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拖拉症

慢性拖拉症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R·法拉利認為,那些喜歡把該做的事情儘量往後拖的人,稱為患有“慢性拖拉症”。一般來說,一定程度的拖延行為屬於正常,但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或生理失調的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拖拉症
  • 外文名:Chronic disease of drag
現象,研究,類型,影響,原因,改善方式,

現象

2009年10月,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的專家介紹,國外有研究發現高達95%的大學生有意推遲學業任務的完成,70%的大學生有經常性的學業拖延行為。中國國內心理學家陳保華等人發現,80%的大學生存在學習拖延,拖延程度與任務情景有關。
一項在2008年使用拖延評估量表學生卷(PASS)對山東大學等七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有41.7%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拖延現象,在完成作業和考前複習時的拖延現象尤為嚴重。

研究

早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一些心理問題研究的逐漸深入,慢性拖拉症也開始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慢性拖拉症的科學研究得到了很大的進展,研究人員開始發掘拖拉症患者的精神狀態。
美國德寶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R·法拉利在他參與編著的《拖拉與逃避任務:理論、研究和應對方法》一書中,闡述了偶然性拖延時間和習慣性拖拉之間的根本區別。他表示,並非所有臨時抱佛腳的學生都是慢性拖拉症患者,他們或者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耽誤了功課,但在做其它事情的時候他們一般不會拖拖拉拉。在他的另一本論著中,法拉利教授表示,學業拖拉症患者並沒有典型的特徵。研究同時發現,慢性拖拉症和智力與性格類型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類型

慢性拖拉症分成“激進型”、“逃避型”和“猶豫型”,前者有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以尋求刺激;中者通常缺乏自信,害怕做不好而遲遲不肯動手,或害怕成功後受到別人的關注,後者是指他們做不了決定,不能做出決定即是拖拉症的結果,又使拖拉者不能下定決心擺脫拖拉症。

影響

據2009年8月統計,在美國有20%的人確認自己是患慢性拖拉症。對於這些人來說,拖拉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是一種不良的生活。這種慢性拖拉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不及時付賬單,錯失買音樂會門票的時機,不兌現禮品券和現金券,遲遲才申請個人所得稅,直到聖誕前夜才去購物。
慢性拖拉者的代價很大。健康即其一。僅對一個學生小組進行實驗,有證據證明,拖拉者的免疫系統對感冒、發燒和腸胃問題更視而不見。拖拉者還有失眠症。而且,拖拉症不僅對自己有害,也會殃及他人。它使拖拉者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讓人感到忿忿不平。拖拉症還會有損工作團隊和人際關係

原因

一是特質論,研究者把拖延視為個性特質的反映,受個體盡責性、特質焦慮、懶惰、低自我效能感等個性根源影響;
二是動機論,研究者認為期望水平、恐懼失敗、完美主義定向、自我妨礙和自律需求都會影響到個體的拖延行為;
三是調節論,研究者將拖延視為行為自我調節的失敗,是個體不能很好地協調個性、動機、認知與情境因素的結果。
另外,學習動機、時間管理、情緒、完美主義傾向、學習任務的難度以及無關任務的干擾也是影響學習拖延的原因。若要追究“拖延症”的生理學根源,答案則在於人們的前額葉皮層。

改善方式

完美主義型的拖延者:做事情要盡善盡美,所以不願匆忙開始。
解決辦法:允許不完美的存在,每有一點進步都鼓勵自己。意識到自己不可能不犯任何錯誤,因此不必要求自己達到完美。
容易頹廢:任務太難了,明天再做吧。明日復明日,一拖再拖。
解決辦法: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小塊,化整為零,降低任務難度;推遲自己要放棄的心態,每天儘可能多完成任務。
自我貶低: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當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時卻認為是運氣。
解決辦法:對自己有信心,接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讚揚;自己對自己進行勉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