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歷史·最惡的美,納粹極權的精神大法

我們的歷史·最惡的美,納粹極權的精神大法

《我們的歷史·最惡的美,納粹極權的精神大法》是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的歷史·最惡的美,納粹極權的精神大法
  • 著作權: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類型:雜誌
希特勒堅信,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地位與國家政治強弱成正比。他將個人品位標榜為官方的權威藝術,將現代主義藝術流派斥為“墮落藝術”。希特勒更從攻占的各個都市裡購買、搶占藝術品,裝扮他家鄉林茨的博物館,宣告藝術上的征服。
1945年5月,在電台廣播華格納歌劇樂章《眾神的黃昏》的主旋律中,希特勒與納粹帝國走向了休止符。然而納粹美學遠沒有落幕。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甚至變成了殿堂級的電影經典,讓那些偏愛史詩的導演們暗自模仿。
邪惡如何將美麗鍛造成武器?極權主義藝術的魅惑從何而來?觀眾為何痴迷或者臣服於它?
【來自歷史深處的希特勒美學】
一個來自林茨的年輕畫家流落藝術之都的街頭,一遍遍摹畫奧地利新古典主義時代的繪畫,勾畫心目中象徵德意志精神的教堂的草稿。他仍能觀賞到席勒的《威廉·退爾》和華格納的《黎恩濟》,手邊也許就有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做註解。有朝一日,這位名叫希特勒的藝術家(至少他自認為是)將把世界版圖作為自己的畫布,創造出不可一世的“藝術”奇觀。同時,毀滅掉更多的美好。
【音樂:華格納奏出的主旋律】
華格納肯定無法想像,他的極具感染力的表現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反抗暴政精神的音樂作品,竟然這樣成了他死後6年才出生的一個人的精神嚮導,這一個人叫希特勒。
【建築:坍塌的“日耳曼尼亞”】
宏偉的建築是消除我們民族自卑感的一劑良藥。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話來領導一個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須能建造一些能讓民眾感到自豪的東西,那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築。這並不是在炫耀,而是給一個國家以自信。
【電影:帝國的浮屍】
在第三帝國最高導演戈培爾的主導下,整個納粹德國時期共生產1363部影片,絕大部分是軍政宣傳片和娛樂片,前者發揮向民眾灌輸納粹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後者則是為了讓民眾逃避現實,以便更容易服從管理。
【藝術品:為了元首的畫廊】
不僅是希特勒,許多歷史上的政治強人都曾經堅信,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地位與國家政治強弱成正比。正如資助文藝復興為美第奇家族贏得了政治上的尊貴榮耀一樣,希特勒也寄希望於在藝術中表達政治意圖,用“合乎官方品味”的藝術繁榮彰顯國家政權。
【極權藝術的時代同志】
極權主義美學的真正意義是,它框范了統治者與藝術家之間的主僕關係。鐵蹄踏過一個個藝術名城、在世界版圖上肆意塗抹的獨裁者,是極權政體中最高的“藝術家”。他們有權決定誰配做藝術家,誰只適合去集中營和古拉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