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是指個體向上發展和充分運用自身才能、品質、能力傾向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最高層,屬成長性需要,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出現。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實現需要
  • 外文名:self-actualization need
  • 提出者馬斯洛
  • 出處:《動機論》
  • 其他需要:安全需要等
起源,內涵,相關假定,

起源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1943年其著作《動機論》中提出,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它們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包含愛與被愛,歸屬與領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層次中最高層次的需要。
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我實現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依次由其強度和先後排列。他認為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生,有賴於前面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滿足,是指促使他的潛在能力得到實現的趨勢。馬斯洛曾明確地說過:“我稱之為基本需要的東西,可能對於所有人都是共同的”。只不過在其他需要未得到滿足之前,自我實現需要不占優勢而已。產生不是從無到有,而是由不占優勢到占優勢。第二,自我實現是人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是一種追求的目標,即“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不僅如此,同其他基本需要不同,別的需要一經滿足就自行消失,不再作為需要至少不作為占優勢的需要而存在,而自我實現則永遠不會消失,它又是“一種單純的、終極的價值,或者說是人生的目的”。
第三,自我實現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自我實現不是單純的觀念運動,而是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去工作,去勞動,去認知,去體驗,使之處於合意狀態的活動。自我實現就是指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第四,自我實現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高峰體驗。“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無我地體驗生活,全神貫注,忘懷一切”,這是一種真善美高度統一時的體驗,是對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刻、對自己處於發揮潛能的最佳狀態的體驗。這種高峰體驗,在平常人身上也會發生,不過在自我實現者那裡更加經常、帶有周期性罷了。

內涵

“自我實現”理論在17世紀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性論思想中萌芽,其從個人的主體存在出發,強調人的自我設計、自我奮鬥和自我創造。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前四種是缺失性的,起源於實際的或感知到的環境或自我的缺乏,完全依賴於外界。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成長性的,是導致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自我實現即“對天賦能力、潛力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這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總是盡力去完成。”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可以歸人人對於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它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說成是一個人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模樣,實現人的全部潛能的欲望。馬斯洛描繪了自我實現者的總體特徵: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人的絕對完美是不可能的,但向完美靠近、奮鬥是完全可能的。馬斯洛把人向完美奮鬥的過程或傾向稱為自我實現。
應該看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雖然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仍然是一種關於現代管理激勵員工的理論,同時也是現代人尤其是管理者員工關於自己的主體意識、價值觀念特別是理想人格意識的重要理論和內容。自我實現在現代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積極的意義,包括塑造管理者和員工的主體品格、提供組織及其管理髮展的動力,以及預示管理髮展的未來方向。

相關假定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假定,人們被激勵起來去滿足一項或多項在他們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進一步的說,任何一種特定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於它在需求層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程度。馬斯洛的理論認為,激勵的過程是動態的、逐步的、有因果關係的。在這一過程中,一套不斷變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著人們的行為,這種等級關係並非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這樣的中層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順序因人而異。不過馬斯洛也明確指出,人們總是優先滿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實現的需求則是最難以滿足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