助告知近況,然後主動給資助人寫信……
我知道,我們都很忙,但是這點真的是我的經驗,真的很重要,將心比心,我資助一個學生,我也希望能夠得到他的信息,知道他的學習和生活上過得怎樣,就算是幾個字,也會心安理得的……
唉,這方面我做得不好……真的,我只會保存家訪調查表手稿,匯款單複印件和收據……我手上有幾十張收據,都沒有郵寄給資助人,我真是罪過!
一些朋友,還有在泉州創業的巴蜀兒女資助的,我連收據都沒有開,覺得自己太懶了。別人對我的信賴,是源於我的真誠,如果事情不能辦好,我真的沒有勇氣再要求別人來資助學生。就好像現在,我家訪少了,工作多了,朋友還有在泉州創業的巴蜀兒女總是那么有愛心,要求資助學生,但是,我有我的原則!我沒有親自到學生家裡去過的,我都不敢做家訪調錶,不敢上傳,或者讓朋友寄錢來資助。所以,我真的很無奈的……
我沒在故鄉,沒在學校接觸學生,當然不知道哪些學生家庭比較困難,但是學校的老師,老師還得每天上課,再加上家鄉的學校大多是代課老師,上完課還要急急忙忙回家忙農活,不可能家訪啊,所以,我是很矛盾……有些同學是家裡真的貧困,但是,他的表現,他的成績,他的行為,他的思想,讓我覺得可悲……我不想幫,就是這樣!這裡老師都是很現實的,都不願幫助那些雖然家裡特別貧困但不想讀書的人,寧願幫助那些學習成績好,表現好,但家裡一般貧困的學生!!!
所以,要真的對資助人負責,對同學負責。真的很難找啊,個個人都要找成績好,家裡貧困……老實說吧,我家訪過的學生也有一兩百人了,有的班級,我都去了二十幾個學生家裡了,可是…..是不是每個都要幫啊?不是,我覺得,懶得幫……就是我主觀了!!!我看不順眼那個學生,叫我怎么幫?家裡條件不好,困難,成績在學校140多人裡面排名120多,或者100齣頭,對於學習無動於衷……
雖然說,這不是學生的問題,但是,唉……那樣的家庭,家長對讀書一點認識都沒有,就想著讓孩子上完國中或者讀幾年書,多認識幾個字,孩子一大就到福建沿海城市去打工……真是沒辦法……我們幫他,還不如把錢放著,或者匯集起來幫助高中學生!高中生,是最需要幫助的,因為不是義務教育了,費用貴,要住宿,要生活費……
但是啊,資助人都不理解……有的也是能力問題,就希望幫助小學生,或者還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中生……真的沒辦法,要求又那么苛刻……要知道,有多少人是小時讀書又聽話,成績又好的啊?在這裡,還要加上一個,家庭貧困……真的很難說……
所以,我特佩服一些人,一些資助家鄉學生的資助人,他們做得非常好……他們就希望,幫助一些不那么壞的學生,不是厭學的學生,調皮,成績不好,他們都不介意……我知道……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是,我是生活在這裡啊,我了解這裡,我理解大家的心啊……
能怎么樣呢?
在這裡我想引用一位資助人陳茂娟給我的說的話:
“……你做的已經很好了,而且還經常反省自己的所想所為,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
其實就是我們這一代,甚至上一代,又有多少人都不理解這些!我一直都覺的我沒做什麼,畢竟我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收入,比起很多每月只有為數不多的固定工資還在時時同情和幫助弱勢群體的人來說我差多了。
說起來回報,作為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人來說:用心和真情幫助了很多人,最後卻得不到任何口頭或者物質的回報,的確是比較失落,我相信如果我幫助的孩子以後徹底忘記我,我想起來也會失落。但是好在我做這些事情前,已經把一切可能的後果做了最消極最差的打算,即使我幫助的孩子變成危害社會的人,即使他們不再想起我,即使他們從不對我表示感謝和問候,這些絕不會影響我繼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想法。因為我做的只是我願意和想做的事情,所以不用在乎所幫助對象的反應。相信你也是這么想的,想想能一直這樣堅持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碰到別人說的那種讓人寒心的事情,但是這樣想吧,也算是對自己意志和信念的一種修煉,我更想說是一種修行。”
我一直想把“感恩巴蜀網”做成一個大一點的網站,卻一直力不從心,因為或是受技術及時間的一些影響,只能找朋友做一些簡單的頁面;也想招募更多有愛心的人士及有相關特長的人士和他們一起,幫助更多的孩子;更幻想和有愛心的企業或單位合作,將這愛更多更廣的愛撒播;並且想讓媒體想讓各大網站能夠在宣傳上幫助我,不為別的,只為了那些孩子有書讀......
我曾想得還有很多很多,然而也許一切永遠只會停留於想像。也許不能走出大山的不僅僅是那些孩子,還有他們,還有我們。
最後,還想寫的是什麼呢?還想寫一寫宣漢人文地理和風景名勝,它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而且現在還哺育出這些可敬可愛的人們。無奈, 我只好把他們穿插在文章之中。但願在我這次親身經歷之後,被家鄉的生活所震動。我希望,通過這些文字和影像,更多的人們能夠產生和我相似的感受並因之用自己的行動為這些可愛的孩子們的未來盡一份綿薄之力。
我想,上蒼總是公平的,給予貧窮的同時,還給這裡播種了無限的希望。

作者簡介:

譙家懷 : 男,四川達州人。幼時頗聰,長大愚鈍。喜歡閱讀、旅行、電影。1967年生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柏樹鎮國家AA級旅遊景區、省級森林公園觀音山下一個叫東嶽(堰埡)村磴子壩一個貧困家庭。82年春夏,看著柏樹鎮上洶湧的人群,開始用心打量這個奇怪的世界。因為看不到意義和方向,覺得自己的未來像整個的了無虛度了,初二掇學。晃蕩了幾年後,結婚生子後迫於生計,走向離鄉背井的打工生涯。扛過石頭,挑過磚塊,在近五十攝氏度的車間裡搬運過一百多斤的冒著熏人熱氣的食品,品味了最底層民眾的艱辛和無奈,開始閱讀,思考人生和社會。仍然學不會迎逢拍馬,學不會虛偽、冷漠,不安心工作,九五年在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一個象山村的村莊創辦了全國第一本民間刊物打工文學,閒時看書看碟,有精力的時候,就去為貧困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在福建省晉江市成立打工文學作者協會並擔任首屆會長,同年五月創辦《打工文學》雜誌,2000年創辦《外來青年》雜誌。2008年創辦《打工詩刊》雜誌並擔任主編、主編有詩集《中國打工詩人》、《中國打工詩歌年鑑》、《打工文學叢書》文學叢書。曾擔任巴蜀經濟貿易促進會泉州委員會第一屆副秘書長、第二屆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五、六、七屆秘書長。《中國社會報》副刊《警世專刊》泉州工作站站長,2003年3月在福建泉州市成功舉辦了全國性“首屆案與法研討會”。《中國質量與品牌》雜誌社福建辦事處主任、福建記者站站長。
現擔任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駐大陸代表。首屆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華巴蜀兒女》雜誌主編。《社會法制》雜誌執行主編。
出版報告文學集《情灑海西》--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福建創業史(譙家懷、檀儒馨合著)。紀實文學《我在南方望故鄉》(上、下集)。詩集《故鄉是我的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