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青騎士”集團

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躍著一個表現主義畫家集團。他們取名“青騎士”,是借用1912年5月在慕尼黑出版的一本美術年鑑的名稱。年鑑的編輯者是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和弗朗茨-馬爾克(1880-1916)二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慕尼黑“青騎士”集團
  • 含義:德國表現主義美術團體
  • 組織者:瓦西里-康定斯基等
  • 活躍地區: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
概述,藝術年鑑,圍爐夜話,

概述

1911年12日,他們組織了一次展覽,展出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歐洲各主要先鋒藝術家的作品。除了法國先鋒藝術家的作品之外,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也參加了展覽;除橋社成員外,還有環繞在“青騎士”編輯部周圍的奧古斯特·馬克(1887-1914)、阿列克謝·馮·亞夫倫斯基(1864-1941)、保羅·克利(1879-1940)、加布里埃萊·蒙特(1877-1962)和瑪麗安娜·馮·韋爾夫京(1870-1938)、海因里希·坎彭登克(1889-1957)等人。他們組成了“首屆《青騎士》展覽”俱樂部,形成了南部德國表現主義畫家的核心。隨後,在1912年2月,他們又組織了第二屆《青騎士》編輯部展覽會。
慕尼黑“青騎士”集團
法國奧斐斯主義畫家德洛奈的作品對這一群畫家有重要的影響。他在立體主義基礎上的鬆散的幾何形結構、那大膽吸收色彩光學原理而創造的色彩技法,都給“青騎士”集團的青年畫家以很大的啟示。他們把他看做是一位“現代的、美的藝術”的締造者,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藝術探索的出發點。

藝術年鑑

只出版了一期的《青騎士藝術年鑑》是他們思想和理論的陣地。這份年鑑實際上是一本資料集成。它們僅包括有關現代文明和“美的藝術”的介紹,而且也包括他們認為必要的有關原始藝術、工藝設計、宗教藝術等方面的資料;不僅有歐洲古典文明體系的藝術,而且也包括作為“人類希望和憂慮的傳達者的藝術”;不僅有德國藝術,而且也包括俄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藝術。它的作用,顯然是希望成為表現主義的一本百科全書,或者是垂手可得的工作手冊。因而,可以說,它貫穿了青騎士畫家們的主要原則:希望發現和創造新的表現手段,以傳達人性內在本質的騷動與抗爭。在這一點上來說,與橋社的宗旨是一致的。與橋社不同的是:青騎士集團的表現主義採用抒情的抽象語言。他們對不可見的內在精神比對於可見的外部世界更感興趣,希望給這種內在精神以一種可見的形和色,從而把藝術和深刻的精神內容融為一體。他的綱領集中地表現在康定斯基的藝術實踐中。
圖片:康定斯基,青騎士年鑑封面1912年,木刻,29×22厘米。
Vasily Kandinsky, Cover for The Blue Rider
Almanac,1912, Woodcut, 29×22cm

圍爐夜話

“青騎士”是德國表現主義美術團體的名稱。在20世紀頭二十年它醞釀、產生、活躍於慕尼黑地區。“青騎士”的德文原文叫der Blaue Reiter,按理講應譯為“藍騎士”,我國美術界則稱為“青騎士”,本來在中文裡叫“藍騎士”也是可以的,但既為“藍騎士”總離不開馬的,該團體又確有不少畫馬的作品,如果將德文中用同一個表示顏色的形容詞限定的馬稱為“藍馬”,在中文裡總顯得彆扭,我們習慣叫“大青馬”,沒有聽說叫“大藍馬”的。馬是青馬,人就成了“青騎士”。
慕尼黑以十月啤酒節、寶馬汽車、歌劇演出、足球和繪畫珍品聞名於世。在繪畫方面,不僅有古繪畫美術館,而且有現代繪畫美術館。在現代繪畫作品中,慕尼黑的青騎士社繪畫作品的收藏在世界上極負盛名。人們能夠在州現代繪畫美術館、市美術館倫巴赫分館及慕尼黑附近的穆爾瑙、科赫爾和貝恩里德的博物館看到他們的傳世名作。在這幾個美術館、博物館中,以位於慕尼黑市中心路易絲大街33號的市美術館倫巴赫分館的收藏最為著名,它得益於青騎士社的重要成員加布里埃勒·明特爾(1877―1962):1957年80歲生日時,她把收藏的青騎士社成員的全部作品(特別是康定斯基和她本人的作品)捐贈給了該館。要說清這批珍貴無比的畫作的來龍去脈,當然要與康定斯基和她的生活、藝術經歷聯繫起來講。
明特爾1901―1902年在慕尼黑學畫,因聽康定斯基講授的課程與其相識。1902年夏,康定斯基帶著一幫學生(包括明特爾)到慕尼黑以南65公里的小鎮科赫爾在自然環境中寫生作畫。位於多瑙河與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巴伐利亞大地有許多美麗的湖泊,科赫爾就靠著科赫爾湖,兩人很快就墜入情網,1903年他們結契約居,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1916年。1904―1908年,兩人遊歷了義大利、法國、瑞士、荷蘭與突尼西亞。1909年8月明特爾在慕尼黑東南65公里的穆爾瑙購得一所房子供她與康定斯基在夏季居住和工作。康定斯基是俄國人,當時來訪的又有不少俄國人,因此這所房子被當地人稱為“俄國房”,它也見證了青騎士社發展的重要階段:馬爾克、馬克、亞夫倫斯基、韋勒弗金到此拜訪、“青騎士”這個名稱和團體宗旨在此產生。在穆爾瑙這所房子裡,康定斯基、明特爾創作了大量畫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康定斯基獨自回到俄國,1916年他發函給在斯德哥爾摩等待與其會合的明特爾:終止彼此之間的關係。從1920年至1962年逝世,明特爾就一直居住在穆爾瑙。十月革命後,康定斯基曾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員,1921年又以接受包浩斯邀請其任教的形式離開蘇聯。到了德國後,康定斯基曾為要回留在穆爾瑙明特爾處他的繪畫作品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訴訟,問題一直拖到1927年才解決:康定斯基放棄了對這批繪畫作品的所有權。
對於美術愛好者來說,重要的是這批繪畫如何能以最好的形式得以保護。康定斯基一生顛沛流離,曾經擁有過俄國、德國國籍,最後加入法國國籍,所以辭典上均說他是法籍俄裔,其實他與德國的淵源最深。在動盪的魏瑪共和國時期,他在包浩斯學校待了十年,1933年他就被迫離開德國,最後定居並卒於法國。明特爾在穆爾瑙的房子有個很大的地窖,因其藏畫而被稱為“百萬地窖”——這個數字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前年,紐約索斯比拍賣行拍賣康定斯基一幅1909―1910年創作的《雙騎士與斜躺人影》,起拍價為1500萬美元。納粹時期納粹非常討厭包括青騎士在內的一切現代派藝術,將其斥之為“頹廢藝術”、“布爾什維克藝術”。1937年,納粹在慕尼黑舉辦了“1910年以來德國頹廢藝術作品展”,青騎士社的康定斯基等人的作品也包括在內。在“黑畫展”之後,“黑畫”有三種命運:大部分被付之一炬;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精品被納粹官員(如戈林之流)據為己有;另有一部分重要作品則在瑞士琉森拍賣賺取外匯。而上面提到的畫則平安無事——當時有誰會注意居於巴伐利亞一隅的一位日耳曼小女子的陋屋及其藏畫呢?
康定斯基1896年30歲到德國方開始正式學畫,他投在慕尼黑的藝術大家弗朗茨·馮·施圖克的門下,跟他學習一直到1901年。施圖克是慕尼黑“分離派”的創始人,是“青年風格”的重要代表,他通常會在呈平面性和直線性的畫面上,強調不對稱性和異國情調。康定斯基在當時慕尼黑的藝術氛圍下感到如魚得水。在慕尼黑,康定斯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風格。他的風格的形成得益於俄國民間繪畫(以誇張、非寫實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色彩為其最顯著的特點)、印象派和野獸派繪畫和在慕尼黑施圖克等人對他的影響。青騎士社主要代表人物的畫風各有不同:如果說,康定斯基利用點、線、面的組合和色彩的變化構成圖形來表達觀念情緒的話;馬爾克則通過動物的形式來尋求自身和他的周圍世界之間的關係;克利則運用線條表現繪畫與音樂、數學的聯繫,表現幻覺和幻境。
慕尼黑及其周圍地區當初培育形成了在世界美術史上占一席之地的美術團體“青騎士”社;現今則成了研究青騎士、欣賞他們的畫作的最佳場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五個美術館、博物館外,康定斯基的老師施圖克當時居住的房子也保存了下來,在慕尼黑人稱之為“施圖克別墅”的展覽館中,人們能夠看到大量“青年風格”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