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的時代先鋒·航天之父:錢學森

感動中國的時代先鋒·航天之父:錢學森

《感動中國的時代先鋒·航天之父:錢學森》講述他在辛亥革命爆發的那一年出生,科學救國是他不變的理想,他在美國學習工作了二十年,但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卻屬於中國的科學事業。書中他不僅是一位實驗室里的科學家,他的成就影響了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高山仰止,音容宛在,一個關於生死的答案亘古不變,但最重要的是在走過的道路上留下財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動中國的時代先鋒•航天之父:錢學森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 頁數:232頁
  • 開本:32
  • 作者:祁淑英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感動中國的時代先鋒·航天之父:錢學森》是一本值得認真一讀的好書。因為這本書的主角錢學森的事業、成就和人格,令人高山仰止,更因為作者以古稀高齡,仍激情豪邁地創作和推出七八部科學家人物傳記。這樣的成就本身就已是傳奇。讀一本散發著淡香墨氣的好書,品一段偉岸高潔的人生。

圖書目錄

1.顯赫的“錢氏”家族
2.第一位老師是母親
3.“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4.嚮往太空
5.同唱一曲《燕雙飛》
6.他選擇了火車製造業
7.到西方取經去
8.別了,祖國!
9.來自古老中國的高材生
O.他戴上了碩士方尖帽
11.投師馮·卡門教授
12.投身火箭俱樂部
13.用美妙音樂溝通的友誼
14.“卡門——錢”公式的誕生
15.他設計了美國第一枚下士飛彈
16.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17.遊子初歸故里
18.上海的婚禮
19.榮譽的巔峰時期
20.麥卡錫主義的恐怖陰霾
21.“他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
22.“扼住命運的咽喉”
23.“我是炎黃子孫,我的根在中國!”
24.妻子采來的鮮花
25.周總理營救錢學森
26.向恩師告別
27.“北京太美了!”
28.陳賡大將“一錘定音”
29.與彭老總的晤談
30.為了周總理的囑託
31.“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翱翔”
32.在紫竹院野兔曾經出沒的地方
33.進軍宇宙,角逐太空
34.錢學森將軍的故事
35.蔣英“索夫”趣事
36.“東風一號”升天紀實
37.一曲《卡秋莎》
38.亞洲上空的巨響
39.“嫦娥奔月”的夢想
40.中國航天之父
41.中國飛彈之父
42.構築祖國的海上“長城”
43.“我選擇了我的祖國”
44.最高的獎賞
45.“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46.科學與藝術聯姻
47.參天大樹,根深葉茂。
附錄1後記
附錄2錢學森生平

後記

弘揚錢學森愛祖國、愛人民的美德
我在北京長達數月的採訪錢學森院士期間,曾有友人問我“你為什麼以古稀之年不辭勞苦,來為錢學森院士作傳?”記得當時我對這位友人的回答並不完整。
當完成採訪之後,撫案沉思,我似乎找到了較為完整的答案。於是,我想到應當通過這篇文章,同這位友人作一次全面對話。簡而言之,我應當通過這本文學傳記,弘揚錢學森院士胸懷祖國、胸懷民生的偉大精神,傳遞給青年讀者一份美好的理想。
為錢老作傳,是從1995年初開始採訪寫作的。歷時多年,幾易其稿,《錢學森》一書,先是由花山文藝出版社於1997年9年月出版。這本傳記文學面世後,立即受到了廣大青少年朋友的熱烈歡迎。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礦冶學院等學校的共青團組織,先後在學生中開展了以《錢學森》為主要讀物的“讀書月”活動。在一些大學校園內一時出現了罕見的“讀《錢學森》熱”。
我還聽北京的朋友們說,這本書在北京海淀圖書城上櫃後,曾出現了排隊爭購的場面。而且最使我深感欣慰的是,錢老的夫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蔣英同志得到這本書後,幾乎是一口氣將其看完,感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蔣英教授於1998年12月14日親自打來電話,邀我們夫婦到她家做客。12月17日下午,蔣英在家中與我們長談了近兩個小時,對這本書給予了充分肯定。
2000年9月下旬,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1周年前夕。《錢學森》榮獲中國傳記文學學會舉辦的中國“苹花杯”傳記文學優秀作品獎。此次獲獎的作品共12部,是從1996年以來全國推薦的近萬部作品中遴選出來的。《錢學森》能獲此殊榮,首先是傳主錢學森的事跡和精神感動了評審,同時也說明評審對這部作品在寫作上的肯定。
不久,《錢學森》這部作品又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榮獲第八屆全國青年優秀讀物一等獎,榮獲第六屆國家圖書提名獎。2004年,又被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團中央等部委列為向社會推薦的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叢書。
鑒於長篇傳記文-9《錢學森》第一次出版後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我萌生了進一步進行採訪和改寫的想法。由於再次採訪了熟悉錢老的專家朋友於景元教授和戴汝偉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所以改寫後的《航天之父錢學森》,內容更加豐富,文筆更加精練。值此改寫後的《航天之父錢學森》出版之際,筆者念念不忘接受採訪並向我提供寶貴資料的朋友和單位。在此,我再次表示誠摯的謝意!寫作中我參考了王壽雲著的《錢學森傳略》及胡士弘在光明日報連載的《錢學森》,在此向兩位作家一併致謝。
當我國“嫦娥一號”奔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奔月工程蓄勢待發之際,眾多外國人驚呼——正是那位當年美國的第一代火箭明星錢學森,為他們的國家培養了一批站在科研前沿的精英帶動了這一偉大的事業。我以為,外國朋友的話語是準確的,錢學森院士的確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和開路人。
錢學森的人生是偉大的。為這樣一位科技偉人寫作傳記,我深感力不從心,深感筆觸笨拙。這部改寫後的傳記文學作品,或許仍有不當乃至錯誤之處。我誠懇地期望親愛的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2010年8月

序言

錢學森是一本好書
米博華
快速成長的經濟和深刻變化的社會,讓我們像是坐在一列風馳電掣的列車上,緊張刺激但內心充滿躁動不安。雖然人們努力營造和諧輕鬆的氣氛和環境,但心靈深處卻很難得到真正歇息。驀然發現,這個時代真正缺少的不是龍肝鳳膽、珠寶金銀,而是一種寧靜優雅的環境,一點有深度的人文精神。沒有案牘勞形,沒有手機干擾,沒有飯局應酬,夜裡挑燈看劍,西窗高臥讀書。讀一本散發著淡香墨氣的好書,這實在是奢侈的享受。
由祁淑英撰寫的《航天之父——錢學森》,是一本值得認真一讀的好書。對我來說,不僅是因為這本書的主角錢學森的事業、成就和人格,令人高山仰止,也因為本書作者祁淑英同志是我的長輩和同行,與我故去的母親有著幾十年深厚的友誼。她以古稀高齡,仍激情豪邁地創作和推出七八部科學家人物傳記。這樣的成就本身就已是傳奇。
我試圖走進他們,走進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為讀者作一點粗淺的導讀。
錢學森的傳記已出版多部,報導更是數不勝數。與許多曾被“雪藏”的“兩彈一星”功臣們不同的是,錢學森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廣為人知,是無數青少崇拜的偶像。比如,他是最早一批衝破封鎖回到新中國懷抱的科學家,他曾是大名鼎鼎的馮·卡門的學生和同事,他用腦子記下了用幾個大箱子都裝不下的資料和數據,他的才能被美國軍方認為“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他領導並參與了我國“兩彈一星”的研製,等等。其實,當年對錢學森的報導並不多,但這些傳奇故事還是不脛而走,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在民眾中廣為傳頌。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曾在一次關於“科學與藝術”的學術報告會上得瞻錢學森的風采,至今歷歷在目。由於聽眾甚多,十分擁擠,只能踮著腳尖眺望。錢學森具有磁石一樣的魅力:寬大敞亮的前額,慧光四射的眼神,清新儒雅的語言,望之如在雲霓。尤其是,他對未知世界不懈探索,對學術創新的理解寬容,以及在和年輕人交流時的謙遜態度,給所有人都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部書稿準確地把握了錢學森事業、成就、品德等幾條線索,透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展現了錢學森的精神世界和做事做人優秀品質。我們看到,經歷過救亡運動洗禮的那一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崇高情懷和精純人格。他們既保持著中國傳統的格調和風骨,也具有“西學東漸”年代的開放胸襟和寬闊眼界。正是在救亡和圖存的自覺承擔中,在民族解放和復興的偉大召喚中,一代知識分子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勇氣,在文學、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努力開拓,形成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奇觀。我們還看到,新中國成立後,無數愛國知識分子以巨大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他們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為國家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即使一些人累遭困頓,倍受摧折,但始終不改對理想的追求,“雖九死其猶未悔”,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一往情深。古語云,“廣陵散絕”,意謂優良傳統斷絕或後繼無人。我想,不論時代怎樣變化,愛祖國愛人民的赤子之忱都不應失卻。錢學森所代表的那一代知識分子品格和精神不應當也不會是“絕響”。
本書作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很早我就聽我母親說,淑英阿姨在河北日報工作時,就是一位刻苦、勤奮、多產的記者,人物通訊寫得尤其好。我從事新聞工作後,與她接觸更多。記得1995年前後,淑英阿姨和魏根發叔叔(祁的老伴)一起來人民日報,讓我幫助他們查找一些資料。原以為,可能是她準備在退休後寫些文章調劑生活;不曾想,文學創作特別是文學傳記創作已經成為她的一個事業,一發而不可收。寫作量之大,成就之高,讓人驚嘆!很難想像,一個年過七十的老太太風裡來雨里去,經常一個人坐著公共汽車尋訪被採訪對象。更難想像,磚頭一樣厚的大部頭著作竟是她在電腦前一個字一個字摁出來的。她有三十歲的激情、四十歲的活力、五十歲的精力,這實在不能用一般的興趣愛好來說明這番執著、這種勤奮。確切地說,思考與創作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褪色。創作生活賦予她生理年齡完全不同的涵義。
任何傳記作家都不可能是簡單的複製主人公的事跡,因而傳記文學另一個主角常常是作者。我們在羅曼·羅蘭的作品中看到過這種情形。正如祁淑英同志所說,是錢學森胸懷祖國、胸懷民生的偉大精神感動了她。事實上,她也是一個有著同樣理想和追求的人。她善良樸實,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幫助過許多青年才俊。她正直坦誠,即使在動亂年代也有一種不默而生的骨氣;她急公好義,常常為成就別人的好事而忙忙碌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筆下有奇氣。”以古稀之年精力,“讀萬卷書”倘可;“行萬里路”,恐力不從心。但是我從不懷疑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淑英阿姨依然能夠不斷推出讓人稱奇的好書。
我期待著!
2008年10月
(作者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