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鎮

成山鎮

成山鎮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海岸線100華里,面積122.58平方公里,轄 59個行政村,10個居民委員會,42570人(2017),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好望角"--天盡頭、中國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天鵝湖的所在地,是祖國海岸線上最早見到日出的地方,是中國大陸距離韓國大陸最近的地方( 94 海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成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榮成市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區碼:264319
  • 面積:122.58平方公里 
  • 人口:42570人(2017) 
歷史沿革,氣候,區劃,工業,農業,文化,經濟情況,發展前景,旅遊資源,重點鎮名單,

歷史沿革

成山鎮歷史悠久,據考證,我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秦始皇、漢武帝等都到過這裡,留下許多古蹟和傳說。明朝洪武年間(公元 1398 年),魏國公徐輝祖在此設衛戍邊,取名成山衛。明末最有作為的登萊巡撫袁可立曾經致力於提升成山的防衛和級別。《明熹宗實錄》:“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以地震再儆,疏陳修備實事:一設將領,謂登萊之皇城島兩游擊及成山、威海等處俱繫緊關衝要,宜添設欽依以重事權。”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河東總督王士俊清理封疆,改成山衛為榮成縣。 1944 年榮成縣遷址崖頭,人們習慣上把成山衛稱為"老榮成"。
成山鎮歷史悠久,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駕臨成山頭拜日。清末屬朝陽都。民國初期屬第一區。1930年屬第二區。
1940年12月屬第一區、第四區。1941年3月屬第三區。1942年2月屬成山區。1950年9月屬第五區。1955年9月屬成山區。
1958年3月屬城廂鄉(原城廂和大崗2鄉合併),同年9月改為成山公社。
1966年8月,改稱城廂公社(1982年2月改稱成山衛公社)、蒲家公社(原成山公社劃出22個自然村,同年改稱龍鬚島公社)。
1984年4月分別改為成山衛鎮、龍鬚島鎮。
1995年,成山衛鎮東與龍鬚島鎮接壤,東南臨黃海,南與馬道鎮交界,西與埠柳鎮、港西鎮毗鄰,北瀕黃海,面積7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1千米,人口7196戶、22136人,轄54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成山衛。
1997年,轄天鵝湖、馬山2個居委會和成山一、成山二、成山三、成山四、成山五、成山六、西北泊、黃埠、康村、落龍灣、墩東夼、宮家莊、黃埠山前、北鄭家、岳家莊、南曲格、北曲格、瓦房姚家、石水河西、吳家疃、石水袁家莊、王家疃、李家莊、葛家、北鹽灘、南鹽灘、坓後、溝劉家、南泊子、北泊子、溝黃家、秦格、窯上、肖水河、車祝溝、馬山寨、唐家莊、夏疃、小崗南頭、馬山大疃、瓦夼、仙人橋、柳夼、東張家莊、城東郭家、磨山、沙溝、馮家莊48個行政村。
1995年,龍鬚島鎮位於榮成市東北半島上,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西與成山衛鎮為鄰,面積27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5.5千米,人口5106戶、16768人,轄20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大西莊。
1997年,轄富龍、新星、華龍3個居委會和大西莊、大崗、松埠嘴、蒲家泊、馬家疃、禮村、小石家泊、大石家泊、河口、西霞口、東霞口、臥龍、落風崗、小西莊、泊南崖、瓦房莊、侯家莊、東崗18個行政村。鎮因駐地南有龍鬚島(半島)得名。
2000年6月,撤銷龍鬚島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成山衛鎮。
2002年7月31日,魯政函民字[2002]50號文批准,成山衛鎮更名為成山鎮。轄天鵝湖、新星、華龍、富龍、成漁、馬山、西霞口、東霞口、河口、禮村、落鳳崗11個行政村,成山一村、成山二村、成山三村、成山四村、成山五村、成山六村、北曲格、南曲格、柳夼、仙人橋、瓦夼、馮家莊、沙溝、磨山、岳家莊、墩東夼、西北泊、小崗南頭、宮家莊、康村、城東郭家、東張家莊、黃埠、北鄭家、黃埠山前、石水河西、吳家疃、石水袁家莊、王家疃、窯上、李家莊、北鹽灘、肖水河、車祝溝、馬山寨、瓦房姚家、秦格、溝黃家、北泊子、葛家、南鹽灘、夏疃、馬山大疃、溝劉家、南泊子、後、泊南崖、侯家莊、大崗、蒲家泊、小石家泊、馬家疃、大西莊、小西莊、瓦房莊、東崗、臥龍、松埠嘴、大石家泊59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

氣候

成山鎮年平均氣溫 13 ℃,屬典型溫帶海洋性氣候。 1992 年自費創辦了天鵝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境內有成山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天鵝湖國家級自然動物保護區,興建了星級涉外賓館,建有占地 3800 畝的放養式野生動物園,開通了海上、空中旅遊航線,成立了國際國內旅行社,年接待中外遊客 50 多萬人次。

區劃

成山一村明洪武年間設衛,名成山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榮成縣,裁衛成村,村以衛為名。1930年劃為五村,此村名永安村。建國後按序號稱城廂一村。1981年該村更名成山一村。295戶。
成山二村明洪武年間設衛,此村名永泰村。建國後按序號稱城廂二村。1981年更名成山二村。321戶。
成山三村明洪武年間設衛,此村名天順村。建國後按序號稱城廂三村。1981年更名成山三村。260戶。
成山四村明洪武年間設衛,此村名文興村。建國後按序號稱城廂四村。1981年更名成山四村。197戶。
成山五村明洪武年間設衛,此村名正陽村。建國後按序號稱城廂五村。1981年更名成山五村。297戶。
北曲格元至元年間, 曲姓建村, 名曲格。後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北曲格。420戶。
南曲格元至元年間, 曲姓建村, 名曲格。後分成兩村,該村按方位稱南曲格。111戶。
柳夼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多柳樹的夼地,故名柳夼。132戶。
仙人橋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北海邊有一巨石似橋,人稱仙人橋,故以此命村。84戶。
瓦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夼地,民以燒磚瓦為業,故名瓦夼。43戶。
馮家莊明崇禎年間,馮姓建村,故名。90戶。
沙溝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沙溝之畔,故名沙溝。109戶。
磨山明正德年間,袁、蔡、劉三姓遷此分建三村,名袁家莊、蔡家莊、小崗頂。後三村合稱東三村。1981年更名磨山。96戶。
岳家莊明建文年間,岳姓建村,故名。430戶。
墩東夼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煙墩之東夼地,故名墩東夼。114戶。
落龍灣清康熙年間,盧姓建村,名盧家莊。後以村臨落龍灣更名。48戶。
西北泊清鹹豐年間建村,因村處衛城西北之泊地,故名西北泊。65戶。
成山六村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衛城北,名城後,後改稱武寧村。建國後按序號更名城廂六村。1981年更名成山六村。254戶。
小五隊1916年,蔡風亭建村,名蔡風亭。公社化時屬成山六村第五隊,稱小五隊。屬成山六村村委會轄。
城東郭家明崇禎年間,郭姓建村,名郭家莊。1981年更名城東郭家。123戶。
東張家莊明洪武年間,張姓建村,名張家莊。1981年更名東張家莊。53戶。
小崗南頭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小崗之南,故名小崗南頭。132戶。
宮家莊元至大年間,宮姓建村,故名。144戶。
康村明嘉靖年間建村,原名筐村。後以吉祥佳言,更名康村。170戶。
黃埠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黃埠山,故名黃埠。198戶。
北鄭家清順治年間,鄭姓建村,名鄭家。1981年更名北鄭家。201戶。
黃埠山前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黃埠山之陽,故名黃山。後更名黃埠山前。98戶。
石水河西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石水河西岸,故名。206戶。
吳家疃明萬曆年間建村,原名穿道石水。後吳姓遷入更名吳家疃。41戶。
石水袁家莊明永樂年間,袁姓徙至石水河畔建村,故名。49戶。
王家疃明崇禎年間,崔姓建村,名崔家莊。後王姓遷入,更名王家疃。42戶。
窯上明萬曆年間,孫姓建村,以燒窯為業,故名窯上。138戶。
李家莊清康熙年間,李姓建村,故名。34戶。
北鹽灘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海灘,以燒鹽為業,故名鹽灘。後同族在村南又建一村,故該村以方位改稱北鹽灘。60戶。
南鹽灘清康熙年間建村,村臨海灘,因村位於北鹽灘之南,故以方位稱南鹽灘。47戶。
肖水河明嘉靖年間,肖姓建村,名肖家莊。後以村臨河,更名肖水河。62戶。
車祝溝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溝畔,修築衛城時,運料車輛、人馬常在此地休住,故名車住溝。後演變為車祝溝。117戶。
馬山寨明隆慶年間建村,因村處馬山,且臨兵寨,故名馬山寨。122戶。
唐家莊清順治年間,唐姓建村,故名。109戶。
瓦房姚家明崇禎年間,姚姓建村,因地處古瓦房遺址,故名瓦房姚家。51戶。
秦格清順治年間,秦姓建村,故名。78戶。
溝黃家清乾隆年間,黃姓建村,名黃家莊。1981年更名溝黃家。94戶。
北泊子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北泊子。119戶。
南泊子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臨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為兩村,該村以方位稱南泊子。124戶。
葛家明永樂年間,葛姓建村,故名。65戶。
西公鵝嘴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形似公鵝嘴半島之西,故以方位稱西公鵝嘴。78戶。
東公鵝嘴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形似公鵝嘴半島之東,故以方位稱東公鵝嘴。343戶。
夏疃清順治年間,夏姓建村,故名。120戶。
馬山大疃明萬曆年間,呂姓建村,因兄弟中排行老大,故名大疃。1981年更名馬山大疃。71戶。
馬山張家清嘉慶年間,張姓徙此建村,名張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40戶。
馬山蔡家清順治年間,蔡姓徙此建村,名蔡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57戶。
馬山劉家清乾隆年間,劉姓徙此建村,名劉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90戶。
馬山王家清雍正年間,王姓徙此建村,名王家莊。1981年以村臨馬山更為今名。70戶。
溝劉家清順治年間,李姓徙至溝畔建村,名溝李家。後劉姓遷入,更名溝劉家。97戶。
?後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返映?之北,故名?後。96戶。

工業

成山鎮工業形成了以紡織、化工、食品、機械、保健品、建材、飼料”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針織服裝、電子部件、軸類模具、理石板材、造船、複合肥料、木製品等80多個品種。
其中低值魚綜合加工利用項目被列為山東省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鴻洋神”牌深海魚油膠丸,成為全國同類產品中首家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質認證的產品。全鎮工業企業208個,其中鎮辦獨立核算企業43個,合資企業23個,獨資企業35個,村辦企業35個,村以下工業企業62個,個體工商戶600個。

農業

成山鎮共有耕地4萬畝,果園1萬畝,菜園7000畝,丘陵、平原地帶土質較好,適宜糧、油作物生長,主要農產品有小麥、花生、玉米、地瓜、大豆、蔬菜。建起了名優特新水果豐產基地、雪松基地、生豬飼養基地、大棚蔬菜基地、黃芩栽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等六大農業示範基地,菜園300公頃,生豬存養量6000多頭,奶牛存養量1700頭。

文化

成山鎮歷代尊師重教,人才輩出。明宣德二年(1427年)設有學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衛置縣,改學宮為縣學。嘉慶十四年(1809年)知縣張畲建成山書院。
成山書院久負盛名,清代大學士、刑部尚書王士禎,歷下詩人王苹等都曾主持過成山書院。清代170年中,榮成就走出了10名進士,50名舉人,462名貢生。
曾就讀於成山書院的知名學者有:清末進士,曾依法懲處李鴻章的悍奴、纂修《山東通志》的孫葆田。民國初年著名教育家、辛亥革命先驅,有“南蔡(蔡元培)北鞠(鞠思敏)”之稱的鞠思敏等。光緒三十年(1904年),成山書院改為榮成縣官立高等國小堂。
1931年改名為榮成縣立第一國小,1934年改為榮成縣立城內國小。曾在這裡就讀或工作過的著名人士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谷牧、榮成早期共產黨員孫繼周、解放軍著名將領李耀文、膠東地區早期革命領導人曹漫之、原黑龍江省副省長王軍、中國著名民族語言學家馬學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業立等。

經濟情況

成山鎮是榮成市的經濟強鎮,2003年全鎮經濟總收入 45 億元,經濟純收入 10 億元,財政收入 7800 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00 元,人均儲蓄餘額 2 萬元,是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鎮。
成山鎮漁業發達,現有漁業生產單位 32 個,具有億元資產以上的集團公司 6 處。年水產品產量達40萬噸,漁業總收入 39 億元。全鎮擁有漁船多 378 艘, 10.2 萬馬力。擁有 5 萬畝淺海養殖區,各類育苗養殖車間 8 處,養殖網箱 1000 多個,鮑魚、海參、海膽、魚類等精優品種存養量達多 9000 萬頭(尾)。
成山鎮形成了以"紡織、化工、食品、機械、保健品、建材、飼料"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其中低值魚綜合加工利用項目被列為山東省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深海魚油膠丸,成為全國同類產品中首家通過 ISO - 9002 國際質量體質認證的產品。
成山鎮建起了名優特新水果豐產基地、雪松基地、生豬飼養基地、大棚蔬菜基地、黃芩栽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等六大農業示範基地,菜園 300 公頃,生豬存養量 6000 多頭,奶牛存養量 1700 頭。

發展前景

成山鎮擁有全國第一家村級自辦的國家一類開放港口龍眼港,建有萬噸級泊位 5 個,千噸級以上泊位 5 個,開通了到香港、日本、韓國的國際貨運航線;
2001 年 10 月 18 日開通了至韓國平澤港的客貨輪運輸業務,每周三個班次,開辦了到日本大阪、神戶的貨櫃裝運業務。擁有全國最大的村級遠洋輪船公司,通過了 ISMD 認證共有國際國內運輸船隻 16 艘,總噸位 3 萬噸,海運業營運年收入 2 億元。
成山鎮是榮成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創辦的占地 1 平方公里的龍眼港出口加工區,已實際利用外資 1000 多萬美元。河北亞太集團投資 2 億元興建的占地 200 畝的中韓商品交易中心,實際利用外資 3600 多萬美元。從事中韓貿易的客商已達 300 多家。

旅遊資源

成山頭
又名成山角、天盡頭,有“中國好望角”之稱,是中國大陸伸向海洋的最深處。海拔200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公里,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
西連蜿蜒巍峨的成山山脈,群峰蒼翠,大海浩瀚,峭壁巍然,巨浪飛雪,氣勢恢宏。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歷代帝王及當今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來此巡視、考察。
據當地出土文物證明,早在1萬多年前,先民就在這裡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很早以前,民間認為成山是日神所居之地,便在此祀奉八神之一的“日主”。周代成山冠名為“朝舞”,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後,在此修日主祠,拜日神,迎日出。秦始皇封疆出巡,曾兩次登臨成山拜日。漢武帝東巡,至少三次臨成山“禮日”。秦皇漢武的多次登臨,給成山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
秦始皇東巡,在此留下了“秦橋遺蹟”“秦代立石”“射鮫台”“始皇廟”及李斯手書“天盡頭、秦東門”等古蹟。漢武帝東巡海上,拜日主祠,觀日出,建成山觀,作《赤雁歌》。今成山頭遺址位於三山子及山前坡地上。範圍包括三山子、天盡頭、東西井樓子和南馬台等,屬於山崗坡地。
現存地面文物有始皇殿、燈樓、燈塔、秦代立石等。今始皇殿為清代重建。燈樓是道光元年(1821年)道人徐復昌所建,為便利航船,避免海難。燈塔為近代建築,英人始建於1874年,1950年重建,1995年在南側又建新塔。秦代立石,位於三山子南峰,石灰岩質,剝蝕嚴重。現高120厘米、寬145厘米、厚45厘米。面南稍偏,據正面剝落石茬推算,原厚應為75厘米。舊志無載,古詩稱之為“殘碣”。《太平寰宇記?成山望海台》引《齊記》,“始皇欲渡海,立石標之為記。”“殘碣”為秦代所立的石標。
始皇廟
坐落在成山峰下陽坡上,原為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後當地民眾改建為始皇廟,是至今全國唯一紀念秦始皇的廟宇。
廟內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東殿東後宮、鄧公祠、鐘樓及戲台等建築。大殿青磚紅柱,飛檐凌空,殿內始皇塑像金面王冠,神態威嚴。鄧公祠內保存有光緒皇帝詔彰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御碑,及始皇廟第一代修廟人、第一位老道長徐復昌羽化後的坐棺。
榮成古城
成山頭既是海上南北交通要衝,也是軍事重地。三國、隋唐、明清,此地均有兵事發生。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為抗擊倭寇竄犯,開國皇帝朱元璋命襄武王湯和置成山衛。成山衛是沿海59座衛城中最重要的衛城之一。成山設衛後,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統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創建石城。石城周長3280米,牆高6米,厚7米,設4門。
東名“永泰”,西名“天順”,南名“文興”,北名“武寧”。清康熙七年(1668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發生強烈地震,衛城城牆,城內衙署、民居坍塌達百分之四十。今僅存北城門門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頒旨撤衛置縣,並親賜縣名“榮成”。至今人們習慣稱此地為“老榮成”。
清朝撤衛設縣後,首任榮成知縣為江蘇高郵人羅克昌於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縣衙,修補原衛城城牆及建設城內設施。縣城建築仿照紫禁城建築樣式,號稱“小北京”。天壇、地壇、文廟、城隍廟,兩個戲樓,應有盡有。據說修建縣城請的是北京匠人,費用由朝廷直接撥款。
今“老榮成”歷經600年風雨滄桑,北城武寧門仍雄姿不減。當年的文廟石牌坊位於城內四村,袁家忠孝牌坊、晏公石牌坊位於城內一村南北大街,胡家貞節石牌坊位於城內二村南北大街,木製“五卅”紀念坊位於城內三村老縣衙西南側。此4個牌坊,至今是成山人心中的傳統寄託。
遍於城內外的城隍廟戲樓、文武帝君廟戲台、文廟、天壇、魁星閣、火神廟、三官廟、晏公廟、呂祖閣、老縣衙、監獄、城隍廟、水師營、城沙寨子軍寨、墩東夼煙墩等古遺址,大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省級天鵝湖旅遊度假區
背靠萬畝林海,懷抱萬畝天然瀉湖——月湖,與城西朝陽港組成的湖泊濕地,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之一。
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上萬隻白天鵝從俄羅斯西北利亞、內蒙和新疆地區來此越冬,並有數萬隻野鴨、灰鶴、黑雁、海鷗、丹頂鶴等上百種留鳥、候鳥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在此棲息。屆時成千上萬隻天鵝和各種鳥類匯集湖中覓食、戲嬉、奮飛的壯觀景象,令人嘆為觀止。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柯岩夫婦,1985年到成山觀光時,曾揮筆寫下了兩首詩:
天涯地角成山頭,千古興亡去悠悠。
秦橋入海渺難辨,霧笛長鳴過新舟。
山言海語論不朽,英雄異代各千秋。
甲午悲歌沉致遠,日主祠下起新樓。
成山鎮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聞名遐邇的長壽之鄉,長壽老人,長壽村也越來越多,引來北京、天津、廣州、大慶、香港和台灣等地以及韓國、日本等國家無數友人來此置房定居。

重點鎮名單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發布了全國重點鎮新名單,共3675個鎮,我市的成山鎮和俚島鎮入選。
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重點鎮確定後,各地各有關部門將按照提高質量、節約用地、體現特色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對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予以扶持。
國家有關部委也將研究制定加強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重點鎮建設發展。
成山鎮、俚島鎮在人口規模、區位優勢、發展潛力、規劃管理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符合重點鎮評選標準。入選重點鎮後,有望享受更多政策扶持,以發揮其在當地城鎮化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