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用太白韻

憶秦娥·用太白韻》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詞作,是一首寫景抒懷的小詞。上片寫景,有清溪,霜風,山月,還有在山月下隨風飄動的流雲。下片,詞人觸景生情,懷念帝鄉之感油然而生。這首詞詞史上有其特定意義。詞題明確揭出“用太白韻”,是為和李白《憶秦娥》而作。李之儀是北宋人,與蘇軾同時代,寫這首詞的時候,也不過是崇寧三年(1104)前後,這首和詞,全依太白《憶秦娥》韻,可見當時這首詞已流傳比較普遍,可證其作者是李太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憶秦娥·用太白韻》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姑溪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李之儀
  • 詞牌名:憶秦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特殊意義,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憶秦娥
用太白韻
清溪咽,霜風洗出山頭月。山頭月,迎得雲歸,還送雲別。
不知今是何時節,凌歊望斷音塵絕。音塵絕,帆來帆去,天際雙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憶秦娥又名《秦樓月》《碧雲深》。世傳李白首制此調,因李白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雙調,四十六字。分仄韻、平韻兩體,仄韻詞多用入聲韻,上下片各一疊韻。
  2. 霜風:刺骨寒風。
  3. 凌歊(xiāo)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並築離宮於此,遺址在今當塗縣西。
  4. 音塵:音信,訊息。
  5. 天際:天邊。
  6. 雙闕(què)古代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用的樓,代指帝王的住所。

白話譯文

清澈的溪水嗚咽著,霜風吹散了雲洗出山頭的月亮。山頭的月亮,將雲迎接回來,又將雲送走。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時節。在凌霄台上眺望,沒有音信。帆船來來往往,天邊是帝王的住所。

創作背景

崇寧二年(1103年)夏,李之儀因替范純仁作遺表和行狀,下御史獄。出獄後,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詞中“凌歊”一詞指“凌歊台”,其遺址在今當塗縣西,因此該詞應寫於此時。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懷的小詞。上片寫景,有清溪,霜風,山月,還有山月下隨風飄動的流雲。一個“咽”字,傳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聲音;用個“洗”字,好像山頭月是被“霜風”有意識地“洗”出來的,這個“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潔。山高月小,霜風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給人以如置空谷,如飲冰泉之感。“霜風”句中,暗藏一個“雲”字:無雲則山月自明,無須霜風之“洗”。換句話說,山月既須霜風“洗”而後出,則月下必有雲遮。這樣上片結句中“雲歸”、“雲別”出現就不顯突兀。迎、送的主語是“山月”,一迎一送,寫出了月下白雲舒捲飄動的生動形象。“雲歸”、“雲別”兩句,又將“霜風”的“風”字暗暗包容句中。雲歸雲別,烘雲托月,使皎潔的山月,更見皎潔。上片寫景如畫,幽靜深美。著一“咽”字,以動襯靜,更覺其靜。
下片,詞人觸景生情,懷念帝鄉之感油然而生。“凌歊”,即凌歊台,遺址位於今當塗縣西,為當地名勝。李之儀在姑溪時,思想上是苦悶而消極的,且僻居荒隅,遠離朝廷,更見悲苦。但從結句的“雙闕”看,詞人仍未忘朝廷。“雙闕”,古代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用的樓,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國事繫於心頭,盼望朝廷下詔起用,故“望斷”云云,即是這種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際”一詞,暗示了詞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塵絕”則可見詞人的失望與悵惘。

特殊意義

這首詞詞史上有其特定意義。詞題明確揭出“用太白韻”,是為和宋初《憶秦娥》而作。李之儀是北宋人,與蘇軾同時代,寫這首詞的時候,是崇寧三年(1104)前後,距離李白卒年(762)已經過去340年之久,這首和詞,全依佚名作者《憶秦娥》韻,可見當時這首詞已流傳比較普遍,但說其為李太白所作,則甚為不妥。李白的詩歌名篇在整個唐朝流傳極為廣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絕,都有大量記載,而憶秦娥,在整個唐人的典籍中,沒有一處記載。有專家認為,李白的詩歌由於散佚的緣故,十去七八,未收入憶秦娥情有可原。但這點早已被胡適先生徹底否決了。事實上,整個盛唐,根本沒有一首詞流傳下來!像菩薩蠻這樣的詞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後)才產生的,憶秦娥則連中唐都沒有記載!現代某些專家總愛說一些“《菩薩蠻》《教坊記·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調名,李白在開元、天寶時依調作詞完全有可能。”之類的話,而且還藉此希冀證明《憶秦娥》也為李白所創。似乎忘卻了胡適在《詞的起源》一文中對《教坊記》做的具體考察:《教坊記》中曲調多為“後人隨時添加”,因此“不可用來考證盛唐教坊有無某種曲調”,《辭源》(合訂本)釋“教坊記”條“唐崔令欽撰。一卷。記述唐代教坊制度、軼聞及曲調來源等,以開元時事為多,並錄教坊大曲雜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據《說郛》,有所刪削,已非全書。”《辭海》(縮印本)說《教坊記》“書約成於寶應元年(762)後。”陰法魯即認為此書“可能經過後人訂補”。因此《教坊記》有曲名,並不能說明開元時已有此調名。

作者簡介

李之儀(1048—?),字端叔,號姑溪居士,無棣(今屬山東)人。北宋治平進士,為萬全縣令。曾從軍西北,出使高麗。元祐中,除樞密院編修官,從蘇軾於定州幕府,通判原州。徽宗立,提舉河東常平。卒年八十餘。《東都事略》有傳。著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詞作有《姑溪詞》,凡九十四首。馮煦謂其詞“長調近柳,短調近秦”(《蒿庵論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