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爹娘

我們的爹娘

《我們的爹娘》內容簡介:莫到晚年再思親,重在當下善盡孝。《我們的爹娘》——爹娘的遺產是無形的珍寶。無私,無我,忍辱,甘於付出和奉獻,不待回報。常憶父母恩,把父母無形之愛傳遞開去,這正是對父母最好的懷念。在醫院的近百天,常有近似哲學的深刻體悟,比如父親孤身一人直面病痛,多數日子躺在ICU,沒有親人陪伴,身無長物,甚至連衣服都不是自己的。他在清醒時應該是痛苦的,我們家屬更痛苦。父親自身的抗爭,院外我們的奔走,一切的努力,只是要父親回歸生命的原初意義:活著。而那些曾經的喜怒哀樂,煩惱,痛苦,在這裡統統不是問題了。在生還是死的面前,個體的生命,個體的悲歡都是那么渺小。為人需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小孝,供給父母物質上的生活需要,令父母衣食無憂;中孝,積極向上,走正道擁有健康體魄樂觀幸福人生,令父母安心知足常樂;世間大孝,為社會國家世界作大貢獻,令父母為之自豪,實現自我人生,利益社會與眾生……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們的爹娘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福印文化有限公司
  • 作者:趙志剛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652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我們的爹娘》寫給當代青年的孝心棒喝:盡孝要趁早,時間不等人,盡孝一定要從現在開始。作者趙志剛真情至深——閱讀者莫不動容落淚,從中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世界上最愛我的兩個人——我們的爹娘,是每個普通而又偉大的中國父母。著名作家莫言專文作序推薦。父母病故時均不滿60歲,這對趙志剛是個巨大的打擊。為了追憶父母的養育之恩,趙志剛將十年來描寫母親和父親的一篇篇文章結集成了這部作品《我們的爹娘》。趙志剛介紹《我們的爹娘》寫作過程時說:“書的出版,除了追憶父母,也作為對他們精神上的合葬,當然也希望此書出版後能將我對父母的愧疚,對父母恩情的體悟傳遞給讀者,讓更多的人不要有我那么多追悔、遺憾,更好地盡孝,更好地服務社會,有益他人。”
《我們的爹娘》責任編輯、作家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部主任陳曉帆在介紹編輯出版情況時說:“拿到書稿後我一口氣便讀完了,也被感動了,有深深的共鳴。《我們的爹娘》更具價值的是書中詮釋了什麼是新時代的‘孝’,以及如何盡孝。相信每個看過此書的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爹娘。”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莫言為《我們的爹娘》作序寫道:“志剛筆下的爹娘、也正是我們的爹娘。他們是最普通的人,也是最偉大的人。他們生前是我們的靠山,死後是我們足下的大地。他們的身體化為泥土,但他們的精神會代代相傳。”

作者簡介

趙志剛,1971年12月生於山東省昌樂縣農村,1994年6月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10月獲長江商學院E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服務於中國檢察出版社

圖書目錄

序 我們的爹娘
序 孝思孝行彌天地人生真諦細思量
前言 此岸彼岸念親恩
母親
獻給母親的72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走了
永遠的娘親
相親時,母親爬上了樹
作為草民的二姨
童年的食物與母親的被打
欲養而親不待
年俗的片斷
快樂與物質的多寡無關
生日、平安夜、聖誕及其他
我的病,娘的痛
與母親的一次衝突
母親和城市:匆匆上海之旅
母親和城市:與北京的緣分甚淺
母親和城市:夢裡依稀慈母淚
佛緣
永遠的鞋墊
青春,流浪的歌
別母東山阿
但將慈悲遺子孫
夜來幽夢遇慈母
三年生死兩茫茫
彼岸信箋
父親的回憶
八月,這一段塵世的繁華
《麥兜故事》:我就是那隻豬
為娘寫傳的空想
倏忽已五載
母親,靈魂的居所
父親
夏麥墳,父親節
爸爸說,下雨了
奇妙的旅程
濃重的莆田民間文化
除夕紀事
一日看盡長安花
跨越兩個省份的行走
六榕無樹記東坡
人生若午夜煙花
滬上行
周莊
江湖與廟堂
似是故人來
治療日記
初聞父病淚滿衫
父親住院的首批訪客
放生,願為父親延壽
手術延期,漫長等待
終於找到了醫院領導
手術日期繼續延遲
空氣里都是沉悶的氣息
作出重要決定
危險期,空氣中有了些輕鬆的氣息
讓人擔憂的一天
目睹父親13天仍未癒合的傷口
知道你苦,但只能遠遠地看著
若歷極端苦,再無千般難
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
長江的情懷,大海的抱擁
佛誕日,父親失去了言語
5月5日立夏,願吾父平安過夏
一季煎熬何懼,惟願父親好轉
情緒跌跌宕宕,心事起起伏伏
最根本的問題,重新回到生命
若已不濟事,不樂有何益
形單影隻的阿姨
關於父親的幾個章節
歲末絮語:想起父親
關於父親的回憶:永是高大與完美
關於父親的回憶:慧根深厚,多有巧技
天下父母
尹洪東:母親,最貼身的信仰
王學堂:唱支讚歌給娘聽
李紹章:母親!母親!
劉天鵬:悲歌祭奠
吳青松:再讀《2009年春·父親》
劉天鵬:真誠的碎片

序言

初夏晨起,沐浴微風,如父母之愛,慈柔和暖,令人思念無限,父母於我,陰陽相隔,萬水千山之外,此岸紅塵,彼岸花開。
佛經《心地觀經》有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父為天,母為地,孕育、飽涵著我們生命里的無法言說的信息與能量,那是我們生命的源頭……
2003年夏,母親以56歲之盛年猝逝,病起於心肌梗死。
6年後的2009年,父親經歷100多天與晚期肝癌的鬥爭後不治,撒手人寰,尚不滿60歲。
一個是毫無準備的突然離去,另一個是漫長地在病床上被手術刀幾度切割。
母親的突然辭世,給我巨大的精神打擊,直接導致我內分泌紊亂,當年即被診斷為糖尿病。父親癌症晚期,為挽救他的生命,巨額的醫療費,幾近傾家蕩產。
母親去世,哀哀欲絕,三年始得振作。我悟到:自己能走出傷心,開心地生活,是對逝去母親最好的交代與孝順。
生與死,是我們無法把握的,我們能好好把握的是生死之間一段距離,虛空如畫,讓我們盡心盡情盡好地揮灑。
為感念母恩,我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短文,2007年,在母親冥壽60周年之際,以《我的母親》為書名由黃河出版社出版。母親的早逝,讓我開始觀察人生之無常,頓悟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回天乏力的心碎與悲痛。
《阿含經》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為加倍彌補自己以往對父母的忽略,母去後我堅持每天給父親一個電話問安,逢年過節陪他到各地旅遊,甚至還做了出國的計畫。
然而,慈母走了還不到6年,父親就查出晚期肝癌,且是最兇險的肝門部膽管癌。為能盡一切可能救治,我動員了一切可用的資源,最終還是沒挽留住他的生命。從父親住院第一天,我開始撰寫病中日記,希望他能一天一天好起來,哪知寫到最後卻是他的去世。安葬父親後,我把日記編輯為印刷品《2009年春,父親》,用以記錄這刻骨銘心的100多天。
父母雙親於壯年的早逝給我莫大心靈創傷,因過度悲痛,加上工作繁重,生活方式不健康,身心俱損,不到40歲就處於系統性崩潰的前夜:每日服用多種降壓藥物,注射胰島素,“三高”、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等嚴重威脅著我的生命。
2011年6月1日至7月中旬,我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靜岩博士直接指導下,對自己的狀態做了一次系統性顛覆,身輕心安。我頓悟到,自己能夠身心健康地活著,亦是延續父母的生命,亦是盡孝。
今年,是母親離開塵世第10個年頭,按老家的風俗,十年忌日親朋好友要一起完成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春節後,我便開始構思,把寫父母的那些碎片化文章重新梳理一下,暫名為《俺娘俺爹》,爭取公開出版。除追憶父母的養育之恩,亦作為他們精神上的合葬,當然也希望此書出版後能將我對父母的愧疚、對父母恩情的體悟傳遞給讀者,讓更多的人不要有我那么多追悔、遺憾,更好地盡孝,珍惜今生緣,善待親人朋友以及其他有緣人。
為人需當孝父母,孝順父母如敬天。小孝,供給父母物質上的生活需要,令父母衣食無憂;中孝,積極向上,走正道擁有健康體魄樂觀幸福人生,令父母安心知足常樂;世間大孝,為社會國家世界作大貢獻,令父母為之自豪,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利益於社會與眾生……
父母親愛心,柔善如碧月。
爹娘的遺產是無形的珍寶。無私,無我,忍辱,甘於付出和奉獻,不待回報。常憶父母恩,把父母無形之愛傳遞開去,這正是對父母最好的懷念。
掬水月在手,拈花香滿袖。
今日今時,抬眼窗外,陽光明媚,天空湛藍無際,白雲悠然飄過,鳥兒婉轉而歌,醺風裡送來院子縷縷玫瑰花香,在我是相信爹娘已達善處了,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日月星辰,無不是親人的化身……盡可安心放心……
感恩父母給予我生命,感恩諸多親朋好友、同事、網友在我哀傷哀痛無法振作的時刻給予的關心與溫暖,讓我有力量站起來,重新行走在陽光下……感恩痛苦與不幸,讓我心靈成長,重獲新的人生,新的生活,讓我學會愛惜肉身,品味生活,珍惜親人朋友與人生。
感恩一切。

名人推薦

對母親的追憶,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鄉村母親,感人至深;對父親的追懷,特別是救治父親的那些過程和細節,給人以揪心之痛。要而言之,讀了這本書,我相信每個做子女的將會反躬自問,都會在以下幾點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一是盡孝須及早,孝心不能等待,不然會留下終生的愧疚和抱憾;二是盡孝是無條件的,盡心就是最好,不能說等自己事業成功了、生活十分富足了才能盡孝;三是要更好地愛惜自己的生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世做人,做一個讓父母為之驕傲的子女,是盡孝的最好方式。
——尹洪東
志剛是孝子,他在《我們的爹娘》這本書里,寫出了一片孝心,也寫出了父母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地勞動、奮鬥的一生。他的爹娘的許多經歷,也正是我的爹娘的經歷。他筆下的爹娘,也正是我們的爹娘。中國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亡,正是因為有我們的爹娘;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困境中崛起,也正是因為有我們的爹娘。
——莫言
書的出版,除了追憶父母,也作為對他們精神上的合葬,當然也希望此書出版後能將我對父母的愧疚,對父母恩情的體悟傳遞給讀者,讓更多的人不要有我那么多追悔、遺憾,更好地盡孝,更好地服務社會,有益他人。
——作者趙志剛
拿到書稿後我一口氣便讀完了,也被感動了,有深深的共鳴。這本書更具價值的是書中詮釋了什麼是新時代的‘孝’,以及如何盡孝。相信每個看過此書的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爹娘。
——責任編輯陳曉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