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達或愛欲

愛達或愛欲

本書為納博科夫的巔峰之作,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長、他自己最為鐘愛的小說。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反地界”的星球。1884年夏天,14歲少年凡·維恩來到阿爾迪斯莊園姨媽家做客,初遇兩個表妹———12歲的愛達與8歲的盧塞特。宛如脈絡一致的兩片樹葉,凡與漂亮早熟的愛達相似得可怕:有同樣顯赫的家世與過人的聰慧,有同樣與生俱來的驕傲與永不衰竭的激情。兩人仿佛遇上自身的另一個變體,幾乎形影不離地相伴……

基本介紹

  •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 譯者:韋清琦
  • ISBN:9787532150144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0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一部家族紀事
內容介紹,小說梗概,作者介紹,作品目錄,書籍評論,

內容介紹

一場永不魘足的青春熱戀
一座用語言構建的時空迷宮
囊括以往作品的一切主題
洛麗塔》之父納博科夫最富詩意的巔峰之作
中譯本首度出版
一字未刪 完整呈現大師原作風貌
《愛達或愛欲》為納博科夫的巔峰之作,創作於納博科夫晚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長、他自己最為鐘愛的小說。甫出版便登上美國當年的暢銷書榜,產生了與《洛麗塔》比肩的轟動效應,書中的語言、結構、人物、道德內容曾引發廣泛爭議。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反地界”的星球。1884年夏天,14歲少年凡·維恩來到阿爾迪斯莊園姨媽家做客,初遇兩個表妹——12歲的愛達與8歲的盧塞特。宛如脈絡一致的兩片樹葉,凡與漂亮早熟的愛達相似得可怕:有同樣顯赫的家世與過人的聰慧,有同樣與生俱來的驕傲與永不衰竭的激情。兩人仿佛遇上自身的另一個變體,幾乎形影不離地相伴度過了整個暑期,沉溺於純潔而狂熱的歡愛,由此展開籠罩於家族撲朔迷離的歷史背景之下綿延一生的不倫之戀,還意外地將盧塞特捲入他們熾熱而狷狂的運命輪下……
小說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氣息,集狂熱的激情與狡黠的轉折組合於一體,以輕快靈動的文字,狂野而錯雜的情節與文風,詳盡卻不時作著惡作劇般扭曲的描述,展現出納博科夫在處理單個場景上出神入化的天賦,又從整體上散發著童話般的魅力。

小說梗概

1884 年夏天,小說的男主人公14歲的風流少年凡來到阿爾迪斯莊園姨媽家做客。姨媽瑪麗娜有兩個女兒,小女兒名叫盧塞特, 才8 歲。大女兒愛達12 歲,過幾天就是她的命名日。阿達不僅長得漂亮,而且顯得早熟,“性感少女” 般地迷人。凡剛一到來, 立即被愛達吸引住了愛達對表哥的到來也感到高興, 因為有了一個玩耍的男孩夥伴。於是她帶著凡參觀莊園,與表哥一塊兒玩各種遊戲,兩人每天形影不離, 玩得非常快活。不久, 兩人漸漸地體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不可一日不見,即使晚上睡覺時也是夢想著對方。隨著在一起相處的日子越來越多,這種感情的發展也越來越快,互相渴望著對方,特別是凡對表妹的占有欲越來越強烈。起初, 他們偷偷地接吻,繼而相互擁抱,觸摸,終於有一天在大家都去看戲的晚上,他們藉口留了下來,在玩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偷吃了人類的“ 禁果”。自從嘗到了“禁果”的甘甜之後,他們的關係一發不可收拾,兩人利用一切場合,尋找一切機會,隨時隨地享受偷吃“ 禁果”甘甜的快樂。陽台上,浴室里,草叢中,樹林裡,閣樓上,琴房裡,處處都留下了他們縱享激情快樂的美好回憶。遺憾的是,暑假結束了。凡不得不告別美麗的阿爾迪斯莊園,離開心愛的表妹愛達。分別前,兩人在林中發誓,私訂終身。分別後, 兩人用暗語通信,互吐思念之情。以後, 每年的假期凡都來到阿爾迪斯莊園, 與愛達一起共度歡樂的時光, 同享激情的快樂。但是,他們的幽會不時被妹妹盧塞特打攪,盧塞特總是好奇地纏著凡要和他一起玩。因而,凡和愛達得不想出各種辦法支走這個小淘氣鬼,或哄或騙,或打或罵,甚至恐嚇威脅。隨著歲月的流逝, 盧塞特漸漸長大了,出落成一個標緻的大姑娘。她不僅知道了姐姐愛達與表哥凡之間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也深深地愛上了表哥, 不惜以身相許。但是風流的表哥在和她玩玩之後,卻不能給她任何許諾。深感痛苦的盧塞特自知無法取代姐姐在表哥心中的位置,得不到凡的愛情,遂跳江而死, 成了愛情的犧牲品。凡和愛達的這種關係一直持續了10 多年。這期間,凡已大學畢業,開始了醫生生涯。愛達也繼承了母親的職業,進入了演藝界。一次,凡的父親德蒙到凡的寓所里來看望兒子,無意中發現了愛達也在這裡,他問凡是怎么回事。凡吞吞吐吐, 不敢正面回答。德蒙猜到了兒子的 難言之隱 , 於是與兒子進行了一場嚴肅的交談。原來, 凡與愛達是同胞兄妹。20 多年前,凡的父親德蒙和愛達的母親瑪麗娜曾是一對人,他們在一起生下了凡。後來由於瑪麗娜演藝的職業生涯使她東奔西飛,不能經常在家照顧兒子和丈夫,於是她把這一職責交給了孿生妹妹阿卡。天長日久,德蒙與阿卡的感情日漸篤深,二年後,德蒙突然宣布與阿卡結婚。瑪麗娜只好自食其果,帶著痛苦和腹中的愛達嫁給了德蒙的同齡堂弟丹尼埃爾。1884 年,當凡來到阿爾迪斯莊園時,他的母親阿卡已因病去世。在父親的苦苦勸阻下, 凡答應與愛達分開。1905 年,愛達與一位名叫安德烈的男子結了婚。但在此期間,他們仍不時地安排約會。與此同時,凡與愛達的親人也相繼謝世。1922 年, 當丈夫安德烈去世之後,愛達立刻飛往瑞士,與凡匯合,兩人甜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們不時地外出捕捉蝴蝶,上山散步, 撰寫回憶錄,回憶當年的風流往事。本篇故事即是他們的回憶記錄。

作者介紹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納博科夫
俄裔美國作家,20世紀傑出的文體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教授和鱗翅目昆蟲學家,1899年4月23日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他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先後居住在柏林和巴黎,開始了文學創作。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他在1955年所寫的《洛麗塔》獲得極大榮譽。此書的成功讓他得以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其後他出版的英文小說《普寧》、《微暗的火》、《阿達》展現了納博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納博科夫的聲譽在晚年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關於譯者
韋清琦
1972生,江蘇南京人。本科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04年獲得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赴美國內華達大學訪學,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英語系教授。學術興趣包括英美文學批評、生態文化研究、翻譯實踐,著有《綠袖子,舞起來:對生態批評的闡發研究》;已出版的譯著有《羚羊與秧雞》、《末世之家》、《人性的因素》等六部。

作品目錄

第一部/1
第二部/299
第三部/411
第四部/487
第五部/515
作者注/535
跋布賴恩·博伊德/123
譯後記 韋清琦/569

書籍評論

如果接受《納博科夫傳》的作者、納博科夫研究權威布賴恩·博伊德(Brian Boyd)教授對其小說《愛達或愛欲》的定位:“《愛達》總歸是個愛情故事,而倏忽間它也能化作神話、童話、烏托邦田園詩、家族年記、個人回憶錄、歷史傳奇、現實主義小說、科幻故事、色情圖書、自然史載、心理學講稿、哲學手記、建築學詼諧曲、畫廊以及銀幕諷刺劇。”那么,在開始讀這本小說前,大致也可以體會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韋清琦為什麼要這樣比喻把它譯作中文時所經歷的心路:“就像一個欲罷不能的婦人,跌撞著跟在這個老頭子後面,穿越了無數非人的陌路、幽洞與深井,咬牙切齒了無數遍我恨透了這個自大狂之後,臨了,還是嘆道,我仍是愛他的……”因這部作品的確以複雜、難解著稱。
雖看似知名度不比《洛麗塔》,但1969年出版的《愛達或愛欲》在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眾多作品中地位顯赫,也是他自己最喜歡,傾注心血最多,寫作時間最長的一部小說,納博科夫對這部作品的自我評價是:“最具有世界性和詩意的小說。”
韋清琦告訴本刊記者:“《愛達》是一部極富田園氣息和浪漫情懷的小說,故事精心描繪的浪漫愛情,或許可令所有人屏息膜拜。誠然,與《洛麗塔》一樣,這也講述一種離經叛道的愛情,甚至走得更遠:同胞兄妹的性愛使其亂倫主題讓讀者在享受的同時頗為不安,但濃烈的唯美主義追求又讓人敬仰於這樣一種奮不顧身的愛。”
“我個人認為《愛達或愛欲》應該說是納博科夫的17部小說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納博科夫傳》的中文譯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的劉佳林教授解讀說,1940年之前,納博科夫在歐洲過著流亡生活,那時候他用俄語寫作。1940年到美國後,他開始轉用英語,一種非母語的語言寫作。而當《洛麗塔》的成功為他帶來文學聲譽,並解決了經濟問題後(他曾因“十月革命”而失去巨額遺產),他終於可以真正靜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認為納博科夫是把寫作,或者說把寫《愛達或愛欲》當作建築他信仰的殿堂來做的。他前面的那些積累就為他能在《愛達或愛欲》中充分地展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1969年出版,2013年末才出現中譯本,這與這部小說本身的難讀甚或說難解不無關聯。這樣的小說,譯者不得不在將其敘述轉換為另一種語言之前先成為剝繭的人,既要慧眼識破作者設定的語言迷宮,又要保留作者設定這些機關時留給讀者的探索樂趣而不能簡單把打開迷宮大門的暗語大白天下。面對《愛達或愛欲》,韋清琦就要這般小心翼翼。
首先是語言上的文字遊戲。“且不論敘述者人稱的戲劇性切換、意識流的隨意涌動和自造詞、多國語言混用帶來的無盡閱讀、翻譯障礙,單是頭韻的大量使用就讓我窮於應付。”韋清琦將納博科夫對頭韻的使用形容為“登峰造極”、“無所不在”、“隨心所欲”。納博科夫本人也借小說中的學者老拉特納的話自嘲:“你咽氣的時候也不會忘了押頭韻。”
“頭韻的難題最集中體現於小說的標題:Ada or Ardor。”韋清琦解釋說,“Ada”的標準譯名通常是“艾達”,“上口而不失女性特色”,但為了和“Ardor”(激情,熱情,情慾)構成頭韻,才成為最終的“愛達或愛欲”。“在處理頭韻的時候,我會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真的很重要,如果是,那就一定要把它轉化,而不能簡單忽視掉。”雖原則是如此,韋清琦表示依然難免留有遺憾,能真正壓上頭韻的並不多,而更多是遵循中文的特點,把頭韻轉化為尾韻,有時甚至是改變一些詞,較通常的翻譯有所變形。
“如果說頭韻還是局部文字遊戲的話,那么,納博科夫對於互文可就玩大了。”韋清琦說。納博科夫厚實的文學及藝術底蘊使他有能力並喜好在創作中大量指涉其他作家和作品,對這些作品進行滑稽摹仿或者說戲諷。2005年的第二期《外國文學》曾刊登論文《對話與顛覆——讀納博科夫的〈阿達〉》,其中指出該小說模擬的文本主要有《聖經》和法國作家日·德·史達埃的小說《科琳娜》。但韋清琦的解讀是:“除了顯而易見的《項鍊》、《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外,指涉的經典文學可謂不計其數。”
比如說文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名稱都不是隨便所取:主人公初到阿爾迪斯時,有一個叫“Gamlet”的小村莊,與《哈姆雷特》(Hamlet)構成互文,韋清琦就要將其譯作“加姆雷特”,以求保持其與哈姆雷特之間的關聯性。再比如一些時間日期上的“巧合”,四個小說人物:孿生姊妹阿卡和瑪麗娜以及他們的丈夫德蒙和丹,分享了納博科夫妻子薇拉的生日1月5日;主人公之一的盧塞特的生日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死刑的日子等等。
這的確是對讀者的智力挑戰和學識考問,對於研究者亦然。博伊德主持的《愛達》線上(Ada Online)就在嘗試對於這部小說進行全文的分章節注釋,但或因這項工程太過艱巨,至今也還處在未完成狀態。韋清琦說:“我願意視之為作者與讀者的對話,這要求讀者以非常活躍的思維與博大的文學知識儲備進入閱讀狀態,這是頗有挑戰意味的。你願意來一盤棋么?納博科夫聳起眉頭問讀者。既是棋局,就是可以一下再下的,所以這本書也值得一讀再讀,每讀一遍,你一定有新的發現。”
具有隱藏性、需要一讀再讀去揭開面紗的還有作者書中的道德指向,用韋清琦的話說,“《愛達》有著比《洛麗塔》更隱蔽的欺騙性”。他解釋道,因主人公愛達與凡表面上是神仙般的人物,智慧、富有,其愛情幾乎是唯美而不食人間煙火的,正因為這種純粹的愛,致使我們在初讀這本書時,會把注意力和立場全然放在這兩位人物的情感上。然而,“主人公凡與愛達的亂倫關係其實並非納博科夫所要著重譴責的,而他們對表妹盧塞特的感情的漠視並最終驅使其自盡,才是作者要追究的重點。納博科夫的研究專家博伊德對此也有明確的看法”。
韋清琦說:“從某種意義上說,納博科夫提請我們隨凡和愛達走進浪漫之旅的同時,用道德眼光拉開一定的距離,這樣的‘離間’效果使得我們與作品若即若離,在微醺時保持一份冷靜,這或許是該小說欲使自身及讀者所進入的一種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