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故事(愛情的故事(埃里克·西格爾創作中篇小說))

愛情故事(埃里克·西格爾創作中篇小說)

愛情的故事(埃里克·西格爾創作中篇小說)一般指本詞條

《愛情故事》是美國作家埃里奇·西格爾創作的中篇小說。

該作講述名門之後奧利佛撞上他的“刁蠻女友”詹妮,兩人一見鐘情,口角不斷卻又愈愛愈深,但這深情的愛,卻因詹妮魂歸天國而陷入無限淒涼。

該書於1970年一問世,即問鼎圖書銷售排行榜,後被譯為23種文字。1971年該書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愛情故事
  • 外文名稱:Love story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美]埃里奇·西格爾 
  • 首版時間:1970年
  • 字數:8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愛情故事》講述哈佛雷德克利夫女子學院的音樂系學生,出身平凡的詹妮·加弗萊勒與哈佛大學法律系學生,富家子弟奧利弗·巴雷特相愛,兩人不顧奧利弗父親的堅決反對。在畢業時結婚。盛怒的父親停止了奧利弗的助學金,為了使奧利弗讀完法學院課程,詹妮放棄了音樂事業而教書度日。他們的生活艱苦卻因愛情而充滿了幸福。三年後奧利弗完成學業,找到了薪水豐厚的工作,但詹妮卻患上了絕症。在奧利弗父親聞知真相趕往醫院之時,詹妮已經不治身亡。

創作背景

《愛情故事》的時代背景是1969年到1970年。20世紀70年代初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刻,60年代的激進主義運動開始衰微,保守主義正在回流。《愛情故事》裡面所勾勒的反抗和回歸的心路歷程,正映射出時代的心理史。它的作者是哈佛大學英語系的教師,而奧利弗的原型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富家子弟艾爾-戈爾,柯林頓時代的美國副總統。
自1959年起,埃里奇·西格爾任哈佛大學古典文學輔導教師,後又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擔任哈佛大學客座講師,1968年升為副教授。埃里奇·西格爾十分勤奮。在執教期間,他同時在創作、翻譯、評論、學術領域中筆耕不輟。他寫過不少戲劇,但反響不大。後來,在好友艾麗·麥古奧的鼓動下,開始小說創作,發表了處女作《愛情故事》。

人物介紹

奧利弗
男主角奧利弗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出色的藝術形象。作者以欣賞的筆調在這個人物身上概括出了美國當代一部分青年的典型性格:酷愛自由,追求自我,漠視傳統價值,蔑視門第、財產。這批二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和他們信奉物質主義,金錢第一的第一代人相比,更注重追求個人精神的獨立和自主。奧利弗一旦愛上了詹妮其人,也愛上了她那“帶負號的社會地位”,為了和她結婚,就不惜與豪富的家庭決裂,過著清苦的生活。這個人物具有明顯的反叛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因此,成了千百萬美國青年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和英雄好漢,在人們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詹妮
詹妮是西格爾精心塑造的另一藝術形象。她潑辣、爽朗、直率,富有自我犧牲精神,也是個理想化的人物。她摯愛奧利弗,但蔑視他的門第,僅僅是“我喜歡這個人”。婚後,由於奧利弗與家庭斷絕關係,他倆一貧如洗,但這沒有損害他們鮮花般的愛情,從感情上說,他們是百萬富翁。詹妮始終對愛情堅貞不渝:“只要有個地方可以相愛,哪怕一天也罷;即使四周都是黑暗,死亡就在等待。”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頭兩年,他們經濟上的窘困,用他們自己的話來概括,就是“除了睡著的時刻以外,一直都在專心致志地考慮怎樣勉強湊足錢,把一切少不了的開支應付過去”,“連最小的開支,也要經過腦子裡那個經常保持警惕的預算委員會的審查”。有時甚至連聊以果腹的麵包都要賒賬。儘管如此,詹妮還是一往情深地愛著奧利弗,兩人恩愛體貼,相濡以沫。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社會不同階層的對立矛盾
《愛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儘管生活在差不多一切都已商品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卻能出污泥而不染,他們的愛情絲毫不受金錢、地位和門閥觀念的影響。
作者依靠人的理性來建立新價值的探索,是應該肯定的。作者通過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通過傳統價值觀和新價值觀的衝突,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大社會問題,並以自己的見解,為千千萬萬個“奧利弗”、“詹妮”樹立了楷模,也為“老奧利弗”們提供一面鏡子,讓他們對鏡反省自己對年輕一代的態度,修正自己的行為。
儘管《愛情的故事》講述的是奧利弗的愛情故事,它其實也是資產階級對其歷史犯罪感的供認。對犯罪感的供認具有某種精神療效,那就是平息了內心的犯罪感,使對立的因素走向彼此的寬容。
自強不息
從故事本身來看,這是一個悽怨,而並不新鮮的愛情悲劇,但它卻發射出一股催人向上的力量。在當時的美國,大量描寫暴力、大膽暴露性行為以及病態愛情心理的小說、電影充斥市場,對美國人,尤其是對那些迷途磅徨的青年產生極不均衡的影響,使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受到極大的破壞。但西格爾的《愛情故事》卻一反社會上流行的愛情色情化、商品化的風尚。整個故事發展過程,不僅有對友誼的珍愛,對生活的追求,還有對現實的思考。作品中充滿著人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它象一根中流砒柱,抵擋住社會上的污泥濁水,像一面明鏡向社會顯示出人的價值和人生的真諦。它告訴人們:愛情要靠誠摯和堅貞才能獲得幸福和諧,也唯有這樣的愛,才能成為永恆。

藝術特色

敘事
作者對故事的敘述十分簡潔、生動,對詹妮形象的刻畫栩栩如生。小說以詹妮和奧利佛的愛情為中心展開情節,在各個特定的場面中揭示男女主人公內心的善和美,儘管他們身上有著各自的弱點,但他們的感情深沉,性格剛強。作者通過對奧利佛和詹妮的相識、相愛、結合以至死別的描述,使人物性格逐漸鮮明突出。
奧利佛和詹妮在圖書館相識後,心扉相通,墮入情網。詹妮處處督促和支持年輕不羈的奧利佛。當她知道奧利佛和父親巴老先生不和,尤其是知道巴老先生不同意兒子與自己結婚甚至為此而斷絕來住時,詹妮非但沒有怨恨,反而時時設法使他們父子和好,促使奧利佛回到父親的身邊。當他們收到巴老先生六十壽辰的宴請信時,奧利佛出於反對父親的偏見,拒絕前去祝福,甚至連用電話與父親講一句話也不願意。此時,堅強樂觀的詹妮第一次難過得哭了起來了。為了不過分傷巴老先生的心,她強忍淚水,在電話中對巴老先生說:“奧利佛愛你!”不料竟遭奧利佛的責罵和粗暴對待。她傷心地出走。奧利佛徹夜奔跑,到處尋找。當奧利佛找到詹妮向她道歉時,詹妮說了一句極富哲理的話:“Love means your donut have to say your 're Sorry, ever。”(真正的愛情意味著彼此用不著說“對不起”。)她很快便原諒了奧利佛,表示了她對丈夫和巴老先生深切的愛以及謙忍、淳厚的美德。
他們婚後的前三年,經濟拮据,兩人日夜為衣食奔波,生活節儉,可貴的是他們以苦為樂,充實、和諧、熱烈、奔放。在詹妮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奧利佛苦讀成功,成為第一流的律師,許多公司爭相高薪聘用。就在愛情和幸福似乎已來到他們身邊時,忽然作者卻為他們安排了一個“絕境”—詹妮患了血癌,使整個故事發展突然逆轉,使讀者情緒從欣喜陷入悲哀,這種突然變化的強烈效果大大增加了藝術的感染力。
在詹妮病危時的幾段描寫中尤其突出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真摯、無私與純潔。當奧利佛得知詹妮的病情後,心焦如焚,但又怕詹妮知道自己病情真相,而表面裝出和以前一樣泰然自若,談笑風生,實則表現他內心的隱痛,使讀者愈加心情沉重。在絕望中,這個不信上帝的小伙子也開始暗地裡向上帝感恩了,因為上帝讓他早上起來時還可以看見詹妮。
他設法讓詹妮在結束生命旅程之前到巴黎旅行—這是詹妮長期以來的願望。他要使詹妮在醫院裡享有最好的待遇:私家病房,特別護理。他強忍悲痛,拋開工作,日夜陪伴著詹妮;而詹妮面對死神卻表現從容、樂觀。為了給丈夫一絲安慰,在生離死別彌留之際還強打精神,佯裝歡笑,最後在奧利佛懷裡平靜地離開人世。
語言
《愛情故事》在語言運用方面是成功的。文字質樸易懂,富有性格特色。小說從頭到尾都是用清沏如水的現代口語寫成。對白俏皮、簡煉、巧妙但又不致流於說白和粗俗,使作品充滿了真實感。作者常常以淺顯的句子,表示一個寓意深長的意思,比如當奧利佛向詹妮求婚時,詹妮帶著一點傷感說:“you are a preppie millionaire, and I’m a Social zero”(你是個候補的百萬富翁,而我的社會地位等於零)。用millionaire和zero對比,表現詹妮對他倆的戀愛有顧慮,認為他們的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相差懸殊。

作品影響

該書於1970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駐留時間長達四十一周。精裝本在一年多內重印二十一次,在美國國內銷售四百三十五萬冊,國外共售出一千一百萬冊,創下了美國出版史上一個銷售記錄。當時《愛情故事》沒有被提名全國圖書獎,竟有五名評審員一致威脅要辭職。
由該作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1971年第28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

作者簡介

埃里奇·西格爾(Erich Segal),美國作家。1937年6月16日出生於紐約。他行文簡潔,但粗中有細、疏處見密,常常以平凡文字生出令人盪氣迴腸的悲愁。埃里奇·西格爾哈佛大學畢業,在校時曾是一位田徑運動員。後在耶魯大學教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為“披頭士”樂隊寫過電影劇本《黃色潛水艇》,當過和平隊全國顧問委員會的委員。主要作品有劇本《奧德賽》、《奧利弗的故事》、《男人、女人、孩子》、《級友》、《醫生》、《唯有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