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

感光

物質受光的作用而起化學變化的現 象。常指照相膠片等感觸光線而起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光
  • 外文名:photosensitive
  • 學科:測繪、攝影等
  • 相關術語:感光元件、感光系統
簡介,感光測定,目的,步驟,感光元件,感光材料,感光膠,

簡介

照相材料受光照射產生相應變化的過程。普通鹵化銀乳劑的感光過程基本上是:曝光時鹵化銀顆粒吸收光子,產生光電子,光電子被感光核吸陷,形成帶負電的核心;帶正電的游離銀離子受負電吸引聚集於感光核處,並被電子中和,從而還原為銀原子。銀原子的積累(通常為數十或數百)構成潛影核。無銀感光材料及電照相、熱照相的感光各各不同,基本上都是藉助光敏物質光化作用或光電作用,造成可顯影的潛影。

感光測定

目的

感光測定是研究光在照相乳劑上二所發生的光化作用的方法,照相乳劑一般懸途查壟墮垃!塾墮塹重筮上的。說得更具體些,感光測定是研究乳刻層中致是尊用的程度,而這種黑度或影像是由於銀鹽直接曝光,或者更常見的是由於經過適當控制的曝光和隨後的顯影而還原成銀的結果。曝露於光或熱等的非銀鹽法成像步驟也與此相同。
因為這種關係是可以精確地測定的,所以使得許多實際的問題簡化並獲得解決。感光測定的更大優點就在於使光化作用的結果得以測定出來。例如,用來說明照相紙的反差的“硬調”、 “標準"和“軟調”這些意義含混的形容詞,可以由精確的反差數字來代替,而這些數字在世界各國都具有同樣的意義。不過,決定適合某一特定實際問題的正確的量度和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有時還是相當困難的。

步驟

在確定作為感光測定的基礎的乳劑致黑定律以前,我們可以說,所有感光測定的研究都可以很簡單地分為三個不同的操作程式,即:
(1)在一個光源下曝光一系列不同的底片。
(2)經過顯影、定影、水洗和乾燥等加工程式,獲得可見的影像。
(3)測定各個曝光片所獲得的黑度。
以上三個操作程式,都必須在嚴格控制的和已知的條件下進行。

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相當於膠片相機的膠片,用於接收來自鏡頭的光信號,並將其轉換為電信號j因此,感光元件決定著拍攝後照片的最終成像質量。感光元件的尺寸、單位面積內像素的多少和其對光線的靈敏程度是判定感光元件性能的三大指標。CMOS是目前被廣泛採用的感光元件材料。

感光材料

攝影成像主要是利用了鹵化銀對光線的敏感性。鹵化銀的製備是將可溶性銀鹽如硝酸鹽,與鹼金屬鹵化物如鹵化鈉或者溴化鉀混合而成。
鹵化銀感光材料是以鹵化銀包括氯化銀、溴化銀和碘化銀為光敏物質,將它們的微晶分散於明膠介質中形成感光乳劑,並將其塗布在支持體(膠片或紙基)上而成。鹵化銀感光材料曾經是用銀量最大的領域之一。目前生產量和銷售量最大的幾種感光材料是攝影膠捲、相紙、醫用x光膠片、工業用x光膠片、縮微膠片、螢光信息記錄片、電子顯微鏡照相軟片和印刷類膠片。20世紀90年代,世界照相業用銀量大約在6000~6500t,醫用X光膠片(包括CT片)比工業用X光膠片的產量大10倍,縮微膠片的用量也大增。此後由於電子成像、數位化成像、無接觸印刷等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鹵化銀成像技術受到衝擊和挑戰,目前感光材料用銀逐年減少。

感光膠

目前,感光乳液製版仍是製版的主要方法。感光膠是該製版工藝中重要的耗用材料。感光膠選用得好壞對製版、印製效果及印花產品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平網、圓網製作篩網使用的感光膠應具備下列要求:水分散性好,顯影容易,經濟安全;其成膜薄膜層應具有很高的對網絲、網坯的黏合力,具有一定機械強度而不至於剝落與網坯分離;感光膠要耐酸、耐鹼、耐化學藥品。隨著噴墨、噴蠟製版技術的出現,還要求感光膠與噴墨、噴蠟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可沖洗效果;感光膠要求具有較高的解像,使印花效果達到精細、鮮明,感光膠的主要組成是成膜劑、感光劑(光敏劑)和助劑。光敏劑在特定光源的照射下引發和參與成膜大分子的交聯反應,使成膜劑形成網狀結構而失去可溶性,並與網絲、網坯牢固結合。
早期平網用感光膠的成膜劑主要有水溶性天然高分子物質如明膠、聚乙烯醇等。這類材料雖然也做了一些改進,耐印率有一定提高,但總的來說,這類材料的耐抗性較差。在印花生產過程中,感光膠層花膜難以承受印花色漿中酸、鹼、化學藥劑的侵蝕和印花刮刀千萬次的刮磨,為此一般都要進行加固處理。即在感光顯影乾燥後採用後上生漆的辦法進行加固,或採用網版在未感光前預洗塗布過氯乙烯的辦法,備用的預上漆法進行加固,用此法製版,網版感光顯影乾燥後不再上生漆,但要用醋酸丁酯揩出清晰的花紋網孔。採用上述成膜劑的感光膠所採用的光敏劑為重鉻酸鹽。加固劑分別為生漆、過氯乙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