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歸屬需要

愛與歸屬需要

愛和歸屬的需要指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以及隸屬於某一群體,並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包括給他人的愛和接受他人的愛。愛與性有密切的關係,但不等同,性行為不僅來自於性慾,而且受愛和情感需要的支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和歸屬的需要
  • 心理學:需要層次理論
  • 提出者:馬斯洛
馬斯洛,理論,需要之間的關係,評價,

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馬斯洛在基督教世界被看作是“人本心理學精神之父”,美國人稱讚他:“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一塊里程碑。" 1908年4月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區來自俄國的猶太家庭。1970年6月病世於美國加利福尼亞。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了《人類動機的理論》,該書首次提出人的需要層次學說。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需要層次是一個由低到高逐級形成並逐級得以滿足的。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將自我超越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
動機與人格動機與人格

理論

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馬斯洛在基督教世界被看作是“人本心理學精神之父”,美國人稱讚他:“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一塊里程碑。" 1908年4月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區來自俄國的猶太家庭。1970年6月病世於美國加利福尼亞。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了《人類動機的理論》,該書首次提出人的需要層次學說。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需要層次是一個由低到高逐級形成並逐級得以滿足的。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將自我超越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
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之間的關係

馬斯洛需要層次學說的通常被理解為:人的需要構成了一個由不同層次構成的體系,較高層次需要的出現都是以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為前提。人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況。一個需要滿足之後,往往又會迅速地產生一個新的需要。人幾乎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需要當中,這或許就是人與生俱來的。自身需要引發的行動使人趨於成為整體,他的人格也在其中得到具體表現,他從中得到了安全感、自尊感,體驗到自身的精力、智力等的滿足。
具體說來,生理的需要是人最初始的、最基本的。諸如衣食住行的等。若不能滿足,則人的基本生存就會有危險。這是最本能的、難以避免的、最低層的需要,也是迫使人們作出各種行動的最大動力。顯然,這種需要對個體和種族的生存具有現實的意義,例如消除饑渴是人類個體為了生存而必不可迴避的。當某一個體在同時面臨多種需要匾乏時,如在食物、安全和愛情等面前,缺乏食物常常被認為是最急需要解決的大問題。當一個人為生存需要所控制時,其他一切需要都會被推到較為置後的地位。
其次就是安全的需要,它被認為是比生理需要更高一個等級。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後,安全需要便出現於其心理世界,人需要遠離痛苦和恐懼,需要有生活的穩定以便在內心感到世界是井然有序。從幼童的身上常常能看到此種安全的需要,兒童總是希望生活在統一、公平及有一定的規律環境中,否則他們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儘管成年人可以比兒童更好地處理他們的恐懼感,但在成年階段仍存在著各種安全的需要,安全的工作環境、相應的勞動保護和保健待遇等;經濟上的有失業救濟、意外事故保險、養老保險等;心理上的有不被嚴酷的監督和威脅,希望免受不公正的待遇、希望遠離犯罪的侵害等。當安全的需要不能得到相應的滿足時,它就會對個體有影響,使行為的目標指向安全,常常讓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個人,為了獲得安全感會產生激烈的反應。
接踵而來是愛與歸屬的需要。一個已經獲得適當安全感的人,如果具有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收入,他就會感覺到需要朋友、愛人、妻子、孩子,以及在所處群體中所處的恰當的位置,並希望得到社會與團體的認可、接受,願意與同事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便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疏離感,產生痛苦的體驗。在美國這樣一個相對飲食無憂的社會裡,這些需要的不能滿足是引起人們產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關於愛的需要是廣義的,它體現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和互相給予上,包含可愛與被愛。在這類關係中,人們會很自然地拋棄恐懼,不再戒備。所以應該懂得愛,否則人們就會陷於彼此之間的敵意中。
其後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愛的需要滿足之後,被尊重的需要便顯露了出來。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還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他人的尊重。與自尊有關的是自尊心、自信心和對獨立、知識、成就、能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還可分為:渴望實力、成就、適應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自由、渴望名譽與聲望。聲望來自他人的尊重、賞識、注意或欣賞。尊重需要的滿足導致自信、價值、能力體驗、力量及適應性增強等方面的感覺,而這些需要的受阻會讓人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助感。基於這種需要,一個人是願意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並希望受到別人尊重的,藉以自我表現,指望有成長的機會、有出頭的可能。被尊重的需要顯然很少能夠得到徹底的滿足,但基本的滿足就會令人具有持久的幹勁。
最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的最高級需要,即成為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人。比如在某個人身上,可能表現為希望成為一位理想的醫生,而另一個為則可能想在種植業上大顯身手,還有的人則可能想在創造發明方面有所表現。走向自我實現需要的人,能夠做到竭盡所能,使自己盡善盡美。自我實現體現著一種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部身心的投入,以至將自己的生命完全投入到自己的抱負之中。可以具體地說,一位工人就是為了做工,一位詩人就是為了寫詩。不然,他就無法接受自己。一個人為了成為心目的自己而奮鬥,忠於自己的本性。這樣的需要就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學說認為:這五個不同層次的需要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一個人通常在低層次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就會有較高層次需要出現。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之後,它的迫切程度就會降低,它整個需要體系中的重要性就會下降,較高層次的需要相應變得更為重要。人的需要按照力量的強弱排列成一種層次階梯,基礎是生理的需要,依次往上是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現實的需要,順序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動機的發生是交迭的。低層次的需要不必得到充分的滿足,就可能有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
愛與歸屬需要

評價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探索人的激勵和研究人的行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需要發展規律的。因此,需要層次理論對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啟發作用。
但是,馬斯洛是離開社會條件、離開人的歷史發展以及人的社會實踐來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結構的。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的人本主義學說,即人的本質是超越社會歷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觀點就難以適合其他國家的情況。況且,這個理論具有假設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