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成立於2001年12月,是在原成都理工學院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勘察與機電工程系(機電工程部分)、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部分)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教學-科研型學院。學院具有博士、碩士和學士三個辦學層次,現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點、6個碩士點及1個工程碩士點,8個本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2001年12月
  • 類別:公立
  • 所屬地區:成都
歷史沿革,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校專業,學院領導,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作為學院主體之一的原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以下簡稱核工系),是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於1956年籌建於原北京地質學院,是我國當時在重點學院中組建的重點系。組建該系的目的是培養勘查發展核武器的核原料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此設定了“放射性地質”、“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和“稀有分散地球化學”三個本科專業。出於保密目的,該系以代號命名,對外稱“三系”。1958年,三系對專業進行了首次調整,將“稀有分散地球化學”專業歸併入“放射性地質”專業。1961年,三系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1965年,國家出於對重點專業保護的需要,將該系整建制遷入當時的成都地質學院。
遷入成都地質學院後,該系繼續沿用“三系”系名。1978年,以“放射性地質”與“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為基礎,“放射性地質與勘探”獲得首批招收研究生資格,並於1981年1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82年“放射性地質與勘探”首批獲得招收博士研究生資格,並於1984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成為當時我國為數不多的能授予相應學科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的學科點。1992年,“放射性地質與勘探”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學科,1994年,又獲準為地質礦產部部級重點學科。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1986年,對所屬的本科專業進行了調整,在重新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將原“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專業改造成為“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系名也改為“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1992年,在原國家教委組織的專業目錄調整中,系對本科專業進行了第二次調整,以“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專業為基礎,構建了“核技術套用”與“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兩個本科專業。1993年,成都地質學院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成都地質學院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遂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核原料與核技術工程系。1995年,“放射性地質”專業停止對外招生。1998年,根據教育部新頒布的本科學科、專業目錄,“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歸併為“礦產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專業;“核技術套用”與“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分別調整為“核工程與核技術”與“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並經重新申請獲批准“核技術套用”碩士學位授權點。同年,建設獲準“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碩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以原“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雄厚的師資資源、突出的科研和優勢的學術水平為基礎,申請“地球化學”專業博士點並獲批准。2001年,重新申請“地球化學”本科專業獲批准,從而使學院擁有“地球化學”(理科)專業的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
原屬勘察與機電工程系的專業包括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工業設計兩個專業。
成都理工學院勘察與機電工程系是在始建於1956年的原成都地質學院的探礦工程專業的基礎上,於1959年正式建系的。建系伊始,僅開設有“探礦工程”1個專業。1974年以後,陸續獲準新辦了“勘察工程”本科專業,“石油鑽井工程”、“礦山機電”、“普通機電”、“鑽井工程”、“地基基礎工程”、“工程造價管理”、“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等專科專業。1989年,建設獲準“探礦工程”專業碩士點。1993年成都地質學院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後,為了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西部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經主管部門批准,於1997年創辦了“工業設計”本科專業,1999年創辦了“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2000年在“工程造價管理”專科專業的基礎上獲準新辦了“工程管理”本科專業。1998年,根據專業目錄調整,“探礦工程”碩士點歸併到“勘察工程”碩士點。2001年按教育部引導性本科專業目錄重新申報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獲批准。到2001年9月組建成都理工大學時,工業設計專業已有1屆本科畢業生,原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已經在按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進行專業培養。

教學建設

學院下設核技術工程系、測控工程系、地球化學系、電氣工程系、機械、工業設計系等六個教學-科研系和工程圖學教學部及金工實習基地;配備有核技術實驗室、地球化學實驗室、自動化實驗室、測控技術、機械工程實驗室、工業設計六個專業實驗室;工程圖學實驗室和金工實習基地兩個校級實驗室;建設有“放射性檢測與防治中心”、“測控技術工程中心”、“機械工程中心”和“同位素地質實驗中心”等四個科研開發基地。依託於學院的四川省“地學核技術”重點實驗室、鈾礦勘察基地、中國自動化學會全國ASEA培訓中心和工程培訓中心,為學院的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條件技術支撐。

學科建設

地球化學專業
學科專業簡介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和部分天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學科。它具有基礎學科和套用基礎學科兼而有之的特點,除廣泛套用於地球科學各領域外,近年來又迅速滲透到環境科學、生態學、生物學、醫學、農學和空間科學等學科領域,呈現出根深、枝挺、葉茂的興旺景觀。地球化學除對地球科學的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外,並開始參與到社會經濟多種領域,為緩解人類面臨的資源緊缺局面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技術。可以相信,在 21 世紀,地球化學在上述諸多領域的迅速發展,將對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的改善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專業
攻讀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專業簡介
“ 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 ” 屬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在原 “ 放射性地質與勘探 ” 學科的基礎上發展建立的。該學科於 1992 年被批准為四川省首批重點學科,建有我國核技術在地學中套用唯一的 “ 地學核技術 ”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該專業師資隊伍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健全,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科研成果顯著,獲得多項國家科學進步獎、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及國家專利,為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礦產普查與勘探
攻讀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專業簡介、特色與優勢
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是在先進的地質理論指導下,正確地認識地質實體,深入研究各種礦產資源的地質背景、形成過程、富集規律和保存條件,對礦產資源的儲量進行經濟評價和預測。針對不同礦產,提出合理的勘探開發方案,不斷完善和創造先進的技術方法、手段,提高勘探成功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研究對象是複雜的地質實體,根據研究的地質對象,可分為油氣礦產和固體礦產兩個研究領域。我校在這兩個領域具有明顯優勢,被首批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

學校專業

學院以核技術及套用、地球化學和礦產普查與勘探為優勢特色學科,以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核工程與核技術、地球化學、工業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等為骨幹本科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和“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兩個本科專業已經建設成為四川省的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學院領導

葛良全,男,1962年7月生,安徽省潛山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現為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院長、四川省“地學核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四川省核學會常務理事;被科技部和國土資源部聘為國家863計畫重大項目和主題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
該同志長期從事於核輻射探測與信息技術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儀器研製和套用研究,致力於將核科學技術套用於地質研究、礦產資源勘查、礦山開採和環境調查與評價等領域。先後承擔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CRP項目1項、國家863計畫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和10餘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先後開發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數位化航空伽瑪能譜測量系統、新一代高靈敏度手提式X射線螢光多元素分析儀、拖曳式海底X射線螢光探測儀、輕便型伽瑪能譜儀、大氣氡和壤中氡測量儀、輕便型宇宙中子測量儀等核地球物理儀器,以及相配套的技術方法,並在我國地礦行業得到廣泛推廣套用,取得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出版專著2部,教材1本;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被SCI、EI收錄20餘篇;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10餘次(特邀3次)。獲國家專利10餘項。
陳友良:男,48歲,博士,教授。從事鈾與多金屬礦產的地質生產、科研、管理與教學工作28年,曾擔任核工業280研究所總工程師、所長,於2009年作為人才引進至成都理工大學,現擔任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副院長。現為四川省地質學會理事,四川省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評審。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完成國家級、省級及局級鈾礦地質科研與生產項目20餘項,其中主持10餘項。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部級三等獎1項。在《地質論評》、《鈾礦地質》、《四川地質學報》、《岩石礦物》、《礦物學報》等公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2002年被四川省地質學會授予第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成功大道與芙蓉路交叉口西南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