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術

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術用於慢性骨髓炎的手術處理。慢性骨髓炎的手術治療包括兩類,一為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並膿腫形成,做切開引流。另一為對慢性骨髓炎的徹底治療。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切口,2.顯露病灶,3.病灶清除,4.骨腔處理,術中注意要點,併發症,

手術名稱

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術

別名

慢性骨髓炎病灶切除術

分類

骨科/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的手術處理/慢性骨髓炎手術處理

概述

此手術應包括下述幾個部分:
1.瘺道及貼骨瘢痕的切除。
2.骨髓炎破壞區肉芽組織及死骨的徹底切除。
3.髓腔內硬化骨的去除及打通髓腔。
4.充填去除炎症區的骨腔。
5.血運良好的軟組織覆蓋。
此手術之目的是清除骨髓炎性肉芽、死骨及硬化骨,用血運好的組織充填骨死腔及覆蓋組織缺損,改善血運,使之癒合,治癒骨髓炎。手術清除病灶必須結合肢體固定,套用有效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療法等方法,改善病人抵抗力。慢性骨髓炎的影像表現。

適應症

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術適用於:
1.慢性骨髓炎伴有死骨及瘺道,經久不愈者。
2.慢性骨髓炎,雖然沒有瘺道或瘺道閉合,但經常反覆急性發作者。
3.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雖無瘺道,但常急性發作,發燒疼痛,患肢慢性疼痛者。

禁忌症

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時,只行切開引流,不適於做病灶清除。

術前準備

全身方面的準備包括:對營養不良者應加強營養,增加抵抗力。血紅蛋白在100g/L以下者,應輸血使血紅蛋白達100g/L以上再手術。
瘺道細菌培養結果並不一定能代表骨感染細菌,與由骨病灶取出的培養二者結果並不總是一致,說明瘺道可有混合感染,其結果僅做術前用藥之參考,術中取骨病灶細菌培養則做為術後用藥之依據。
術前應有清晰的局部X線片、CT,以顯露其病灶範圍及死骨部位。部位深在的病變,應行瘺道造影,以觀察瘺道走行及到達部位。
術前計畫應包括:①切口選擇;②病灶清除範圍;③用肌肉組織充填骨腔;④皮膚覆蓋。

麻醉和體位

對四肢長骨慢性骨髓炎,一般選用仰臥位,但如為股骨骨髓炎,選用後外側切口時,側臥位更便於術者及助手操作。下肢可用硬膜外麻醉,上肢用臂叢或全麻,在氣囊止血帶下手術。

手術步驟

1.切口

切口選擇應注意以下因素:①瘺道及瘢痕部位,最好予以切除;②顯露應充分,便於徹底清除病灶;③切口有適當組織(肌肉)可做骨腔充填之用。股骨上端或下端,可選用外後側切口。脛骨骨髓炎,如瘺道及瘢痕在內側,則用內側切口,否則可用前外側切口。

2.顯露病灶

切除瘺道後,通過健康肌間隙,達到病骨,骨膜下分離達X線片上骨病灶的全長,對側骨膜不予剝離。

3.病灶清除

(1)鑽孔開骨槽:在預定清除病灶範圍,於四角處鑽孔,再沿前後邊鑽數孔,孔距不可>2cm,以防鑿骨時劈裂,用骨鑿鑿除或氣鋸鋸開,除去骨皮質,做出骨槽。
(2)去除病灶:在骨槽內用骨刀、鵝眉鑿、圓鑿及刮匙等去除髓腔內病灶,包括死骨、肉芽、硬化骨等,髓腔內所有炎性組織均需去除,而一般骨皮質則很少殘餘炎性組織,刮除區上下兩端應至正常髓腔或松質骨。
對於較小的病灶,則不需行開骨槽病灶清除,而直接碟形鑿除,此手術需注意鑿除部要在骨幹周徑的1/2以內,超過1/2則有發生骨折的危險,術後需用外固定保護。

4.骨腔處理

病灶清除後的骨腔,一般均進行組織充填,而後關閉切口,不進行充填的處理方法有:①任傷口開放,換藥癒合,此僅用於病灶較小而表淺者。對較大病灶,徹底清除並做出完好骨槽者,一般不適用;②抗生素血凝塊充填,即術中靜脈給予抗生素,使骨腔中積血含有抗生素。關閉切口。此法不如肌瓣充填法可靠。

術中注意要點

徹底地清除病灶是病灶清除術的主要目的,術中應注意:
1.骨髓腔內所有炎性肉芽組織、死骨、硬化骨及瘢痕,均予去除。
2.兩端達正常骨髓腔與松質骨,使骨腔洞與正常髓腔相通。
3.局部瘢痕組織包括原骨性瘺道與軟組織瘺道,應徹底切除。

併發症

病灶清除術的主要併發症是局部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慢性骨髓炎的病灶清除,雖然可以徹底清除病灶,不能排除有致病菌存留。主要強調以下幾點:①骨腔用血運豐富的肌肉充填,不留死腔,改善骨腔內血運;②骨外用健康組織覆蓋;③套用有效抗生素,保持有效濃度;④局部引流或沖洗引流;⑤肢體固定;⑥全身支持療法增強抵抗力。
經過上述措施,絕大多數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後,可獲治癒。但如果限於病人全身情況或局部條件,或治療措施不恰當而傷口感染,則應敞開傷口引流,控制炎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