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府

慶親王府

慶親王府西城區定阜街3號。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邸,慶王府當是在光緒十年(1884)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王府建築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余後寢1座。東部亦已改建。現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最後是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繡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1949年後,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此,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慶親王府
  • 地址:西城區定阜街3號
  • 改建時間:1884年
  • 級別: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簡介,王府主人,奕劻,子嗣,王府歷史,和珅舊宅,清鹹豐元年,光緒十年,建築,

王府簡介

位於西城區定阜街西部路北,是清代4個恩封世襲罔替親王府之一。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該府原是道光朝大學士琦善的第宅。因琦善擅許割讓香港獲罪,被逮捕查辦並籍沒家產。其宅被沒收後閒置。鹹豐初年,恭親王奕訢獲賜慶親王老府為邸,居住該邸的慶親王永璘六子綿性之子奕劻(已世襲遞降至輔國將軍)遷至閒制的原琦善宅。據鹹豐五年(1855年)內務府檔案記載:“奕劻奉旨賞換定阜大街官房一所,共記一百六十餘間”。
光緒十年(1884年),奕劻被晉封為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對住宅進行了改建,其府始稱為王府。10年後,奕劻又晉慶親王。又過14年,更得到以親王世襲罔替的不世懋賞。
該府占地寬敞。建築宏偉。府之範圍:東起松樹街,西至德內大街,南起定阜街,北至延年胡同。府中建築分為東、中、西3部分,5個並排院落。中部是主要殿堂,其中大部分已被拆除建成了樓房,只剩一座後寢孤立著。東部亦被改建得面目全非。保存基本完整的西部,是王府的居住區,有3組並排的院落。錯落的屋宇,曲折的迴廊,都呈現出華麗的精緻面貌。原廳堂各有名稱,並懸掛匾額。在小宮門北的第三進院落中,有面闊5間的正房(帶有一房之深的廊子,4根朱紅大柱挺立其間,灰色筒瓦雙脊頂),此房是奕劻居住的“宜奮堂”,其書房右為“約齋”,客廳叫“契蘭齋”。其他還有靜觀堂”、“承蔭堂”、“樂有餘堂”(其長子載振的住室)“愛日堂”等等。
慶親王府慶親王府
民國年間,匾額遺失。西部院落最後是座二層樓,俗稱繡樓或梳妝樓,也叫“卍”字樓。形制獨特新穎,雕鏤彩繪精緻細膩,活潑空靈,別具風格。該樓呈倒“凹”字形,正面面闊5間,左右兩翼內側面闊4間、外側面闊6間,有紅廊柱、紅欄桿,間有黃“卍”字形木雕。後園中原有一座大戲樓,分為上下二層,1310平方米,可容納約400人,每逢奕劻父子大壽或府中有喜慶事時,便請戲班連演3天京劇,據說當時的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王瑤卿、陳德霖、楊小樓等都到此唱過戲。“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年2月4日晚,在演出《紅燈記》時,後台劇務人員因吸菸不慎引燃道具、幕布等,火勢蔓延後將該戲樓焚毀。後在戲樓遺址上建起了禮堂。
1949年後,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此,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主人

奕劻

奕劻(1838~1917)是中國清末大臣。滿族。愛新覺羅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1766-1820)第6子綿性(1814-1879)的長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奉旨過繼給其五叔三等鎮國將軍綿悌(1811-1849)為子。道光三十年(1850)降襲輔國將軍。鹹豐二年(1851)封固山貝子。鹹豐十年(1860)晉多羅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封御前大臣,賞加郡王銜。光緒十年(1884)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十月晉封多羅慶郡王。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后罷斥恭親王奕訢,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1894年,封慶親,權位漸崇,而庸碌無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往西安。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仍任總理大臣。1903年,榮祿病死,奕劻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奕劻初主軍機時,袁世凱就用重金籠絡,使之成為袁在朝廷中的內援。1911年(宣統三年),清廷裁撤軍機處,奕劻任“皇族內閣”總理大臣。武昌起義後,竭力主張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不久,袁入京代他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奕劻改任弼德院總裁。宣統帝退位後,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死,葬於北京昌平慶王墳。
慶親王慶親王

子嗣

嫡福晉博羅忒氏,總督裕謙之女;側福晉共6位。
慶親王慶親王
長子慶親王載振,系大側福普合佳氏生;(載振生三子:長子溥鐘,次子溥銳,三子溥銓)
二子鎮國將軍載攜,為四側福晉劉佳氏生;
三子載授,早夭;
四子未命名,早夭;
五子領頭品頂戴載掄,為四側福晉劉佳氏生。(載掄生一子:長子溥鈺)
六子載搢,早夭。

王府歷史

和珅舊宅

慶親王府原是乾隆帝的權臣和珅的舊宅。嘉慶四年和珅被誅,沒收其宅,賜給第一代慶親王永璘作府邸。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乾隆五十四年封為貝勒,嘉慶四年正月晉惠郡王;後改封慶郡王。二十五年病危,嘉慶皇帝親臨探視,晉封慶親王。府內原有大小房屋、廳堂數百間。後來又修了萬字樓和戲樓等建築物,無不華麗精緻。永璘死後永璘第三子襲郡王爵位,上書嘉慶帝,交出“親王不應有之物”,如太平缸五十四件,銅路燈三十六對。這批“違制之物”製作得極為精緻,其中銅路燈就比紫禁城內的路燈還要精緻。足見慶親王府的奢華。
王府西部遊廊及殿宇王府西部遊廊及殿宇
再後,永璘之孫奕劻在鹹豐二年承襲貝勒爵。同治十一年晉郡王銜。光緒二十年懿旨封為慶親王,三十四年又以親王世襲罔替。成為自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來,二百五十年間,第一位以宗室旁枝身份獲得世襲罔替特權的鐵帽子王

清鹹豐元年

鹹豐元年(1851),剛剛即位的鹹豐皇帝就命住在柳蔭街,和碩慶親王府里的輔國將軍奕劻立即搬出,將王府上交內務府管理。鹹豐二年(1851)鹹豐皇帝將和碩慶親王府賞給自己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奕欣居住,改府名為和碩恭親王府。由於當時的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兼粵海關監督、一等侯琦善因在鴉片戰爭中擅自割地,喪權辱國,被道光皇帝革職抄家,將其位於今廠橋定阜街的宅第充公。琦善的宅第一直無人居住,鹹豐皇帝就賞給了奕劻,這就是現在和碩慶親王府的前身。

光緒十年

光緒十年(1884)命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十月晉封多羅慶郡王。此時奕劻就按照王府的規制對其住宅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使之成為一座頗具規模的王府。光緒十一年(1885)命辦理海軍軍務。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皇帝大婚,賜皇帝才能穿的繡五爪四團正龍補服。清朝規定:和碩親王穿前後兩正龍,兩肩為兩行龍的五爪四團龍補服;多羅郡王穿五爪四團行龍補服;多羅貝勒穿繡四爪兩團正蟒補服……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皇太后60大壽,特下懿旨晉封為和碩慶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農曆庚子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城,慈禧皇太后攜光緒皇帝和皇后等逃到太原後,命奕劻同大學士李鴻章與各國談判議和。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奉懿旨以和碩慶親王爵世襲罔替。宣統三年(1911)四月設立內閣,命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十二月,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至此結束了大清王朝260多年的歷史。隨後奕劻遷往天津居住。1918年去世,終年80歲。溥儀以奕劻貪贓枉法致使大清王朝滅亡之由,特賜諡號“密”,表示追補前過的意思。和碩慶親王爵由其長子載振(1876-1948)承襲。
慶親王府城牆慶親王府城牆

建築

和碩慶親王府建築分為東、中、西3個部分。東部建築現所剩不多早已改建。中部建築於民國年間失過火,現只有後寢等房屋。西部現有3組院落和繡樓等建築基本保存完整。
解放後,和碩慶親王府為某部隊辦公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