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德縣(同名地區)

懷德縣(同名地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該鎮位於公主嶺市中部,幅員面積439平方公里,人口10萬人。下轄一個街道辦事處,9個居民委,49個行政村,412自然屯,總人口10萬人。其中鎮內3.5萬人,絕大多數都是漢族。懷德鎮交通便利,東至省會長春32公里,西至四平市區80公里,南至公主嶺市45公里,北至長嶺縣40公里,距京哈高速公路和102國道4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吉林省十強鎮”。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建設為省級工業集中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懷德縣
西漢置,東晉僑置,南朝宋置,隋、唐、宋置,唐置,北宋置,遼置,清置,

西漢置

西漢高帝時(前206—前195),置懷德縣(故址在今陝西富平縣華朱鄉懷陽城附近),屬內史。景帝時(前156—前141),屬左內史。武帝時(前140—前87),屬左馮翊。新莽時(9—23), 屬列尉大夫。東漢(25—220)初,並懷德縣入頻陽縣,屬左馮翊。《漢書·地理志》 左馮翊作褱德縣。

東晉僑置

東晉大興三年(公元320年)在江乘縣(今南京市)境內僑置懷德縣,屬丹陽郡。鹹和“土斷”(時在公元326—334年)後,懷德縣更名為費縣,有實土,屬南徐州琅琊郡。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廢。

南朝宋置

一、南朝宋初置,屬初安郡。治所在今河南確山縣西北。大明間廢。北魏延興二年(472)復置,隋開皇三年(583)廢。
二、南朝宋大明五年(461)置,屬臨江郡,後屬秦郡。治所在今南京市浦口區西。南齊復屬臨江郡,東魏屬臨滁郡。後廢。

隋、唐、宋置

懷德縣,縣治在今廣東省信宜市池洞鎮太安圍底街,轄地包括現在信宜全市,廣東省高州市的馬貴、古丁、深鎮以及羅定縣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 ,廣西北流市大倫鎮、白馬鎮、扶新鎮一帶。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郡名為懷德郡懷德縣,意取感懷隋王朝之德,縣轄地不變。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縣址在今鎮隆鎮八坊村,信義(信宜)置縣始此;析懷德縣地置潭峨縣(以潭峨江得名,縣址在舊縣村)。
同時,設南扶州,轄懷德、信義、潭峨3縣(即轄原懷德縣地),州治遷到信義縣治。
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木威村),析懷德縣地置扶萊縣(今廣東省信宜市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大倫鎮、白馬鎮一帶),二縣隸屬南扶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竇州,轄懷德、信義、潭峨、特亮、扶萊5縣。稱信義為竇州。
唐乾封二年(公元667),把懷德地置扶萊縣劃歸了東峨州,總章二年(公元669),改屬禺州。(《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八之扶萊廢縣)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懷德、信義、潭峨、特亮縣,併入信義縣,仍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名信宜縣,該懷德縣時歷374年始廢置。

唐置

一、 唐武德三年(620)置桃州(治綏安,即今安徽廣德桃州鎮),領綏安、桐陳、懷德3個縣,屬桃州。治所在今安徽廣德、郎溪二縣境。七年(624)廢入綏安縣,時歷四年。
二、 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宥州,境置延恩、歸仁、懷德三縣。治所在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寶應後省。

北宋置

宋大觀元年(1107年),在河池縣境設定庭州,河池縣改名懷德縣,縣置在今河池鎮河池街西里地的外韋村。大觀二年(1108年),懷德縣設安遠寨。大觀四年撤(1110)州廢,復為河池縣,時歷三年。

遼置

遼置,為祥州治。治所在今吉林農安縣東北萬金塔鄉東北蘇家店。後廢。

清置

清光緒三年(1877)置,屬昌圖府。治所在八家鎮(今吉林公主嶺市北懷德鎮)。民國初屬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直屬遼寧省。1931年遷公主嶺鎮(今公主嶺市)。1945年屬吉林省。1985年改設公主嶺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