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測定

感光測定

感光測定(Sensitometry) 系確定膠片或相紙的條件時採用。於曝光、顯影之後,視其密度以測定膠片、相紙的感光度、階調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光測定
  • 外文名:Sensitometry
  • 目的:確定膠片或相紙的條件
  • 分類:攝影
  • 曝光量因素光照度
  • 光學密度:感光深淺程度
基本概念,曝光量,光學密度,感光特性曲線,範圍和意義,

基本概念

以曝光量與密度的關係為基礎,檢驗感光材料性能和控制攝影和洗印條件的方法。感光材料在感光儀中作階梯式或漸變式的曝光,經顯影后,得到一條密度由淡變深的光楔,然後在密度儀中測定各個密度值。根據曝光量(取其對數)與密度值的對應關係,畫出一條特性曲線,即可測得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曝光指數)、反差係數(以γ表示)、寬容度(亮度容納範圍)等特性指標。將光楔作不同時間的顯影,根據反差係數與顯影時間的對應關係,畫出一條γ=f(t)函式曲線,作為控制洗印條件的依據。

曝光量

在光源性質固定的條件下,取決於兩個因素,即光照度(E)和照射時間(t)。曝光量H=E·t。在相應照度範圍內的正常情況下,任意改變照度和時間,但只要其乘積相等,感光材料密度變化程度亦相等。這是感光材料感光的基本規律之一──互易律。H=E·t的物理意義只有在受測材料相應的互易律有效範圍內確立。

光學密度

它表示感光材料的感光深淺程度。密度越大,則感光越深。當光線投射於感光材料上時,一部分透過(或被反射),另一部分被阻截(或被吸收)。
彩色感光材料的彩色光學密度,根據同樣的基本數式,通過相應的三原色濾光器,按照光譜色區的介質對應吸收原理測定。密度測定常以經過標準校定的光電式密度計來完成。

感光特性曲線

由已知曝光量(按對數值計)和相應的密度構成的關係曲線叫作感光特性曲線。它是感光測定的重要內容和歸結。通過它才能測取各項感光性能數據和使用加工的依據。完整的感光特性曲線如下圖,它依其各部分形態和攝影效果分為4個部分:AB部分為曝光量不足部分,稱為趾部,其密度隨曝光量增加而變化較小,且不成常數比例,影像落於這一部分將不能正確表達景物的影調;BC部分為曝光適度部分,稱直線部分,這段範圍內密度與曝光量是成正比例增長的,因而也最能正確表達景物的影調層次,屬理想使用部分。CD部分為曝光過度部分,稱為曲線的肩部,這部分密度變化不成常數比例,不能正確表達景物的影調層次;D點是密度增長的飽和點,稱最大密度;超過它的DE部分是某些類型感光材料可能出現的反轉部分,由於它的相反效果而在常規攝影中已無實用意義。在A點以下繪出的水平線表示未感光而經過顯影生成的密度,稱灰霧密度,一般包括片基和灰霧兩部分,亦稱最小密度。這部分雖屬感光材料本身在相應顯影條件下生成的密度,但超出允許限度也會影響影像細部表達。對於多層式彩色感光材料的3個感光層分別感光而生成3種染料密度,對各層彩色密度作三原色光檢測,便可作成3條特性曲線。從特殊性性曲線上可以直接表示或計算求得一系列感光特性數據(反差、感光度、寬容度)。

範圍和意義

在合理加工條件下測定一種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
用特定的感光材料來測定顯影配方的性能或控制檢驗某種顯影配方在不同溫度、時間、攪動等條件下的加工性能及穩定性;
用特定的感光材料和加工條件來測定某種不同光學條件的曝光性能。
廣義的感光測定還包括光譜感光度分布和由此導致的感色性測定。用經過光譜感光儀的分光劈譜生成的從近紫外到近紅外連續光譜,給受測的感光材料曝光,從而得出相應的光譜感光度分布曲線。藉以掌握材料的感光性能,從而使攝影或加工處理更為合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