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驛

懷遠驛

宋官署名。屬鴻臚寺景德三年(1006)置,以侍海南諸國進貢使節。掌交州、龜茲占城、大食、注輦、于闐、甘州沙州、宗歌等地貢奉與通使事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遠驛
  • 屬性:宋官署名
  • 鴻臚寺
  • 時間景德三年
概念來源,歷史沿革,

概念來源

永樂三年(1405年),官府命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市舶司設立驛館,以招待海外諸番朝貢使。在福建的叫來遠驛,在浙江的叫安遠驛,在廣東的名叫懷遠驛,各驛皆設驛臣1人,管理接待工作。懷遠驛有房屋120間,地址在今廣州市十八甫路。

歷史沿革

我國封建時代,常把接待遠方來客稱為“懷遠”,又把供給遞送公文來往使節、官員暫住和換馬的場所稱作“驛”。早在宋代,官府在古西湖藥洲上(即今廣州教育路南方戲院附近)改奉真觀為懷遠驛,專供外國使者、商人下榻和從事貿易活動。
明永樂四年(1406年),在城外蜆子步,即今西關十八甫路附近,設立懷遠驛。懷遠驛由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官方機構“市舶司”管理。中國官吏在這裡檢查外國船隻運來的貨物,並進行抽稅和收購,有時還把國家有關規定在這裡張榜公布。而外國人可以在這裡通過從事中介貿易的商人——“牙人”,把中國官府收購後剩下的貨物賣出,買回中國產品。
到了清康熙年間,隨著珠江北岸向南伸展,原位於江邊的懷遠驛已遠離江岸,在其南面出現了十三行夷館。從此,懷遠驛就被十三行夷館所取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