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婁山關

憶秦娥婁山關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的詞作,通過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全詞只寫了中央紅軍的一次戰鬥,卻是對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折射,篇幅雖短,“份量”很重。它使人在獲得強烈感染的同時,欣賞到高超的藝術技巧。這是真正的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秦娥·婁山關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憶秦娥·婁山關》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毛澤東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 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婁山關:遵義市之北,從四川入貴州的要道。
2.烈:猛烈,強勁。
3.長空:遼闊的天空。
4.碎:細碎。
5.咽:聲音阻塞低沉。
6.漫道:莫道。

白話譯文

西風正壯烈地吹著,遼闊的天空中大雁鳴飛,地上寒霜遍地,凌晨曉月當空。紅軍戰士踏著寒霜,迎著凌晨曉月飛速前進,嗒嗒的馬蹄聲密集細碎,軍號聲聲沉鬱低回。不要說雄關如鐵堅固難催,如今讓我們再破雄關,越過它向前。戰鬥結束已是傍晚時分,越過雄關,看那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創作背景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義會議開了三天,隨後紅軍就經婁山關北上四川,想和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合。二月五日,在一個叫“雞鳴三省”(四川,貴州,雲南)的村莊,博古把軍事指揮權正式移交給毛澤東。上任伊始的毛澤東求勝心切,敵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沒料到四川辣子們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紅軍折兵數千,敗下陣來。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的這一長征初始目標,回貴州攻打戰鬥力薄弱的黔軍。這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黔軍企圖憑婁山關天險力阻紅軍,會合川軍、滇軍和中央軍聚殲紅軍於雲貴川交界處。彭德懷親自帶兵以急行軍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搶占婁山關,接著幾天,又在婁山關周圍殲敵二個師,取得了自從慘敗湘江,損失一半人馬以來的長征途上的第一個大勝利。這首詞,應該是作於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作品鑑賞

據筆者所見,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詞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己對這首詩的解釋(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讀了郭沫若對這首詩的賞析後,將郭沫若的內容全部刪去,並以郭沫若的口氣在清樣的四邊空白處寫了一段對這首詩的注釋性文字):“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後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告訴我的。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但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直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2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占遵義。詞是後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說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這首詞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黨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此詩所寫的就是當年2月26日紅軍先銳重占婁山關後,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機關跟進途中經過婁山關時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釋的情況:“詞是後來追寫的,……”毛主席追憶了當時的風物及心情。
此詞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
接著第二句,淒婉悠長的景致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迴腸盪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可以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淒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盪,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里,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話也說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七首詩),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悽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占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後二行讓人有一種仿佛親眼見到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望萬里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我們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說出這兩句詩,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決心,樹立必勝之決心,克服萬重困難,以致於最後獲得成功。它對於升華我們的精神起到了某種神奇般的效應,有某種神秘的符語般的力量。
我們皆知毛澤東一生寫下許多政論文和軍事論文,這些大都結集在《毛澤東選集》中。毛澤東的政論文章明白曉暢、大氣磅礴,又高屋建瓴,說理透徹。這些文章大多創作於戰爭時期,有對時政的分析,有對形勢的判斷,有對戰爭的宏論,有對救國救民的構想,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此我們可知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為一位軍事家的縱橫捭闔。
毛澤東不只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詩人,一位感情豐富、才氣縱橫的詩人。他不只是馳騁政壇,策馬疆場,也曾暢遊於中國浩瀚的詩詞王國,創作出雄奇瑰麗的詩篇。翻開毛澤東詩詞,我們更走進了他的詩歌世界,同時也走進了這位一代偉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毛澤東的詩詞雖然仍依聲韻,遵音律,採用中國傳統的舊體詩的形式,但他卻是“舊瓶裝新酒”,為舊體詩的形式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容。採用舊體詩的形式,乃是因為毛澤東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很深,他沉浸其中,博通經典,而他處的時代風雲際會,滄桑巨變,又不得不讓他這箇中共領導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時代潮頭,左右中國近代史的方向和進程。年輕的毛澤東心懷家國壯志,身歷困苦舛桀,時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為離亂奔波,交織成一首雄渾悲壯的命運交響曲。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體驗讓他有了深厚的感情積澱和豐富的創作素材,發言為詩,又或為詞,便成了他真實感情的寫照和當時時代狀況的折射。他的詩詞基本風格便往往會慷慨激昂,氣勢如虹。“指點江山,激昂文字”,貫注了作者多么豪壯的感情!在紅軍長征和解放戰爭時期,艱難困苦,毛澤東保持樂觀主義精神,笑看戰場風雲,更體現他這一時期的詩詞創作中,“烏礞磅礴走泥丸”這樣的詩句是何等的豪壯,又是何等的胸懷。
當然毛澤東並非是我們想像中的“豪放派”,他也有婉約低徊之作,真情流露的表白。《賀新郎》一闋懷念楊開慧,“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真情之真切,語之婉麗不讓宋人佳作,而《蝶戀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驕楊君失柳”,又讓我們看出一代偉人晚年時期對亡妻深摯的懷念之情。我們稱許毛澤東詩詞的藝術價值,著眼於他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更著眼於他對於詩詞內容上的創新,我們讚嘆他對於語言典故熟練的駕馭程度,讚嘆他高度的成就,更加看重他詩詞中體現的精神和人格氣質。這些詩詞不只給我們藝術上的美感愉悅,更加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讓我們領略其中雄渾蒼茫的景象,感染其中樂天達觀、笑看風雲的大無畏和樂觀主義精神。
有人曾從技巧上批評毛澤東詩詞作品,認為有些作品沒有嚴格遵守音韻聲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語入詩詞的習慣,這些也許從傳統詩詞創作的角度該是成立的,但我們欣賞今人的作品,沒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標準苛求今人,亦步亦趨,以形式的來約束內容,恰恰相反,我們可以說,毛澤東的詩詞創作大膽創新,繼承古人又不拘泥於古人,形式上突破聲律的繁文縟節,不以內容遷就形式,內容上取材用語大大拓寬,表現了更廣闊範圍內的題材,表達了更豐富更綺麗的情感世界。
不走進毛澤東的詩詞世界,不仔細品味研讀他的詩詞作品,我們無法欣賞其精華,無法知其價值所在。下面只以毛澤東在長征初期的一首詞《憶秦娥–婁山關》為例。加以賞析,可窺其詩詞藝術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