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

《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是南宋詞人曾覿所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講行客之“傷"眼前邯鄲古道的連天衰草固足令人神傷,當年轉瞬即逝的繁華,也因現今的政治形勢和疆界的劃分而成為“不堪思憶”的東西了。下片緊承“古”“傷”二字,結穴於“空”這個觀念。全詞描寫了邯鄲道上的見聞,表達了作者懷古傷今的沉鬱情懷。作者用以虛襯實的表現手法,寄寓了作者對宋王朝割土分疆、國家衰微的悲痛之感,表達了作者的屈辱和慘痛又無法逃避痛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曾覿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
風蕭瑟,邯鄲古道傷行客。傷行客。繁華一瞬,不堪思憶。
叢台歌舞無訊息,金樽玉管空陳跡。空陳跡,連天衰草,暮雲凝碧。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憶秦娥:“憶秦娥”是詞牌名,雙調,共四十六字,有仄韻、平韻兩體。仄韻格為定格,多用入聲韻,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一疊韻。
  1.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2. 邯鄲:古趙國國都。
  3. 行客:遠行之人,這裡是作者自稱。
  4. 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
  5. 管:笛、簫一類的管樂器,此代指音樂。

白話譯文

蕭瑟的風聲,茫茫的原野。邯鄲,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雲集的北國名城,繁華一時的趙國古都,如今已是煙寒草衰,光沉響絕。
唯有那在疾風欲裂的古道上進著一隊人馬,面對這歷史殘跡,又怎能不翻湧起沉痛卻又無奈的反思?這,就是曾覿一行人的基本心境。

創作背景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身為賀金正旦副使的曾覿,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國,當他行進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邯鄲道上,望見叢台遺蹟,胸中的陣痛更不由得涌了上來,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以“傷”字為主線,悼古今,傷興亡。詞人望著如今己為陳跡的叢台,想到了曾經繁華一時的古都邯鄲,想到了曾建立赫赫功績的趙武靈王,想到了他“胡服騎射”的改革,想到了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而如今,繁華何在,英雄何在?所有的只是蕭瑟秋風、黃塵古道而己。“一瞬”中包含了多少的滄桑和血淚啊!“不堪”二字又足見詞人感傷之深,聯繫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詞人所不堪思憶的應當還有對南宋偏居一隅、失地未能收復的傷痛。古今之情以“不堪”兩字一語道出。
詞的下片從“空”字入手,寫叢台陳跡之蕭條。“叢台歌舞無訊息”等句,就明顯地透露出了這種渴望卻又失望,感傷而又悲涼的情緒。邯鄲叢台,本戰國時趙武靈王所築。李白《明堂賦》說:秦、趙、吳、楚,爭高競奢,結阿房與叢台,建姑蘇及章華。”可見叢台也同阿房官等都曾經是“朝歌夜弦”的宴樂之所。昔日“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叢台,已是殘堆廢壘,一片陳跡。“無訊息”“空陳跡”等語句感傷中透著悲涼,“空”不僅是眼中之景,更是詞人心中所感。詞的末尾兩句的“連天衰草,暮雲凝碧",描繪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這是詞人內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達到了巧妙的程度。像曾規這樣的上層文人,不管他把自已的命運同最高統治者聯繫得何等緊密,殘破的家園、積貧積弱的國運總會要不斷地扣擊他的心,在光榮的歷史與屈辱的現實的夾擊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屬於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這首詞中,所謂繁華一瞬,所謂歌舞陳跡等都寄寓著對北宋滅亡的感嘆,和失地未能收復的悲傷。
整首詞用字精煉,感情豐富,尤其是“傷行客”“空陳跡”兩個疊句的使用,不僅使得整首詞富於韻律感,更使得其中的感傷之情愈加濃烈。

名家點評

清代詞家陳廷焯:黍離麥秀之悲,暗說則深,明說則淺。曾純甫詞,如“雕欄玉砌,空餘三十六離宮。”又云:“繁華一瞬,不堪思憶。”又云:“叢台歌舞無訊息。金樽玉管空陳跡。”詞極感慨,但說得太顯,終病淺薄。碧山詠物諸篇,所以不可及。(《白雨齋詞話》卷六)
清末知名學者、詩人俞陛雲:此詞格老氣清,有唐人風範。論者謂與《金人捧露盤》一調皆悽然有宗國之思。(《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作者簡介

曾覿(1109年—1180年),字純甫,開封(今屬河南省)人。紹興三十年(1160),以寄班祗候與龍大淵同為建王(孝宗即位前封爵)內知客。隆興初,以潛邸舊人除權閣門事,極受寵幸,為近侍內臣。淳熙初,除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觀使。有《海野詞》。存詞10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