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

感知中國

“感知中國”是中國發展物聯網的一種形象稱呼,就是中國的物聯網。通過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晶片使其智慧型化,然後藉助無線網路,實現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

物聯網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樣一幅智慧型圖景,被認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聯網
  • 外文名:Internet of Things
  • 性質:中國發展物聯網的一種形象稱呼
  • 宗旨:有感覺、有思想
概述,相關術語,套用,物聯網,發展難點,未來生活,明確目標,強化責任,發展規劃,規劃導則,發展定位,發展目標,規劃布局,近階段的發展計畫,建議,相關活動,

概述

2009年8月上旬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視察時指出,“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迅速建立中國的感測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為認真貫徹落實總理講話精神,加快建設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推動中國感測網產業健康發展,引領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無錫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專門召開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全面部署,精心組織力量,落實有力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建設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的相關工作。
實現“感知中國” 智慧型改變生活物物相連
感知中國感知中國
中國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才剛起步。要真正達到物物相連,實現“感知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智慧型城市,感知中國,智慧地球,由物聯網帶來的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遠?
2009年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江蘇省和無錫市簽署合作協定成立中國物聯網研發中心。2009年的11月1日,集聚產業鏈上40餘家機構的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動,具備產學研結合特徵的兩個實體,都意在打造中國的物聯網產業中心。物聯網,“感知中國”的腳步正在加快。

相關術語

“Internet of Things”這個組合詞不符合英文縮寫習慣,在美國或國外並未成為一個像中國的“物聯網”一樣“家喻戶曉”的“buzzword”,美國人更關注一些具體行業套用,如M2M, Smart Grid, Telematics, Telehealth等等,美國普通大眾也更習慣於“Smarter Planet”這樣的非技術術語。和感知中國,物聯網相關的詞還有:M2M, 感測網路(WSN,USN,BSN等),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兩化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Pervasive Computing(普適計算), Ambient Intelligence,Haptic和Ubiquitous Computing、X-internet(可執行的網際網路),Building2.0,Smart Grid(智慧型電網)等等。。。
自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的。物聯網這個詞在中文習慣里比“感知中國”更朗朗上口,而且與網際網路很對應,所以成了更被大眾接受的說法。物聯網的概念與其說是一個外來概念,不如說它已經是一個“中國創造”的概念,他的覆蓋範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範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籤。
“中國式”物聯網定義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慧型”的感測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慧型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等“智慧型化物件或動物”或“智慧型塵埃”(Mote),通過各種無線和/或有線的長距離和/或短距離通訊網路實現互聯互通(M2M)、套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於雲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區域網路(Intranet)、專網(Extranet)、和/或網際網路(Internet)環境下,採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線上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範、遠程維保、線上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有業內人士人說物聯網產業“看不清楚”,正在中國“野蠻生長”,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承認物聯網是一個“已經探明儲量的巨大金礦”,但礦產資源很分散,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眼下還難以集中開採, 物聯網”萬億蛋糕”很大,但可能被切得很細。這正是溫總理高瞻遠矚的地方,比從資本家/VC的眼裡看物聯網有更高的高度,因為資本家們首先關注的是有無商業模式,溫總理是從國計民生的角度看,物聯網無疑會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提升。

套用

物聯網與網際網路融合缺少清晰輪廓
“當物聯網與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網相連時,可隨時隨地全方位‘感知’對方,人們的生活方式將從‘感覺’跨入‘感知’的階段。”寧家駿說。顯然,正是這種與網際網路結合的“物聯網”範疇,才是智慧型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據。因此,物聯網被認為是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的下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和新經濟引擎,並且給人以巨大的想像空間: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是智慧型的。
不像網際網路,物聯網的發展一開始就指向了產業化。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雲軍舉例說,僅在動物溯源的物聯網營運上,現在已達到上億的指標。
實際上,目前對於物聯網產業的預測基本都限於感測網的套用,物聯網與網際網路融合激動人心,但之後會是怎么樣,尚缺少清晰的輪廓。現有進入實踐的物聯網套用項目,一方面基本屬於電子標籤等各種感測器網路的套用,另一方面,都是在節能減排、能耗監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領域發揮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費領域沒有太大關聯。
在業界,物聯網的套用大致被公認為有三個層次的理念,底層是感測網路,往上是數據傳輸的網路通道,最上面則是內容套用。物聯網產業鏈因此也基本明晰,即感測器研發廠商、網路運營商以及提供套用軟體和工具的系統集成商
不過,處在物聯網產業不同端的人則有各自的觀點。“和現有的網際網路相比,物聯網實際上是多了一個底層的數據採集環節,大致是四類數據的採集:電子標籤顯示身份,感測器捕捉狀態,攝像頭記錄圖像,GPS進行跟蹤定位。”新任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的黃孝斌說,再往上則是像行動網路、網際網路等比較成熟的技術。
京儀集團北京自動化技術研究院院長趙力行持相同觀點。他認為,物聯網兩個最主要的技術基礎是網路通信技術和感測器技術,而網路通信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無處不在,技術已經很成熟。物聯網則對感測器製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體積越來越小,重量更輕,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聯網整個產業鏈的基礎就是感測器這個產業。作為整個金字塔的塔座,感測器需求量將會是整個產業鏈條中總量最大和最基礎的環節。
另一邊,其他產業鏈端的企業則希望物聯網從“孤獨的感測網”中跳出來。“感測網給整個移動通信、網際網路都帶來了一個全新服務的體系,它會把通信或者是傳輸的業務擴展成從感知、傳輸到處理的一個綜合服務。”范雲軍說,未來移動運營商也可能會建立一個感測中心。
雲計算或許是另外一個贏家。物聯網的發展將產生海量的數據,尤其與網際網路融合後,需要超乎想像的存儲資源共享和計算分析能力。而這正是目前雲計算的特徵。

物聯網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物聯網離我們很近。”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說,通俗地講,物聯網就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晶片使其智慧型化,然後藉助無線網路,人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交流”。這些物體既可以是小小的手錶、鑰匙,也可以是汽車、樓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變得“有感覺、有思想”。這些微型感應晶片包括電子標籤、各類感測器、二維碼等。它們可以獲取物體的信息、狀態、位置等各種內容,然後通過網路傳遞這些信息。
“感知中國”大使孫儷“感知中國”大使孫儷
上海浦東機場的防侵入系統是物聯網的一個套用典型。為了防止不速之客進入,浦東機場周邊布設了上萬個由許多感測器集成的感測節點,可以分辨靠近機場圍欄的目標,起自動預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濤說,這要遠遠勝於安裝成千個攝像頭並派專人盯守,浦東機場這種物聯網的套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圍欄還是颱風的吹動。
物聯網和網際網路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後者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互動,是一個虛擬世界。物聯網則是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聯。同時擔任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的劉海濤說,物聯網實際上就是感測網。物聯網是從產業和用戶角度來說,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它叫感測網。“對物聯網和感測網一句話說最準確,叫物物互聯,感知世界。”
從套用上而言,物聯網並不陌生。從北京奧運會成功實現的視頻監控智慧型交通電子標籤(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屬於物聯網的套用。目前物聯網已經在智慧型樓宇路燈監控、食品藥品溯源、智慧型醫院等領域套用,特別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領域,對垃圾車、危險品源的監控和事先處理都有實例。許多人手中其實也擁有物聯網的終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機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終端。
北京市朝陽區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主任梅詩曙介紹說,在朝陽區,為了防止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開始試點,在數間出租房屋安裝了一氧化碳的感測器,在兩小時內發現就能避免人員死亡。

發展難點

“物聯網是一個整體,最好的套用就是最恰當的組合。”有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目前的發展難點不在技術,而是在標準的有效制定和產業化。
公認的是,由於物聯網目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產業鏈長,缺乏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和成熟的業務模式。行業融合也不夠,缺少有利於產業化推進的組織方案,力量也比較分散,產業的集中度低。以感測器為例,黃孝斌說,感測器有許多種接口,標準不統一,給聯網造成很大的困難。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建宙也表示,物聯網的實現並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建設物聯網的過程中將涉及到許多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規範的制訂和完善。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一定是套用為先、套用為導向的,需要發揮政府各個部門的積極性,要結合公共領域的重大項目示範套用推動北京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北京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朱炎說。
真正達到物物相連,實現真正的“感知中國”、“智慧地球”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生活

未來,物聯網的用途無處不在,除用於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公共領域外,還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會主動“告訴”你水量少了還是多了;而你攜帶的公文包則會提醒你忘記帶什麼東西;你還能通過點擊手機按鈕在北京控制電飯煲,為重慶的家人煮飯。
再比如,人們駕車時,只需設定好目的地,便可在車上隨意睡覺、看電影,車載系統會通過路面接收到的信號智慧型行駛;人們生病時,不需住在醫院,只要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器,醫生就能24小時監控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等。
微軟“智慧型家庭”則描述了這樣一個未來場景:孩子只要站立在螢幕前固定區域,靠自己的真實動作就能扮演電腦遊戲中的角色。因為感測器將會感知真人動作並傳輸到電腦轉為遊戲所需要的動作,而這個遊戲也可能就是一款網際網路遊戲。
感測網是感知世界、物物互聯的綜合信息系統,從用戶或產業套用的角度又稱為物聯網, 可廣泛套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移動通信網路連線的是人與人,感測網連線的是物與物。據Forrester等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物物互聯業務與現有人人互聯業務之比將達到30: 1,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將是物物互聯。隨著各國基於感測網的“U社會”計畫的推出,特別是美國“智慧地球”等,感測網在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同時,將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並引發國際信息產業重新洗牌。

明確目標

(一)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組織領導體系
無錫市把建設物聯網及“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作為把握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培育新興產業的重大歷史機遇,以強烈的機遇意識、競爭意識,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舉全市之力,匯全市之智,加快推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了無錫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國家感測信息中心)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管委會,在濱湖、錫山等區組建了區級領導和協調機構。將“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任務按月層層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和督查通報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確保每項工作推進得力。
(二)明確目標思路,制定專項發展規劃
在廣泛聽取意見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建設綱要》、《無錫市感測網產業發展規劃》和《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空間布局規劃》。力爭到2020年左右,將“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核心園區打造成為全球著名的感測網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中心,產業規模化發展和大規模套用示範區,感測網信息服務和高端人才聚集區。
(三)積極對上爭取,共建科技研發平台
一個月來,無錫全市上下統籌協調多種力量對上爭取,先後走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等部門,向有關領導及相關部門作匯報,努力確保確定無錫為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積極爭取“國家微納感測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家感測網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八大國家級平台落戶無錫。中科院、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江南大學中國電科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錫設立物聯網研發機構的工作基本落實到位。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院校和企業均表示願意整合研發資源,積極參與“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建設。
(四)加快載體建設,狠抓重點合作項目
無錫市始終把載體和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的“重中之重”來抓。做大無錫微納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資本規模,積極籌備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感測網創新園、產業園、信息園建設穩步推進,中電科集團物聯網研發機構等一批重點合作項目陸續進駐。
(五)結合區域特點,推廣套用示範工程
以推動建設中國首個“感知城市”為目標,結合各板塊和不同領域的實際需要,率先啟動實施無錫機場周界防入侵感測網、市民中心公共安全感測網、太湖水環境監測感測網等套用示範工程,這些項目均已明確研究主體與合作夥伴,正在編制實施方案,進行技術論證。

強化責任

今後一個時期,是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把工作目標定細,把推進措施做實,周密部署,加強協作,強化責任,精心實施,舉全市之力紮實推進這項工作,切實抓緊抓細抓實抓出成效。
(1)繼續加大對上爭取工作力度。加大與國家有關部委的溝通聯繫,隨時跟蹤掌握工作進度和動態,對有關申報材料進行及時的修改和完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對無錫建設“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
(2)抓緊技術研發機構建設。加快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建設進度,和中國移動聯合成立感測網與TD網兩網融合產業研究院,積極推進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國家電網等公司在錫建立物聯網套用研究機構。密切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繫,儘快將合作意向轉化為現實。
(3)加快核心園區和產業公共平台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加大核心園區建設力度,其中感測網創新區和信息服務園明年建成載體30萬平方米和35萬平方米,感測網產業區明年完成基礎設施框架建設,落地規模化建設項目10個以上。重點建設感測網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公共測試服務平台、超級計算機平台、投資融資服務平台、人力資源服務平台、綜合信息諮詢服務平台。
(4)全力完成七大標誌性套用示範工程。確保無錫在周界防入侵物聯網、公共安全物聯網、環境監測物聯網、智慧型交通物聯網、智慧型電網物聯網、LED產品物聯網和醫療監護物聯網套用上形成先導示範效應
(5)儘快形成企業集群。組建江蘇感測網產業投資集團公司。加快引進具有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市場優勢和雄厚實力的國內外知名感測網企業。通過整合資源、兼併重組和協作配套等方式,打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有品牌、主業突出、行業領先的百億元級大型龍頭企業。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6)突出人才支撐作用。大力推進創新創業計畫,圍繞引才、育才和用才三大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制定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引進和培養一批在重點領域占據技術制高點的創新團隊,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善於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家,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性難題的高技能人才。
(7)著力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協調服務力度,最佳化服務流程,加快項目審批進度,廣泛宣傳各類政策信息。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安排專項建設配套資金,用足用好現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重點企業實行適當稅收減免。積極開展銀企合作,擴大對重點企業的授信額度,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壓力。不斷完善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和外資進入,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大力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形成完整的服務保障體系。研究制定建設國家“感知中國”示範區(中心)企業入駐和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破解瓶頸制約

發展規劃

為培育無錫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在2008年無錫市委市政府就創建了中國首家以“微納技術”為核心的微納國際創新園,引入了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全面打造基於微納技術的感測網產業,並將該工作列入無錫市委市政府2009年十一項重點工作和無錫“科技創新創業六大行動”綱要。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在視察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時指出:“要在進入該領域比較早的無錫迅速建立中國感測信息中心(‘感知中國’中心)”。
為了落實總理的講話精神,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無錫市產業轉型升級有關指示,特提出如下方案:

規劃導則

充分利用無錫原有微電子產業基礎,按照感測網整體體系架構和節點形式,進行無錫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空間規劃,系統打造感測網完整產業鏈,形成涵蓋產、學、研、生活配套的合理布局,從而占據先發優勢,快速培育新經濟成長點,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發展定位

結合現有的產業特色、空間布局以及配套優勢,無錫感知中國中心計畫在新區範圍內統籌規劃7.5平方公里,建設感測網創新園、感測網產業園、信息服務園。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將無錫感知中國中心打造成中國感測網技術創新的核心區、科研成果轉化的示範區、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密集區、大規模套用的先導區、信息商務服務的中心區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區,把園區建設成為國內首創、國際一流的感測網產業創新基地和中國感測信息中心。

發展目標

1.近期(2009—2015)
至2015年總投資40億元,完成5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載體面積150萬平方米。建成引領中國感測網技術發展和標準制訂的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集聚各類相關科研機構、研發中心、檢測中心35家,實現各類技術成果轉移100項,集聚各類感測網企業500家,實現產值500億,引進和培養高級人才5000名,集聚從業人員5萬人。
2.遠期(2016—2020)
依託無錫微電子產業基礎,通過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的建設推動,集中優勢力量研發感測網關鍵核心感測技術;通過技術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積極吸納和承接國內外感測網產業轉移,形成涵括感測網全技術鏈的產業鏈;通過全力發展感測網專業信息服務商、網路運營商和中介商務機構,加強套用示範點建設,拉動感測網推廣套用,形成以感測網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套用服務於一體的中國感測網產業創新基地。
至2020年,完成總投資100億元,集聚各類感測網產業化企業1500家,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企業10-15家,實現產值1500億,集聚從業人員15萬人。

規劃布局

根據無錫感知中國中心及各分園的發展定位,園區總體規劃範圍由三部分組成:
(1) 感測網創新園(以下簡稱創新園)
創新園規劃面積120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80萬平方米,重點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引進國內外重點科研機構,開發國際領先的感測網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積極推進產業聯盟建立、國際國內標準制定以及產業集群公共技術、設備的平台服務,建成感測網人才培養基地。
創新園計畫分兩塊同時建設,一區核心技術研發區70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50萬平方米,重點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和感測網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引進各類科研機構、檢測機構及中小型創新企業。二區占地50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30萬平方米,主要引進天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其他社會資本,打造創新園產業孵化區,重點發展中小型研發、設計及小型製造等初創企業。
(2) 感測網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產業園總規劃面積7380畝,開發建設規模約350萬平方米,重點承接感測網創新園相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整合發展無錫積體電路企業,通過引進和培育規模型企業,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感測網產業化園區。
感測網產業園外景規劃圖感測網產業園外景規劃圖
分為兩個區域並行建設,一區占地占地2800畝,載體建設規模130萬平方米;二區占地4580畝,載體建設規模220萬平方米,主要為產業化集中區。
(3) 信息服務園(以下簡稱服務園)服務園總規劃面積2584畝,開發建設規模約180萬平方米,充分利用無錫(國家)軟體園嵌入式軟體開發、信息處理、信息服務的優勢,以及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國內大型運營商深度合作的基礎,在為同質競爭日益加劇的軟體產業提供新經濟成長模式的同時,進一步匯聚感測網專業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套用服務商和中介機構,進而通過重點套用示範,形成行業和公眾套用產業集群,為感測網走向全面套用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
無錫“感知中國”信息服務園無錫“感知中國”信息服務園
服務園分兩個區域,其中一區1668畝,建設規模約100萬平方米;二區占地916畝,建設規模約80萬平方米。主要匯聚感測網專業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套用服務商和軟體外包嵌入式軟體企業,以及感測網展示中心、主題公園、外場測試中心、中試線等。

近階段的發展計畫

(1) 圍繞“感知中國”大課題,利用總理視察無錫的“天窗”時間節點,加快籌建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迅速推進國家工信部中國物聯網產業園區、國家科技部物聯網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和國家發改委國家級物聯網產業工程研發中心的申報工作。
(2) 充分利用載體建設的階段性成效,在短期內提供入駐條件,展現層次遞進的發展形態。
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已入駐無錫(國家)軟體園牡羊座A樓4層,1個月完成整樓1-6層的裝修。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先期將在服務園雙子座A樓啟動,10月完成公共部位的裝修。充分利用現有載體,感測網中試線用房由規劃區域內原廠房改造,10月底完成裝修;測試外場、主題公園由太科園配合感測網中心在10月建設完成,力爭在年底前展示中心和體驗中心建成並對外開放。
(3) 充分利用國資力量,加快載體建設,快速建成信息園先導區。
創新園一區啟動區(吳越路與菱湖大道交叉地塊)已啟動建設70畝,預計2010年6月份建成載體面積9萬平方米,主要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相關科研機構以及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提供載體;加快推動第二階段10萬平方米設計規劃,年底啟動建設,力爭2010年10月建成。
產業園計畫於10月份完成設計規劃,同時綜合協調組織全市各類招商資源,確保年內落實自行建設企業項目不低於5家。
服務園一區(無錫軟體園)目前已完成300畝的開發建設,建成載體面積25萬平方米,集聚了IBM、微軟、NEC、海輝、大展等世界500強或全球服務外包100強企業在內的數百家創新企業。服務園二區明年上半年完成10萬平米的載體建設。
(4) 充分利用社會科技綜合運行地產商的資本優勢,形成載體建設的倍增效應。
創新園二區建設將與天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加快商務談判,力爭今年9月達成協定,年底完成設計,2010年初啟動建設10萬平方米的孵化載體。

建議

(1) 太科園道路及部分區域土地指標尚未落實,此次園區規劃涉及更多土地使用,建議有關部門加快太科園用地審批手續,解決近期開工項目的土地指標問題。
(2) 籌建無錫感測網產業聯盟,統籌全無錫的感測網企業和科研資源作為園區布局,整合江陰長電科技、美新半導體、中電科58所、華潤微電子、中星微電子、北大軟微學院等,制訂涵蓋服務外包嵌入式軟體企業的感測網產業發展政策,實現地區產業的整體發展。
(3) 建議由市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感測網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組織專家論證會,對園區的技術發展方向和產業化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相關活動

通過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溝通了解與合作信任,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一項重要職責。自1999年以來,國務院新聞辦先後在法國、美國、德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瑞士等國舉辦了以“感知中國”為主題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將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介紹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國政府、有關國際組織、新聞媒體和公眾的歡迎和好評。法國總統席哈克在給巴黎中國文化周活動(1999年)的賀信中說,“此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華誕前夕舉辦的中國周活動以‘邁向21世紀的中國’為主題,這正表明了這個有著幾千年傳統的偉大國度希望闊步走向現代化。作為法國人,我們尤其能夠理解這種追求:既要珍視悠久的歷史傳統,又要參與構築未來。”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給中華文化美國行活動(2000年)的賀信中說,“我感謝所有參加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系列活動的人士,他們起著構築我們兩國人民相互理解的橋樑的作用,這將進一步促進美中關係更深入、更廣泛的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賀信中說,“我很高興地表達我對‘2000年中華文化美國行’中國民族音樂會最熱烈的祝賀。我尤其感謝此次美妙的音樂會在聯合國舉行。”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在給柏林中國節(2001年)的賀信中說,“歐洲人對中國的感覺常常還是陌生的,認為它充滿了異國情調。但是任何一個人只要在中國節上用眼去看,用心去體會,他都會發現,我們所共有的東西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意識到的多得多。發現和培育這些共同點,將是我們21世紀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給聖彼得堡中國周(2003年)的賀信中說,“在聖彼得堡舉辦‘中國周’是送給這座俄羅斯北方首都的一份美好禮物,是兩個偉大鄰國文化對話的重要事件。” 阿根廷總統基什內爾在給“感知中國”在阿根廷活動(2004年)的賀信中說,“在日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成為居住在五洲四海的各國人民之間的聯繫紐帶。我相信在此次活動結束時,參加過這次活動的中國人民將會更加理解兩國政府共同努力建立的雙邊友誼和合作。”
許多國家的政要和文化、新聞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在各國舉辦的“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各地主流新聞媒體對活動給予了積極的報導和評論。法國《費加羅報》評論說,巴黎中國文化周“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示,組成了一個民族彩虹般的全景。這個民族從未拋棄自己悠久的文化,善於從自身最古老的傳統中吸取藝術創新的營養”。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等媒體積極報導了中華文化美國行活動,如“中國在美國的魅力攻勢因為開放性而受到讚揚”(路透社)、“面對困難的中美關係,中國對美國展開了富有魅力的攻勢”(德新社)、“一座偉大的文化長城”(紐約日報)、“展覽架起了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樑”(紐約郵報)、“聯合國千年峰會之際世界一睹‘走近中國’”(有限電視新聞網)等。俄羅斯媒體大量報導了聖彼得堡中國周活動,認為中國周的規模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周是一件具有國家意義的大事,是中俄人文交流發展新階段的開端。巴西、阿根廷媒體積極報導“感知中國”在巴西、阿根廷的活動,巴西環球電視台、國家廣播電視公司、旗手電視台、阿根廷國家電視台都在活動期間播出了中國文化專題片或活動的宣傳片。瑞士主要新聞媒體詳細報導了日內瓦節中國主賓國活動。《日內瓦論壇報》在報導中說,“主賓國中國所有的演出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們為欣賞到如此精湛的表演而欣喜不已。”
幾年來,“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將中國大量的優秀文化藝術介紹給了世界各國公眾。這其中包括中國最珍貴的文物,如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編鐘、在雕刻藝術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青州石刻、著名的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還有中國的京劇服飾、中國民族服裝服飾、中國工藝美術等中國傳統藝術,以及反映現代中國的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的世界遺產圖片展、現代中國圖片展等。表演藝術方面包括了從功夫、戲劇、音樂、舞蹈、雜技、服裝服飾到社火等十分廣泛的門類。《少林功夫》、《雲南映象》、《內蒙古無伴奏合唱》、《歷代民族服裝服飾》等著名節目,都參加過“感知中國”主題活動。除展覽、演出外,“感知中國”主題活動還常常安排主題演講會、媒體論壇、電影電視周、廣場活動,有時還根據需要安排雙邊經貿研討會等內容。
“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在多年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品牌特徵。這些特徵是:
以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增進中外了解和友誼為使命。“感知中國”主題活動通常選擇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展覽、演出、演講作為活動內容,既展示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又展示現代中國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的新貌,使國外客群對中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和體驗。在活動策劃安排中,還特別注重目的國公眾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和已在該國舉辦過的中國文化交流活動情況,使活動的安排更切合目的國公眾對中國文化藝術了解、欣賞的需求,更有針對性。注重發揮政府活動的優勢,追求較高的水準和較大的影響力。“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多次得到中外元首的關注,他們或致函祝賀,或親自出席有關活動,使活動對增進雙邊關係起到積極作用。“感知中國”主題活動的外方合作夥伴多為政府部門、政府間國際組織或有影響的大型跨國公司、專業公司,如柏林市政府、聖彼得堡市政府、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聞集團時代華納等。參加“感知中國”主題活動的文藝院團,多為中國國內最好的院團,如中央民樂團、廣東雜技團、新絲路模特公司、中國工藝美術館上海博物館等。這些優秀院團的參與保證了展演活動的較高水準。舉辦活動的場所,也多選擇當地最知名的劇院、博物館或展覽館,如美國的林肯藝術中心甘迺迪藝術中心,德國的老博物館,俄羅斯的馬林斯基劇院等。
以綜合性活動為主,發揮大型活動的規模效應。“感知中國”系列活動在總體策劃中十分注重活動的綜合性,重視採用展覽、演出、電影電視、廣場活動、研討會、演講會等多種文藝和交流形式全面展示中國。如柏林中國節包括了展覽、文藝演出、民俗表演、服裝展演、電影、論壇等近20個項目。“感知中國”主題活動的地點多選擇國外首都和重要城市。有時是一地,有時為多地。中國赴外參加活動的人數通常在200~300人,多時達500餘人。注重活動行銷,配以較多公關活動。“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十分重視與中外新聞媒體的溝通,通常活動前都組織新聞發布會、記者專場,並安排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活動的組織者還經常採取媒體廣告、戶外廣告等形式進行推介,在舉辦活動城市的當地媒體、主要街道發布活動的有關信息。活動期間組織開幕式、招待會,邀請當地政要、文藝、新聞等各界知名人士參加。此外,每次活動都設計製作大量畫冊、節目單等宣傳品在上述推廣活動中和有關展演現場發放。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吸納各種專業服務。“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多次與各國有實力的專業公司開展合作,使來自中國的展覽、演出等活動很好地融入於到訪國當地公眾的文化生活之中。德國的漢製作公司、美國的魯賓斯公關公司、墨西哥CIE公司、巴西的巴西傳播、阿根廷的南方公關公司等都曾與“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合作,參加演出、展覽等活動的組織,或為活動提供公關、新聞服務。
作為中國政府部門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一個知名品牌,“感知中國”主題活動多年來為國外公眾在本國直接感受中國、了解中國、體驗中國文化藝術,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9月至11月國務院新聞辦還將分別在韓國和南非舉辦“感知中國”主題活動。“感知中國”主題活動正在把中國與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
2018年11月23日,“2018感知中國——中國西部文化俄羅斯行”活動在莫斯科音樂劇院開幕。本次活動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等單位主辦。來自甘肅省歌舞劇院、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歌舞團的演員表演了“魅力西部”敦煌樂舞和民族歌舞,展現了濃郁的絲綢之路和青藏高原風情。26日,活動將在聖彼得堡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